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琴吧 关注:106贴子:407
  • 2回复贴,共1

龚一:古琴当从“热度”走向“深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琴的社会活动大幅度的增加,演出、出访、研讨、展览、古琴馆古琴苑地的破土动工仪式、已故某琴家百年纪念、某琴派多少年成立纪念……各地雅集更是不断,一星期前在北京见了,一星期后又在上海见;才参加了一个纪念会,又得出席某场演出。琴人间常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嗨!又见面了!’”
要研究内涵,不能附庸风雅
笔者:自从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古琴的地位陡然上升。10年间,古琴热持续高烧不退。在这股热潮中,古琴本身得到了什么?能否预测一下古琴未来10年的发展光景?
龚一:您问在这热潮中古琴得到了什么?我分两个方面看。长时间以来古琴一直是书斋艺术,在古戏文、古画、古诗词里基本都是书斋、一二知己、小溪山坡边茅草小屋里一人弹一人听的基本固定形态……在百年前有了古琴的结社,有了社会性的延伸。战争时期不用说,即使到了新中国,还受到了“文革”的摧残,古琴因是“四旧”而列为被扫除之列。“文革”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一批职业者与各地琴家的努力、影视剧的宣传,古琴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注视。你说的10年来古琴热的“高烧不退” ,古琴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以为是让社会增加了对它的了解、扩大了社会基础,尤其使大众对它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了解。就目前发展看,古琴的演奏会听众大为增加、听众热情高涨。由于社会文化的需要,古琴爱好者学习古琴的热情也显示出蓬勃发展之势,促成了琴馆如雨后春笋,展示了在民族乐器中独树一帜的茂盛之态,同时还推动了古琴制造业的发展。海外还出现了一批教授学者,每逢周日聚逢知己,换下西装革履,穿上工作服,亲自凿刨展漆……将古琴制作融于劳工与文化情趣的追求之中。近观古琴活动的开展、会议、研讨、参与重大演出,某些社会性的大学还开设了古琴专业学科……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古琴艺术有着独有的文化色彩、丰富的精神风貌,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很可能成为部分国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笔者: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个乐器的过热未必是绝对的好事。在古琴看似繁荣的外表下,有没有被音乐界或者社会误读的方面?您曾多次呼吁古琴继承与发展的紧迫性,古琴发展最紧迫的地方在哪里?存在着什么样的隐忧呢?
龚一:在古琴“热”的外表下,都说古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但研究其“内涵” 、注视其“内涵”在哪里的人并不多。就如同电视剧里某些镜头中出现古琴的声音一样,哪怕场景是悲伤的,古琴的声音却是流畅的。明明是一首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曲,随着剧情内容被说得天花乱坠,深刻非凡,这说明编导根本没有注意古琴声音的内容类别,并没有要求声音与内容的吻合,只求表象的满足。生活中类似情况可以说俯拾即是,说得不好听,是有点“附庸风雅”的意思。北京坊间戏说的“四大俗” ,其中的一俗就是“听古琴” ,其实是直指不求内涵只图表象的现象。尤其雨后春笋般的古琴馆,在教学方面的确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
古琴的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演出、出访、研讨、展览、古琴馆古琴苑地的破土动工仪式、已故某琴家百年纪念、某琴派多少年成立纪念……各地雅集更是不断,一星期前在北京见了,一星期后又在上海见;才参加了一个纪念会,又得出席某场演出。琴人间常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嗨!又见面了! ”说实在话,这是繁荣,也是干扰,使得本来可以安静写作、研究的琴家深感应接不暇。2003年以来,将近十年,古琴艺术究竟如何传承?传承什么?如何发展?当务之急是什么?是很多琴家所思考的问题。现实是当为主题的,却未成主流。当然这可能也是个过程,是个必然,当大家冷静了以后,还是会转向深入,探寻古琴艺术真正健康的继承之道、发展之路!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7-28 08:15回复
    可惜木有人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7-28 22:25
    回复
      看完了。竟是2年前发的。


      4楼2017-08-03 08: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