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苦战。这时候比的是士兵的韧性、将领的耐心、不犯错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经济实力。后勤保障能否跟上,才是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而这正是赵国最大的弱点。前文我们分析过,秦国经过近百年的变法,经济实力--尤其是粮食储备--极其雄厚,而赵国处于四战之地,战事频繁,根本攒不下什么家底。打这样的大仗,赵国起初几个月可能还支持得住,时间一久,真是耗不起。何况,除了粮食供给,后续兵力也是大问题,秦军总兵力本就在赵国之上,而秦国周边的韩、魏等国对秦国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太大的威胁,秦国不找他们的麻烦他们已经谢天谢地了,秦国根本无须过多分兵防备。而赵国剩余兵力要防备匈奴、魏、燕、齐等国趁火打劫,投入50万已经是举国之力,再也无兵可用了。所以,指望秦军犯错再出击,在理论上是完美的,但实际上不等秦军犯错,赵国已经撑不住了。这个时候,赵王临阵换将究竟是不是中了离间之计,就很难说了。赵王很有可能本来就想召回廉颇,换一个能速战速决的人。若真是如此,也就无所谓中计不中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