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屯是“寓兵于农”的政策。曹操论军屯为:“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6年),初置张掖郡、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并以六十万人戍田。曹操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府兵制也是一种军屯,最初府兵实行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姚演主持在“涟、海等州募民屯田”。至元二十一年十月,“定涟、海等屯田法”,“以江淮间自襄阳至于东海多荒田,命司农司立屯田法,募人开垦,免其六年租税并一切杂役”。元朝的军屯遍及全国,从首都周围到边疆地区,“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并设立屯田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屯田所用耕牛、农具和种子,大多由国家供给,“由是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矣”。黑龙江口奴儿干还设有征东帅府的屯田,属水达达路管辖。。元代后期,由于军屯官吏贪污,屯军大量逃亡,大多数军屯名存实亡。明代军屯的规模之大实历代从未有过,为了促进军屯的发展,朝廷调拨耕牛、农具和种子,初期土地不征收税粮。洪武六年(1373)各地军屯月粮完全自给且有盈余,朱元璋曾夸口:“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卫所是明代兵制的核心编制单位,明代卫所制保留了府兵制的特点,就地解决军队粮饷问题,“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辟。”。明代军屯分为常操军、屯军两种。,就地区分布而言,有边屯有营屯。洪武二十二年(1389),凉州等十一卫有屯军33500人,屯地16300余顷。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后,有军队180万人以上,到了永乐二年(1404),“天下通计,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永乐二年(1404),又一次公布屯田法:“守城军士视其地之夷险要僻,以量人之屯守为多寡。临边而险要者则守多于屯,在内而夷僻者则屯多于守。地虽险要而运输难至者,屯亦多于守。”宣德以后,屯粮的作用越来越小,军饷要靠户部库银支给。嘉靖年间,梁材指出:“军饷不敷,一切仰给有司;有司不敷,近又仰给内帑;内帑不敷,将来何所仰给乎!”嘉靖时,屯军破产流亡,九年(1530年)由于土地荒废严重,方日干建议南京镇南等卫“荒芜屯田,不拘军民僧道之家,听其量力开耕,待成熟之后照旧纳粮,令永远管业,不许补役复业者争告”。清代军屯即以汉族士兵组成的绿营兵丁屯田,这是新疆清代屯田的主要力量。绿营虽是清代的正规军,但其地位远在八旗之下。因此,屯田、运输等庞杂艰苦的军事任务,主要由绿营兵丁承担。军屯是清代屯田的主要力量。每卒一般授田20亩,每屯士兵百名,种田2000亩上下。《清史稿·食货志一》卷120记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章百兵一屯,地亩人二十,分小麦十一,谷七,青稞豌豆各一”。乾隆三十二年(1766年)木垒“额定屯兵五百名,种地一万亩”。实际上有的超过20亩。由官给种子、耕牛、农具。每卒纳粮12~18石,视地肥瘠有差。屯田士兵,开始三年一轮,以后改为五年。“新疆各处屯防兵,均由陕甘两省绿营兵派往,向例三年更换,嗣改五年一换。”每人每月发饷银一两,而内地所发粮饷,家属支请如故。实际上,换班屯兵支领双份粮饷。所以许多士卒“故多乐往”气换班兵屯田弊病颇多,“初到时俱不能熟悉屯种,迨指教方熟,又届换班之期。其新换班之官兵到屯,一时不能有效”。以后又逐步改为携眷永驻,屯田戍边。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乌鲁木齐等处屯田连获丰收,余粮甚多。清廷谕令此项屯田,有情愿携带家口者,即行准其带往,伊等即有家口,则分地垦种,各安其业。⑤为了鼓励驻防屯兵携眷,清政府规定:凡屯兵搬眷到屯,费用官给,“每口每百里给盘费一钱二分,小口减半,每三名给车一辆”于是携眷驻防屯兵就迅速增加,从乌鲁木齐逐渐扩展到巴里坤、木垒、古城、精河、伊犁、哈密等地。据《钦定新疆识略》等书载,道光年间各屯区携眷兵已达6100余名。为了加强对军屯的组织领导,“调派武职以专其成,特置重臣以董其事新疆设有屯田总兵,负责屯田的管理;还有管屯副将、管屯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各员等,并有严格的奖惩制度。据《新疆图志》所载,到乾隆四十二年新疆屯兵达13904人,种地283108亩,岁获粮14.3万余石,成为新疆军粮的主要来源。军屯有其负面影响。军屯屯地的来源有多种:官田、没官田、废寺田、牧马场、废田、荒田、空地、绝户田等。明朝初年,官田的数量庞大。军官豪强侵占良田,侵害百姓利益,所谓“邑人惧其暴,屯田惧其扰”。弘治六年(1498),兵部尚书马文升说,“卫所官旗势豪侵占盗卖十去五六”。流沙南街道行政区划------------------军屯(Jūntún),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军屯镇,位于故城县西南部,与清河县交界,东距京杭运河10公里左右,原属山东省武城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被划归到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