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审批与事后监管
--关于城商行异地扩张的思考
什么是事前审批?事前审批是指作为市场上任何主体,要想参与市场活动,必须先要在政府的相关部门那里登记,同时需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通过后,才能够进入市场经营。那什么是事后监管呢?事后监管是指作为市场上的任何合法的主体,要想参与市场活动,做简单的登记后,就能经营,不需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而政府是在之后对市场上流动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监管。那么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打个比方,政府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就是他的门人弟子,对于事前审批,就好比,所有想出山的弟子,都必须经过老师的考察与测验,通过后才可以出山,而事后监管呢,就好像,所有想出山的弟子,老师不举行考试,可以直接出山,到江湖上去,让江湖来选择与淘汰,老师作为一位监督者,负责监管自己出山的弟子,发现品行不好的加以剔除。
目前我国虽然逐渐由“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督”方向转变,但我认为这个转变力度还远远不够。政府的思维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前进。
近年来,关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问题持续热议,我也谈谈本人的一点点看法。
关于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姑且称之为“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跨区域发展战略缺乏,跨区域发展路径高度同质化。对于这种担忧,我想问问提出问题的人是否懂经济。任何市场只有先进行充分竞争,价格已经不再是竞争的主要武器时,这个市场才会转向创新竞争。对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来说,目前不是跨区域发展数量太多,而是太少,无法实现全国中小银行的充分竞争。往往现在一个地区,本地的银行垄断了当地的市场,反而无法激其创新的动力。其二、集中进入发达地区和城市,扰乱当地金融秩序。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大可不必担忧。草原上狮子永远是狮子,不可能因为多来了几只羊而威胁狮子的统治地位。相反,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不仅不会扰乱当地的金融秩序,反而起到了一种“鲶鱼效应”。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使得市场更加公平,更加透明,反而有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得到实惠。其三、 对异地分行的管控模式缺乏,跨区域发展风险加大。对于这种说法,我觉得用句俗语“听戏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如今的中国银行业,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银行业。况且利率市场化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刻,存款保险即将出台。每一个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况且大多数城商行都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目前有三家已经上市。城商行自己控制风险的能力与态度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自己的内控已经做到了自我修复的功能。其四、跨区域发展冲击城商行原有定位,加剧与大型银行同质化发展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大银行小家子气了。市场经济不是人为因素去配置资源,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不是在于其出身时候的定位,而是后天的发展。说这个话的人有点“血统论”的观点。城商行出身在“某个城市”,但为啥必须要在这个城市永远的待下去呢?中国搞了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应该打破这种条条框框以及一亩三分地的想法,只有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竞争,我们这个市场才能良性发展。
说了这么多,回到开头的话题。对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这个问题,事后监督更重要。银监会的全称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请注意,什么叫做“监督”,什么又叫做“管理”,是先有这个银行业,才有的银监会,银监会才能监督和管理。所以,不要借口这,借口那,政府把着审批权不撒手在我看来有两个想法:其一,审批是一种权力,权力则会带来某种利益;其二,懒政,我不叫你进入,我管的就少,犯的错误就少。
最后,我想说,当市场经济走进互联网时代。我们这个市场将会更开放,更透明,而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跟上这个市场化浪潮,改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关于城商行异地扩张的思考
什么是事前审批?事前审批是指作为市场上任何主体,要想参与市场活动,必须先要在政府的相关部门那里登记,同时需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通过后,才能够进入市场经营。那什么是事后监管呢?事后监管是指作为市场上的任何合法的主体,要想参与市场活动,做简单的登记后,就能经营,不需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而政府是在之后对市场上流动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监管。那么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打个比方,政府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就是他的门人弟子,对于事前审批,就好比,所有想出山的弟子,都必须经过老师的考察与测验,通过后才可以出山,而事后监管呢,就好像,所有想出山的弟子,老师不举行考试,可以直接出山,到江湖上去,让江湖来选择与淘汰,老师作为一位监督者,负责监管自己出山的弟子,发现品行不好的加以剔除。
目前我国虽然逐渐由“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督”方向转变,但我认为这个转变力度还远远不够。政府的思维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前进。
近年来,关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问题持续热议,我也谈谈本人的一点点看法。
关于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姑且称之为“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跨区域发展战略缺乏,跨区域发展路径高度同质化。对于这种担忧,我想问问提出问题的人是否懂经济。任何市场只有先进行充分竞争,价格已经不再是竞争的主要武器时,这个市场才会转向创新竞争。对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来说,目前不是跨区域发展数量太多,而是太少,无法实现全国中小银行的充分竞争。往往现在一个地区,本地的银行垄断了当地的市场,反而无法激其创新的动力。其二、集中进入发达地区和城市,扰乱当地金融秩序。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大可不必担忧。草原上狮子永远是狮子,不可能因为多来了几只羊而威胁狮子的统治地位。相反,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不仅不会扰乱当地的金融秩序,反而起到了一种“鲶鱼效应”。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使得市场更加公平,更加透明,反而有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得到实惠。其三、 对异地分行的管控模式缺乏,跨区域发展风险加大。对于这种说法,我觉得用句俗语“听戏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如今的中国银行业,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银行业。况且利率市场化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刻,存款保险即将出台。每一个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况且大多数城商行都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目前有三家已经上市。城商行自己控制风险的能力与态度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自己的内控已经做到了自我修复的功能。其四、跨区域发展冲击城商行原有定位,加剧与大型银行同质化发展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大银行小家子气了。市场经济不是人为因素去配置资源,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不是在于其出身时候的定位,而是后天的发展。说这个话的人有点“血统论”的观点。城商行出身在“某个城市”,但为啥必须要在这个城市永远的待下去呢?中国搞了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应该打破这种条条框框以及一亩三分地的想法,只有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竞争,我们这个市场才能良性发展。
说了这么多,回到开头的话题。对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这个问题,事后监督更重要。银监会的全称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请注意,什么叫做“监督”,什么又叫做“管理”,是先有这个银行业,才有的银监会,银监会才能监督和管理。所以,不要借口这,借口那,政府把着审批权不撒手在我看来有两个想法:其一,审批是一种权力,权力则会带来某种利益;其二,懒政,我不叫你进入,我管的就少,犯的错误就少。
最后,我想说,当市场经济走进互联网时代。我们这个市场将会更开放,更透明,而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跟上这个市场化浪潮,改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