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卢吧 关注:424贴子:7,736
  • 15回复贴,共1

【美文】吟读湛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偶然发现的一篇文,很好解释了“湛卢”两个字的由来
………………………………………………………………………………
吟读湛卢(映像.松溪)
文/冯顺志
大凡名山或以巍峨壮观,气象万千扬名;或以旖旎秀丽,千姿百态著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离不开与宗教、文化的融合。福建闽北有座山,除了具备上述的特点,不同的是它与一枚中国历史名剑紧密相连,中国几乎没有一座山是以剑名山的,大抵只有湛卢山了。
湛卢山,我又来了。
这座以剑名山的湛卢山广袤连绵数十里、山浪峰涛的山体中,并列屹立着形如笔架山峰——湛云、剑峰、玉女三峰。山中幽邃的深谷常年云雾凝聚,晦晴无定,显得格外的空灵与阴冷。登临湛云峰顶极目四望,“一览众山小”便在你脚下。
对湛卢山之灵性最具生动写照的莫过于古人那首“乾坤开胜地,紫气抱卢山”诗句。说起湛卢山,无论如何绕不过湛卢剑,人们总是以歆羡的语气称道湛卢剑。“湛卢”二字见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绝书》、东晋王嘉《拾遗记》、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各代版本《松溪县志》等古籍,以及《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现代工具书都有翔实记载。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7-29 14:37回复
    “湛卢”为越王命名,理当赋予一定的意义。在古代,“湛”字有澄清、明亮、厚重、喜乐、深湛的意思;“卢”字有着纯黑、瞳仁、猎犬,最大胜利的涵义。由此,二字组合起来,大致的意思是明亮的眼睛,厚重的纯黑,可爱的猎犬,战无不胜的黑色胜利。作为战斗和自卫的武器,把它称为澄清、明亮、猎犬、瞳仁、黑色、胜利,很是吉祥如意。
    衍生开来说,追溯上古时期,我国西部地区有一支游牧部落,携带一种用柳枝等编织成的、特制的、盛食物用的器皿——卢器,转移各地,过着原始的群体游牧生活。他们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解饥御寒,在原始的劳动条件下必须寻觅水草地,追逐和饲养利生的动物,以取为衣食之用。同时,他们也必须逃避和抵抗毒蛇猛兽,以便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对于百兽之王——老虎十分崇拜。在先民图腾崇拜的时期,他们选取虎为图腾而顶礼膜拜。古人造“卢”的繁体字(卢),上面部分是虎字头,下面部分是“皿”。“皿”表示卢人特制的器皿,即卢器。古代卢人经常在卢水流域和卢山地区活动,因为要追逐水草地进行游牧式劳动生产,所以他们迁徙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了我国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区,可谓流动性强,而影响面宽。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指出:“夷人谓黑曰卢。”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7-29 14:41
    回复
      欧冶子在湛卢山铸成湛卢等五枚宝剑之后,由于山上的资源无法满足铸出前方战事所需的大批利器,欧冶子离开了湛卢山,来到浙江的龙泉,并在此铸出龙渊、秦阿、工布三枚名剑。传说,欧冶子因不知去往何处另觅铸剑之地而犯愁时,夜里中梦到一位白发童颜老人。老人站在云间,高声叫道:“欧冶子,你铸剑报国,任务艰难,你可到秦溪山麓去,那里有取之不尽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泉水,还有亮石坑发光洞的宝石供你磨剑。”欧冶子忙作揖:“请问仙翁,秦溪山麓在何处?”白发老人手往白云深处一指,只见一双白鹤飞到欧冶子身边,白发老人道:“骑上白鹤去吧!”欧冶子骑上白鹤,像流星般飞去,最后在括州府黄鹤(今浙江龙泉)停下。欧冶子举目眺望,四周古木参天,湖水清澈,环境幽静,不觉大叫一声:“好地方,好地方。”第二天早晨,欧冶子夫妇携女儿莫邪,日行夜宿,终于找到秦溪山。今在湛卢山上,遗留当年欧冶子所倚睡的一块石头,人们称之为“仙枕”。
