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眼镜的人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白
我们可能都会有那么几次,眼镜找不到了。我们找眼镜是为了看得清楚,但本身看不清楚,怎么找眼镜?
这本身是一件生活的小事,但在这里面,有一个悖论。也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一类事情。那就是,当你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你做这件事的条件时,你怎么办?
那我们不戴眼镜,能不能找到眼镜?这首先取决于你近视(或远视)的程度。其次,是我们在不利条件下摸索的能力。而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能找到眼镜。毕竟,眼镜就在屋子里。
对心理痛苦的人来讲,这是一个艰难的挣扎过程。可尽管我们近视得严重,尽管屋子里光线很差,我们终究忍受不了没有眼镜的痛苦,只能孜孜不倦的寻找。最终,我们还是会“找到我们的眼镜”,于是,天一下子亮了起来。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会如此的不堪一击,我如此的脆弱,我的接受能力如此的差,我的人际关系如此的差;我为什么总是局促不安,为什么总是害羞胆小,为什么总是能力不足,为什么总是没有信心。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些问题,是18岁。高考完成,终于有时间思考了。怪胎的教育。我终于完成了义务教育,于是可以开始自我教育了,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听起来很讽刺。
2年过后,像一切自以为是的笨蛋一样,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的家庭。长时间的远离家庭,让我回忆我成长的种种。受过的委屈,挨过的骂。而在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事情。我深深的认识到家庭对我的影响,那是我的骨肉与我相连,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我对父母的态度有了表面上的变化。在一些程度上,我开始怨恨他们。基本上,我认定是他们导致了我的问题,我一度抑郁,大概两年时间,所谓眼到之处,尽是悲伤,整个世界都是灰色。我再也不是那个认为我的父母是天下最好的父母的乖孩子。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别人问我,谁的爸爸妈妈最好?我说,我爸我妈最好,我爸我妈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当着他们的面。其实那时我爸经常骂我,会因为我给他拿错一个炒菜用的盘子向我挥起拳头(不过,他从来没有打过我。有时我想,如果他打我就好了,会让我更早的反省与抗争),会因为别人找给我一个缠了透明胶的五毛钱当着我的面把钱撕得粉碎。可见,当时我说的话是在生存压力下的心不由衷。
这时,我20岁。我第一次有了类似“叛逆”的想法。而叛逆,是一个青春期的事情。青春期有自由有爱的孩子是正常的孩子;有自由没有爱的孩子,是叛逆的孩子;没有自由没有爱的孩子,没有权利叛逆,就像一个正常的孩子。没有有爱而没有自由的孩子。天下的父母啊,爱他,就要给他自由!
这可以说是一种觉醒。这也意味着一定意义的改变。但这绝不意味着心理的解放与自由。父母留给你的潜意识的思想模式,是深刻在你心中的,是在你的骨髓里向外生长的。它们处在最底层,拥有最高的权限。我们总以为那些都是些陈词滥调,都过时了。而转过身去,我们依然默默的遵守着这些陈词滥调。我否认父母的那老一套,可我从来没有跳出过他们的龙门。在心里的最深处,我仍然深深地认同他们。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感到身负重物,心口压着一块让我无法透过气的石头。这块石头,连一丝缝隙都不曾有。
接下来的4年,我的任务就是不断的敲打这块石头,在“找我的眼镜”,我甚至可以听到咣咣的声音。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感到这块石头无比的坚硬,偶而一两次,我感到有空气透过来,我明白我要背着石头继续往前走。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怨恨我的父母,只是表面上客气。
最近,经常看到有人打骂孩子。我去菜市场买菜,就看到旁边有一位中年妇女在打她女儿。女孩哭个不停,上去就是一脚。女孩不敢哭了,就说我不敢了,说我会听话。这才拽着她走了。我非常看不上这位所谓母亲的做法,这无疑会给女孩留下心理上的包袱。但我想,这个女孩肯定会挺过去的,这毕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她终究会知道她母亲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不像她说的那样是她错了,因为她并没有错。
这个想法吓了我一跳。我一直以为父母对我犯下了涛天罪行,但他们却从来没有对我动过一根手指头。我一直抱怨着他们没有给我一个好的心理环境,但我从来没有从我自身性格特点上去找寻过原因。当然,他们确实没有给我一个好的心理环境,也确实不知道怎么爱孩子。但我一直深陷其中,完全是他们的责任吗?毕竟,那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而心理的痛苦,一半是自我的原因,一半是家庭的原因。
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交汇点。我自我中心,我有很强的依赖性,从我本身的原因讲,是因为我的性格里面有一种害羞与内向。这个,我相信与我的父母无关。从一种意义上讲,性格就是家庭的产物,我大可以辩解,害羞与内向也是父母与家庭带给我的。但这是另一层面。我们知道,即使是一张白纸的孩子,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是个人的体质与特点问题。人生来有智力差别周所众知,情感差别则鲜有人提到。
另一方面,我一直有一种错觉,认为我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与我母亲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从小她经常跟我讲,要做最好的,要比别人好。我从小学开始,到初中,到高中,一直是班级里的第一名,直到考入大学。上大学后精神的懈怠直接导致了成绩的崩溃,这是在强压下上学的教科书般的案例。我母亲所对我讲的,并不是对我的一种鼓励,而是出于一种不安全感。她想要我比别人好,恰恰是因为她认为我比别人差,尽管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她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也就默许了她的孩子比别人差。这是建立了空中楼阁,是一种自我安慰,这种优越感实在是太过脆弱,一碰就碎,因为它建立在虚华的废墟上。
尽管我很早就意识到我是自卑的,但我很少怀疑我的优越感。自卑和优越感在不同的场景中出现,击溃了我的人际关系。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所在做的事情(考研)不是像我所想的那样,是为了检验自己有几斤几两,而是为了证明我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优秀!
