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粘贴:
转撷芳主人
仕女图对于服饰研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宋元以来仕女图逐渐有了自身的创作特点,到了明代,一些非现实题材的仕女造型基本和生活真实服饰完全脱钩,以致形成了独特的仕女图服饰,最后被清代画家继承,由民国而至现在,凡画仕女图者基本不脱此造型框架。而且这种程式化的造型对象有时候是人间仕女,有时候是天界仙女,甚至还会是一些墓葬壁画的墓主人形象身边的侍女,并且出现的范围很广,除了一般纸、绢绘画,在壁画、版画、刺绣、织物里都有,所以其情形错综复杂,虚实相混,有时很难得出正确的判断,往往会被人认为是一种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不过,任何艺术造型都有其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我们通过对比宋代以来的艺术形象就能大致找到仕女画的发展轨迹,从而对我们所看到的各种人物绘画有个初步的正确判断。
在这里我通过少量一些图来简单做个说明,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一、仕女画基本形象
上图是当代仕女画名家黄均的作品《嫦娥》,之所以引用当代画作,是因为仕女画造型到今天基本定型,而且是继承了历代绘画前辈所采用的元素,比较能体现仕女画造型程式化的特点。标准仕女图的造型元素有:
1.头:富有变化与想象力的发型与首饰,越到后期,仕女发型与生活距离越大,充满创作自由,变化也越多,同时首饰也是款式繁复,且大多与传世、出土的当时实物有较大差别。有时也会有锦帕包裹部分发髻。
2.衣:基本款式为交领(另有少量直领、圆领、立领等),多为窄袖、中袖,而重要的仙女、女神多为大袖。上衣下摆束在裙腰内。领、袖常常有纹样繁缛、色彩鲜艳的缘边。有时上衣外还会出现一层类似“半臂”的无袖短衫。而仕女图最常见的就是披帛,窄而且长,绕于肩臂,随风舞动。
3.腰:早期仕女多为简单的腰带结束,与生活接近,后期腰带编结逐渐复杂且有多个花结,甚至还有加上革带。腰部正中下垂有两重很宽的垂带,同样是纹样富丽、色彩鲜亮,这是自宋代发展来的,应该是文献中记载的“花看带”,多被后人误以为是“蔽膝”或者“大绶”。腰部两侧还会垂有悬挂着玉环、玉佩的花结带,而基本不见生活中的荷包、香囊、扇袋等。在身后也会垂有编结的带饰,是自大绶演变而来。
4.裙:基本为长裙,款式比较单一,常常是曳地的,基本不用马面、百褶,极少用裙襕等装饰。长裙外会有一条较短的“腰裙”,花色繁多,纯属装饰性(还有称此短裙为“土裙”,未知所来)。
二、历代仕女画造型
从现有形象资料来看,交领窄袖上衣、窄长披帛、长裙束带的造型应该是起源于唐代女性生活服饰,而在五代时期就在形成初步款式,在《韩熙载夜宴图》里能看到非常典型的这种女性服饰形象。到宋代,这种装束还有一定的存在,但更多的时候就是体现在绘画中了。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全新的绘画题材与表现方式层出不穷,使得中国绘画艺术开始由此走向成熟。绘画内容与人物造型也就自宋代开始有了逐渐脱离生活化的表现,在写实题材以外出现了很多非现实主义的创作。除了大量对前代古画进行临摹,也开始以自由的方式来描绘古人、表现古代题材或者完全就是展现一种理想中的场景,这期间的人物造型既有前代特点又有自己的想象,可以说其表现目的就是为了与现实有所区别。但有些形象可能会与当时生活很接近,这就需要不断地以各种资料进行对比来考证、甄别。
对比这些传世的画作来简单梳理下仕女造型的演变过程:
1.五代时期:简单的发髻、首饰,交领窄袖上衣,窄长披帛,长裙,简单束带。
2.宋、辽、金、元时期:发髻首饰逐渐丰富多样,有璎珞项圈等饰物,出现半臂衫,长裙外出现腰裙(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都有,只是加以艺术化),腰带编结开始丰富,悬挂玉环等,这时候仕女形象更多的出现在非显示题材的绘画中,或是宗教题材壁画上,与现实人物造型已经有了较大区别,但也常常会与穿着现实流行装束如褙子、袄裙等人物形象同时出现。
3.明代时期:明朝画家仍然大量临摹宋元名家作品,并且继承了仕女图的基本服饰元素,最终将仕女图造型确定下来。明代仕女画既有简约的衣裙风格,也有结合了仙女等神话人物造型的繁缛风格,如将多变的发髻首饰、革带、双重宽垂带、大绶等加入到仕女的造型中来。此时的仕女画已经基本与生活服饰完全脱离。由于仕女画的题材多为古代内容,所以其程式化造型也影响到了其他艺术,比如民间版画,在创作“古人”时,会在“时装”上加一些仕女画元素,比如袄裙加上多变的发髻、披上帔帛等,如果不看画的题材,一定会被认为是明代当时的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