      由于欧冶子铸出精良的兵器,被越王封为“湛王”和“大将军”等官衔。但欧冶子不愿为官,只求回归湛卢山和秦溪山重操旧业,然而终不能如愿。后人在湛卢山建有“欧冶祠”、秦溪山建有“欧冶子将军庙”。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7-29 14:45
      回复
        我又一次攀援在湛卢山崎岖的古道上,云雾环绕、山涧潺潺、青松翠柏、淡花草香。灌木丛探出一簇簇啼血的杜鹃,不知名的彩蝶在其间飘逸。我深深融入在湛卢山十六景中——欧冶洞、铸剑池、试剑石、炉坪、断碑、仙姑洞、欧冶祠等遗址。欧冶子和他的“天下第一剑”的神奇传说,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造访这天下第一剑山。半山腰一凹处,便是朱熹的“吟室”遗址。遗址上有一座石碑,文曰“朱子读书处”。还有一石匾刻着朱熹手笔的“静神养气”四个大字,可惜现在都淹没于荒山之中。
        朱熹的理学步履几乎涉及过闽北山山水水,据载:朱熹父韦斋公在政和县为官,其祖父朱森死后葬于护国寺附近山中。报国寺距湛卢数十里,朱熹来往祭扫,建“吟室”于卢峰,并寓居于城内,今湛卢书院及文公祠基即其遗迹。又载:朱熹少时家穷,依父友刘子羽寓居崇安,后迁建阳考亭,又筑室于松溪湛卢山,名为“吟室”。朱熹一生,怀才不遇,弃官讲学,凡名山大川,奇峰胜境,无不登览,其目的并非游山玩水,而是“将以尽天下大观,以蓄见闻,以征著述”。而湛卢又以欧冶子铸剑之所,而名著闽越之间,这样好的所在,也必定对朱熹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春,南宋朝廷为了量才授官,举行诠试。22岁的朱熹,满情报国热情参加了此次的诠试,得授左迪功郎之官,被委派同安县担任主簿之职。迪功郎是文官三十七阶之最低一级,而且所授主簿之职也只是一个虚名,要等到现任同安主簿三年秩满之后,才得以补缺。朱熹初志未伸,未免感到惆怅。在诠试的归途中,朱熹特意到政和县扫祖父朱森之墓,路经松溪湛卢山时,他登上了这座名山。
        由于朱熹前往同安任职还甚遥远,心绪又不畅然,于是索性在剑峰脚下,建起一座“吟室”,使自己安下心来读书做学问。在这段失意的日子里,朱熹寓情寄怀于湛卢山,以排遣待职期间的忧闷。朱熹不仅常以诗篇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且还经常沉浸在佛经道书之中,曾写下有《怀友》、《古意》、《残腊》、《月夜述怀》、《冬雨不止》、《诵经》等诸诗。
        在湛卢山“吟室”里,朱熹还对《周易》的乾坤卦辞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当他研究到“元亨利负”的“元”字时,想起“元”乃是四德之道,而自己一事不成,不敢以“元晦”自称,遂把自己的字改称为“仲晦”,然而他的学友们仍尊称他为元晦。
        朱熹艰难地熬过一年后才离开湛卢山赴同安去任职。朱熹去世100多年后“吟室”由来自将乐的理学家杨缨把持,并扩建易名为“湛卢书院”,亲自担任湛卢书院山长之职。杨樱,字绵蚣,号钓溪,于元惠帝至顺四年(1333)从将乐县来松溪就任湛卢书院山长,他是北宋理学家杨龟山七世孙。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7-29 14:48
        回复
          杨缨的身世,说明杨家和“程朱之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杨缨的父亲杨省三在元至正年间又是建宁府学丞,所以说,他们是“理学世家,书香后裔”。
          杨缨秉性刚正,聪慧好学,对濂、洛、关、闽之学功底很深,与学者辨论经史,探微抉奥,评人品邪正如指诸掌,善草篆有虬龙苍松之致,工词赋有阳春白雪之调,更加教学有方。在他任湛卢山长期间,四方学子来院听道者甚众,有“如坐春风之喻”。杨缨曾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学子们在书院学习和传播文化教育的盛况。谓湛卢书院:“乃藏修之得所,常抱膝而长吟,时而玩峰头之月,时而鼓洞口之琴,时而倚檐前之竹,时而听窗之禽。射北斗之光,一灯频燃黎火,山擅南天之秀,万象尽罗胸襟。”他寓居城内寿安坊,时到书院讲学,时登山探胜,并捐奉创建续贤庵于湛卢山中,置田若干作为庵堂收入。因慕此山乃欧冶子铸剑之所,朱于仗履存神之地,故名“续贤庵”,俗称中庵,并勒石为记。续贤庵一直保存完整,但到清嘉庆六年(1801)失火,烧成废墟,仅留下金钟一个,钢炉一口,由吴屯杨姓保存下来。到清同治十一年四月(1872),由杨钟铭等向本族劝募银元重建。到民国十九年(1930)又一次再建,并改名为“杨氏书室”。1952年以后,因无人看管,书室遂渐残破。