这个想法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我下意识早就知道,我自己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牛,而一直把自己当做天才一样。而直到那一天,它终于浮出了水面。我苦笑自己一直以来为什么这么傻,这么甘心地骗自己。我只感到我心中的那块石头轰然倒塌,世界向我扑面而来。我就是我,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不因为别人的浮夸而优秀,不因为别人的贬低而卑劣。每当我心怀恶意与邪恶,我便会问自己,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总是会认出自己,收敛狰狞。
我不会做一个坏人。但我认为,一个有自我的人,即使他甘心堕落与放弃,也比一个为了他人的理想而努力争取的人,活得更为精彩与满足。
我找回了我自己,但这只是开始。明白了道理,总是只是一个有心理困惑的人的第一步。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发现自己,因为那个人,我们还是如此的不熟悉。我们要帮助他,活出自己的精彩。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生活得满足,每天,我都觉得自己是开心的。
献给心理痛苦的人们。我今年25岁,从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到现在7年了。这一段是从我接近100页的心理日记中摘抄出来的,概括了我这几年的心路过程。也许不是每种痛苦都有良药,但需要我们孜孜不倦。你终会找到你的眼镜,毕竟,它就在屋子里。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白
我们可能都会有那么几次,眼镜找不到了。我们找眼镜是为了看得清楚,但本身看不清楚,怎么找眼镜?
这本身是一件生活的小事,但在这里面,有一个悖论。也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一类事情。那就是,当你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你做这件事的条件时,你怎么办?
那我们不戴眼镜,能不能找到眼镜?这首先取决于你近视(或远视)的程度。其次,是我们在不利条件下摸索的能力。而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能找到眼镜。毕竟,眼镜就在屋子里。
对心理痛苦的人来讲,这是一个艰难的挣扎过程。可尽管我们近视得严重,尽管屋子里光线很差,我们终究忍受不了没有眼镜的痛苦,只能孜孜不倦的寻找。最终,我们还是会“找到我们的眼镜”,于是,天一下子亮了起来。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会如此的不堪一击,我如此的脆弱,我的接受能力如此的差,我的人际关系如此的差;我为什么总是局促不安,为什么总是害羞胆小,为什么总是能力不足,为什么总是没有信心。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些问题,是18岁。高考完成,终于有时间思考了。怪胎的教育。我终于完成了义务教育,于是可以开始自我教育了,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听起来很讽刺。
2年过后,像一切自以为是的笨蛋一样,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的家庭。长时间的远离家庭,让我回忆我成长的种种。受过的委屈,挨过的骂。而在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事情。我深深的认识到家庭对我的影响,那是我的骨肉与我相连,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我对父母的态度有了表面上的变化。在一些程度上,我开始怨恨他们。基本上,我认定是他们导致了我的问题,我一度抑郁,大概两年时间,所谓眼到之处,尽是悲伤,整个世界都是灰色。我再也不是那个认为我的父母是天下最好的父母的乖孩子。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别人问我,谁的爸爸妈妈最好?我说,我爸我妈最好,我爸我妈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当着他们的面。其实那时我爸经常骂我,会因为我给他拿错一个炒菜用的盘子向我挥起拳头(不过,他从来没有打过我。有时我想,如果他打我就好了,会让我更早的反省与抗争),会因为别人找给我一个缠了透明胶的五毛钱当着我的面把钱撕得粉碎。可见,当时我说的话是在生存压力下的心不由衷。
这时,我20岁。我第一次有了类似“叛逆”的想法。而叛逆,是一个青春期的事情。青春期有自由有爱的孩子是正常的孩子;有自由没有爱的孩子,是叛逆的孩子;没有自由没有爱的孩子,没有权利叛逆,就像一个正常的孩子。没有有爱而没有自由的孩子。天下的父母啊,爱他,就要给他自由!
