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歌谣记录历史
在记者未采访马润身之前,就对他老人家的传奇故事耳有所闻。他的晚年是幸福的。幸福的不光是矫健如飞的身体,更是那从容淡定的心灵。他写的日记和歌谣记录了他最真实的生命年轮和历史记忆,这对于社会、以及他的家庭都将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
日记从1936年-1948年,详实记录了他从甘肃平凉求学到国民党宪兵上尉连长的历史事实,事间跨度13个春秋。距今已经60个年头。或是在求学时的饥肠辘辘头晕目眩;或是日行百里人困马乏的途中;或是在暗无天日含冤受刑的监狱,他都一如既往将日记记录下来,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一段日记更是记录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一个国民党的下级军官不为外人所道的一段苦难历程。
“近两月以来,粮价飞涨,有人以为奸商居奇操纵市价。今天我听A君说,本地粮价飞涨的原因,有某君强买于民,运往“剿匪”前防,从中渔利,我听了这些话,真是要气破肚皮……”(1936年11月19日)这是他在平凉中学上学时写的,表现了一个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九时五十分发空袭警报。午后三时许敌机分三组(共36架)梯次轰炸,全市付之一炬。贫民草屋化为灰烬,如此深仇血债,千百万必须报也!夜九时大火未息,百分之九十市民无家可归,露宿于河川,无灶为炊,老妇幼童相抱而死,弹痕如大涝池,死者血肉散飞,无拳大之完骨,道路竟成丘谷,不能通行!许多老人竟为之发痴,呆坐不能言。余归而巡视时,火势之烈,无路可逃!今日为余亲睹敌人之暴行,何异魂飞天外也!”这是马润身1940年9月4日在湖南芷江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的悲惨场景。日记大多记录自己虽身处军营但心情纷乱,度日如年,凄风苦雨,恨自己不能力挽狂澜如坐针毡的复杂心情。
虽说他在军营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但是,他怎么也不能忘记远在家乡的父老,1944年3月20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午后接父亲书,家中生活系一严重问题,祖父多病,余心颇忧,小弟不驯,母心多虑,余不得归,无以养家,老大无成实不忠不孝。”随后,他将上年买的雨鞋雨衣售出,将钱寄回,以活家人之命。马润身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战乱年代的一个国民党下级军官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对穷人的同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949年回到久别的家乡,此时的他,不光坚持写日记,而且还洋洋洒洒写下了百万字的歌谣,抒发他积极、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情怀。1978年他被平反,他写下了“精神获释去探亲,戚友盛情昔尤今。政治枷锁重重卡,一声惊雷正乾坤…”在他的眼里,歌谣无处不在,看到什么就感怀而发。“教师节有感”“奥运会有感”“贺新婚”“孙女打工有感”“庆澳门回归”等作品紧扣时代脉搏,赞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语言精辟琅琅上口。近年来,本村谁家房屋竣工、婚丧嫁娶、老人寿诞都会请他为他们书写对联或悼词,他有求必应乐此不疲。创作的这些作品更是情真意切脍炙人口。
70岁生日那天,为自己写了一首《自慰》歌谣。藉壕居住,窑厦参半。儿女七户能自立,生产生活没困难。几亩责任田,农忙互助合作,农闲加工衣衫。细米白面日三餐,随意香甜。化纤呢料身上穿,花色自选,款式如愿。出门一趟平,串亲上街很方便。彩电室内安,听书看戏全家老少坐一团。新闻科技文艺,古今中外在眼前。党的政策,乐在心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安定团结,惟望促进台湾早回还。文字简洁明快,读来趣味横生心境坦然,同时表现了他时刻关注两岸统一的美好愿望!
92岁高龄的马润身每天坚持练习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