          明代进士叶逢阳,对杨缨在湛卢书院造就培养众多人才,对士子策励文教振兴的业绩,特著文《复湛卢书院》予以高度评价:“杨缨传理扬儒集书院之设,非徒以呻占毕,二辞华为也。尊师、取友、明经、体道。朱子,俾湛卢与白麓等书院,并峙于天地间。是新诸士之耳目,竦百代之瞻仰。”湛卢书院在清代还极为繁荣,到了清末,由于时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书院开始逐步开始萎缩颓败,到民国初年已破落荒芜,有碑刻、古臼、香炉等湮没在废墟中。尽管如此,湛卢书院在松溪历史文化进程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朱子理学之遗风,弘扬了湛卢文化精神内涵,同时还对文教振兴、民俗教化、士气策励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7-29 14:49
          回复
            湛卢山气候湿润,植物种类繁多,树木葱茏,四季常青。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令人目不暇接,各种花类争妍斗艳,盎然春意;盛夏,绿荫如屏,走在荫翳蔽日的小道上,听潺潺的流水声和宛转的鸟鸣声,体验一种难得的幽静与超然;深秋,霜叶点染于墨绿的山林之中,色彩斑斓,另添一番情趣;隆冬季节,松涛呼啸,每逢一场大雪,顿时满山银装素裹,晶莹剔透。
            旖旎秀丽的自然景观,固然是湛卢山吸引人的重要原因,然而,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对湛卢山如此景仰,更缘于它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光阴悄无声息地从一代代人的指尖划过,湛卢剑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隧洞里;欧冶子、朱熹、杨缨也与我们远远地离去了,然而,湛卢山深蕴的内核,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彰显出它的文化魅力——无疑成为松溪人的精神象征。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7-29 14:52
            回复
              最后送一篇【湛卢赋】
              莽莽洪荒,天罡地纲;乾坤开胜,换斗移星。日月盈盈,照我百川;女娲衔石,注越绝书。千马征战,斯有湛山。东邻庆元,西望建阳,南眺政和,浦城北障。山明水碧,天地灵光。一罄动地,三峰耸天。十六名景,百里松涛,千岭逶迤,万顷竹山。
              往昔,欧冶铸剑,结炉此山。三年披星戴月,几载露宿风餐。五金掇英,神剑乃成。精光贯天,日月争耀,亘古流芳。或问:“湛卢何以天下第一?”杜甫诗曰:“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敬天之高,拜地之厚。出之有神,服之则刚。预示有灵,国之兴亡,仁者无敌。吴越英雄仅草莽,阖闾宫殿今空山。岳飞舞剑复山川,精忠报国为图强。
              朱子仰摹,筑此吟室。授徒扬儒,藏修得所。聆听孔孟之训,文射北斗之光。士心踊跃,蔚为壮观。湛卢育才之盛,可与鹿洞媲名。
              明嘉靖年,海倭为患。淫威所向,掳掠烧杀,逼临松城,松人齐抗。王宾统领,张德率众。志共道申,守义死节。城墙坚固,众志成城,湛卢神助,倭寇溃遁,八闽齐欢。
              生命不息,源远流长。岁月峥嵘,剑气如虹,扬湛卢之精神。凤凰涅磐,再续新篇。壮哉,湛卢!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7-29 15:14
              回复


                13楼2016-12-29 22:34
                回复


                  14楼2016-12-29 22:34
                  回复


                    15楼2016-12-29 22:3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5-14 18: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