这可以说是一种觉醒。这也意味着一定意义的改变。但这绝不意味着心理的解放与自由。父母留给你的潜意识的思想模式,是深刻在你心中的,是在你的骨髓里向外生长的。它们处在最底层,拥有最高的权限。我们总以为那些都是些陈词滥调,都过时了。而转过身去,我们依然默默的遵守着这些陈词滥调。我否认父母的那老一套,可我从来没有跳出过他们的龙门。在心里的最深处,我仍然深深地认同他们。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感到身负重物,心口压着一块让我无法透过气的石头。这块石头,连一丝缝隙都不曾有。
接下来的4年,我的任务就是不断的敲打这块石头,在“找我的眼镜”,我甚至可以听到咣咣的声音。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感到这块石头无比的坚硬,偶而一两次,我感到有空气透过来,我明白我要背着石头继续往前走。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怨恨我的父母,只是表面上客气。
最近,经常看到有人打骂孩子。我去菜市场买菜,就看到旁边有一位中年妇女在打她女儿。女孩哭个不停,上去就是一脚。女孩不敢哭了,就说我不敢了,说我会听话。这才拽着她走了。我非常看不上这位所谓母亲的做法,这无疑会给女孩留下心理上的包袱。但我想,这个女孩肯定会挺过去的,这毕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她终究会知道她母亲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不像她说的那样是她错了,因为她并没有错。
这个想法吓了我一跳。我一直以为父母对我犯下了涛天罪行,但他们却从来没有对我动过一根手指头。我一直抱怨着他们没有给我一个好的心理环境,但我从来没有从我自身性格特点上去找寻过原因。当然,他们确实没有给我一个好的心理环境,也确实不知道怎么爱孩子。但我一直深陷其中,完全是他们的责任吗?毕竟,那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而心理的痛苦,一半是自我的原因,一半是家庭的原因。
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交汇点。我自我中心,我有很强的依赖性,从我本身的原因讲,是因为我的性格里面有一种害羞与内向。这个,我相信与我的父母无关。从一种意义上讲,性格就是家庭的产物,我大可以辩解,害羞与内向也是父母与家庭带给我的。但这是另一层面。我们知道,即使是一张白纸的孩子,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是个人的体质与特点问题。人生来有智力差别周所众知,情感差别则鲜有人提到。
另一方面,我一直有一种错觉,认为我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与我母亲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从小她经常跟我讲,要做最好的,要比别人好。我从小学开始,到初中,到高中,一直是班级里的第一名,直到考入大学。上大学后精神的懈怠直接导致了成绩的崩溃,这是在强压下上学的教科书般的案例。我母亲所对我讲的,并不是对我的一种鼓励,而是出于一种不安全感。她想要我比别人好,恰恰是因为她认为我比别人差,尽管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她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也就默许了她的孩子比别人差。这是建立了空中楼阁,是一种自我安慰,这种优越感实在是太过脆弱,一碰就碎,因为它建立在虚华的废墟上。
尽管我很早就意识到我是自卑的,但我很少怀疑我的优越感。自卑和优越感在不同的场景中出现,击溃了我的人际关系。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所在做的事情(考研)不是像我所想的那样,是为了检验自己有几斤几两,而是为了证明我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优秀!
这个想法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我下意识早就知道,我自己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牛,而一直把自己当做天才一样。而直到那一天,它终于浮出了水面。我苦笑自己一直以来为什么这么傻,这么甘心地骗自己。我只感到我心中的那块石头轰然倒塌,世界向我扑面而来。我就是我,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不因为别人的浮夸而优秀,不因为别人的贬低而卑劣。每当我心怀恶意与邪恶,我便会问自己,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总是会认出自己,收敛狰狞。
我不会做一个坏人。但我认为,一个有自我的人,即使他甘心堕落与放弃,也比一个为了他人的理想而努力争取的人,活得更为精彩与满足。
我找回了我自己,但这只是开始。明白了道理,总是只是一个有心理困惑的人的第一步。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发现自己,因为那个人,我们还是如此的不熟悉。我们要帮助他,活出自己的精彩。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生活得满足,每天,我都觉得自己是开心的。
献给心理痛苦的人们。我今年25岁,从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到现在7年了。这一段是从我接近100页的心理日记中摘抄出来的,概括了我这几年的心路过程。也许不是每种痛苦都有良药,但需要我们孜孜不倦。你终会找到你的眼镜,毕竟,它就在屋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