狒王吧 关注:6贴子:461

我来说那个文章的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持续更新@蝴蝶花Coco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7-20 23:06回复
    明天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7-20 23:07
    回复
      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丁肇中(物理学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7-20 23:09
      回复
        首先,本人对于文章作为漫谈式议论文本身的评析。
        作者整篇文章逻辑清晰,立意深刻,举例创新而丰富,内容一针见血。
        全文围绕的是如何学习自然科学,很好,我妈是科学老师我很喜欢。
        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实验精神,不否认中华古文化,非常巧妙的植入思想。
        总而言之,只要他不举心学的例子,他这篇文章就是成功的,可惜他举了心学的例子,所以我要来反驳他在哲学方面的误导。


        4楼2015-07-20 23:37
        回复
          插播百科:我刚才讲的那叫心学的“心即理”理论,区别在于朱熹理学是把心和理分开来的,认为人们都应该趋向于格出理,贴近理,戒掉欲望。
          王学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而本来是一体,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


          6楼2015-07-21 00:01
          回复
            2.“知行合一”眼熟吧233
            (1)关于知行两个举动。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2)关于他们的顺序和总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是不是很理论?不一点也不理论,非常实际。举个例子: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没有行为何以体现心里,没有心里的想法又何以付诸于行动?两者完全相辅相成。


            7楼2015-07-21 00:10
            回复
              3.体验的哲学。
              看到上面的应该会有两种想法。很主观、很实在。
              对这就是第三个特质,主观体验认识事物。举个王阳明最浪漫的故事。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看不懂?没关系。这就表现了王学体现在生活中的最大特点,主观体验性!
              这是指什么呢。一件事情,你没有眼见为实,没有亲自经历时,你不会清楚它的面目它带给你的内容,只有当你真的用心体会后才会明白。
              这里不仅强调行动切实体会转化成心中抽象的思维,还强调主观,因为各人的差异决定了花颜色的不同,我们都可以认同(可能在这里提不是很好但是就提一下)
              好马上就是关键了。
              如何格物致知


              8楼2015-07-21 00:22
              回复
                认真的分析一下格物致知,发现会有如下过程:
                体验世情,同时获取知识,从而明悟本心,知善知恶。
                得到理念以后,再发挥到做事上,经历后再体会获取,淬炼精神。
                知行合一,心即理。
                就是这么简单。


                9楼2015-07-21 00:28
                回复
                  摘自原文: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针对性啊很牵强,古代这种书搞科学探索吗?不搞啊。
                  那人家搞什么?搞道德啊,这目的就稍微有点不一样了对吧。
                  没什么别的可以说的,只是觉得有些奇怪。
                  敢问那时代的书是写给谁的?贵族、君主的。
                  有迎合制度的倾向
                  那是他们的目的对吗?那普通人为什么不能把后面某些内容卡擦掉呢?


                  10楼2015-07-21 00:34
                  回复
                    原文摘: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王学说的不是这个,连朱熹理学说的也不是这个,他们都认为真理本就存在,心里或者天下,不能说是领悟。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两句话复制一下解决反驳。


                    12楼2015-07-21 00:51
                    回复
                      原文: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知行合一被你扔到哪里去了?你看,既可以借鉴前人观点和已有知识又进一步经历分析利用知识。
                      还记得推导有些公式的过程吗?都是借助一定公理已有定理等进一步组合分析再推导出来的。
                      是的,我承认知行合一的观点并没有提到新知识,只是局限于时代背景道德之说思想之流,可是在你那个时代难道没有人用这样的思想做成什么事情吗?


                      13楼2015-07-21 01:00
                      回复
                        心学是学以致用的学问,主张知行合一。凡空谈心学者,皆属伪托。
                        插播理论


                        14楼2015-07-21 01:02
                        回复
                          实际上的心学就是经历后的分析。
                          不科学一点说挫折,科学一点实验失败也可以用来分析。
                          遵循前面提到的规律,就是分析完继续做做完再分析,不断完善和磨砺。
                          这有错吗?


                          15楼2015-07-21 01:05
                          回复
                            原文: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同学我只能说你没有认真运用和研究。我上面的理论已经足以强调知行合一了


                            16楼2015-07-21 01:10
                            回复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不评价,因为最终目的跟王学的延伸理论是一样的。
                              作者先生你说得对,理论在革新,可是要革新理论,不仅需要你这样用于写文章的人来批判,也需要真正明白的人来解释。我一直相信一点,一种理论它存在必定有一定道理,没有理论是完全错了的,看得就是各人的理解和体悟罢了。你信奉你的客观探索,我信奉我的知行合一。不要就把别人判为学术权威、落后思想等等。何况你只是个外行而已。谢谢合作


                              17楼2015-07-21 0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