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兴来说,美团的2015年是一场生死豪赌,但是对于更多的创业者来说,美团的故事则是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好案例,尤其是在 O2O 领域的创业者们,美团曾经走过的路、留下的经验,则有十分的可能是他们在细分垂直市场跑出来的关键点。
现在去断言美团最终的成败为时尚早,但是如果说美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应该是一件没有争议的事情。无论如何,美团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我依据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梳理一下美团的发展。
美团目前取得的成功,最重要有四个因素:节奏,聚焦,技术,团队。
1、节奏主要指公司发展的节奏。
有的公司融了巨额资金后,喜欢快速扩张,把面铺的很广、战线拉的很长,但是资金再多也是有限的。美团做的生意虽然一直是一个烧钱的生意,但是它能做到烧钱有度,节奏控制得当。当年,当它的对手全国铺开的时候,美团是专注于一部分重点城市;当它的对手烧钱做地面广告的时候,美团专注于更低成本更高ROI的网络营销;当它的对手大肆招人的时候,美团可能只有对手一半的人力配置。
而当它的对手弹尽粮绝,资金断裂的时候,美团则开始用相对更激进的方式开拓业务、推广品牌,一举奠定团购领域的领先位置。
美团的节奏还体现它总是一个业务做到第一或形成一定壁垒之后,再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美团从团购到电影到酒店、外卖的产品线延伸的时间点。
另外,美团的节奏还包括引入职业经理人的节奏,下边再表。
2、聚焦主要指业务的聚集。
当时不少团购公司在本地生活服务的团购增速下滑或难以保持持续增长的时候,采取了扩品类大举进入实物团购的策略。美团当时虽然也做,但占比很小。把一个业务做深做透,这就是聚焦。而那些大举进入实物团购领域的公司,本质上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电商公司,随之而来的仓储、物流的成本高企,把自己更快速的拖入了资金枯竭的境地。
美团的聚焦还体现在它后续的品类扩张,从团购到电影到酒店、外卖的品类扩张,并不全是什么热做什么,而是聚焦于自有用户群的吃喝玩乐。美团基本形成了用户场景的自然延伸,粘性会很强。各场景的相互关联使得在竞争中一方面能够快速孵化新业务;一方面可以更容易的召回老用户,哪怕其中单一业务的用户一时被这个业务的对手拉走了。
3、技术。
不知道这是不是和美团创始团队的清华理工男的背景有关,他们貌似一开始就极其注重IT系统的建设。也就是依据于此,美团才能够做到相比同行更优质的商户和消费者服务,更少的人力。这一点其实和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的路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绝大多数信奉并选择野蛮生长,先把人和钱用在扩张上然后圈地后再提升后台系统,极少有一开始就注重后台建设的。用户体验是很容易挂在嘴上的,但真一开始落到实处的极少,尤其是O2O这种极其依赖线下扩张的模式。
4、团队。
美团的表面光鲜、高速发展令外界各种惊叹与羡慕嫉妒恨。但是光鲜的背后是持续多年的付出。我想熟悉美团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工作强度有多大,几乎是超出人极限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们的创始团队不是多年的同学和持续创业的伙伴,几乎是不可能扛得住的。
当然,美团的团队强大还在于引入外部的高管职业经理人。我相信后来进入的和创始期间就在美团工作的在工作上肯定有矛盾、有冲突。如果没有,那根本就没有引入的必要了。
可以从结果倒推,创始团队和后入团队的协作和融合是成功的。当然,他们也不是像有些创业公司似的有钱了就一股脑的吸收一大批空降兵,然后在内耗中迅速自杀。相对来说,美团引入外部高管是比较慢的,给人的感觉是消化融合了一个再消化融合下一个,以免自己用药过猛。
以上是我站在门外对美团粗浅的分析,未必都准确到位,也不能说明美团最后就能赢取胜利,只算是美团发展脉络的一个外部梳理。当然,美团也有美团的问题,比如团购的品牌属性会在未来对其业务发展有所制约等等。
现在去断言美团最终的成败为时尚早,但是如果说美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应该是一件没有争议的事情。无论如何,美团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我依据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梳理一下美团的发展。
美团目前取得的成功,最重要有四个因素:节奏,聚焦,技术,团队。
1、节奏主要指公司发展的节奏。
有的公司融了巨额资金后,喜欢快速扩张,把面铺的很广、战线拉的很长,但是资金再多也是有限的。美团做的生意虽然一直是一个烧钱的生意,但是它能做到烧钱有度,节奏控制得当。当年,当它的对手全国铺开的时候,美团是专注于一部分重点城市;当它的对手烧钱做地面广告的时候,美团专注于更低成本更高ROI的网络营销;当它的对手大肆招人的时候,美团可能只有对手一半的人力配置。
而当它的对手弹尽粮绝,资金断裂的时候,美团则开始用相对更激进的方式开拓业务、推广品牌,一举奠定团购领域的领先位置。
美团的节奏还体现它总是一个业务做到第一或形成一定壁垒之后,再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美团从团购到电影到酒店、外卖的产品线延伸的时间点。
另外,美团的节奏还包括引入职业经理人的节奏,下边再表。
2、聚焦主要指业务的聚集。
当时不少团购公司在本地生活服务的团购增速下滑或难以保持持续增长的时候,采取了扩品类大举进入实物团购的策略。美团当时虽然也做,但占比很小。把一个业务做深做透,这就是聚焦。而那些大举进入实物团购领域的公司,本质上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电商公司,随之而来的仓储、物流的成本高企,把自己更快速的拖入了资金枯竭的境地。
美团的聚焦还体现在它后续的品类扩张,从团购到电影到酒店、外卖的品类扩张,并不全是什么热做什么,而是聚焦于自有用户群的吃喝玩乐。美团基本形成了用户场景的自然延伸,粘性会很强。各场景的相互关联使得在竞争中一方面能够快速孵化新业务;一方面可以更容易的召回老用户,哪怕其中单一业务的用户一时被这个业务的对手拉走了。
3、技术。
不知道这是不是和美团创始团队的清华理工男的背景有关,他们貌似一开始就极其注重IT系统的建设。也就是依据于此,美团才能够做到相比同行更优质的商户和消费者服务,更少的人力。这一点其实和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的路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绝大多数信奉并选择野蛮生长,先把人和钱用在扩张上然后圈地后再提升后台系统,极少有一开始就注重后台建设的。用户体验是很容易挂在嘴上的,但真一开始落到实处的极少,尤其是O2O这种极其依赖线下扩张的模式。
4、团队。
美团的表面光鲜、高速发展令外界各种惊叹与羡慕嫉妒恨。但是光鲜的背后是持续多年的付出。我想熟悉美团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工作强度有多大,几乎是超出人极限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们的创始团队不是多年的同学和持续创业的伙伴,几乎是不可能扛得住的。
当然,美团的团队强大还在于引入外部的高管职业经理人。我相信后来进入的和创始期间就在美团工作的在工作上肯定有矛盾、有冲突。如果没有,那根本就没有引入的必要了。
可以从结果倒推,创始团队和后入团队的协作和融合是成功的。当然,他们也不是像有些创业公司似的有钱了就一股脑的吸收一大批空降兵,然后在内耗中迅速自杀。相对来说,美团引入外部高管是比较慢的,给人的感觉是消化融合了一个再消化融合下一个,以免自己用药过猛。
以上是我站在门外对美团粗浅的分析,未必都准确到位,也不能说明美团最后就能赢取胜利,只算是美团发展脉络的一个外部梳理。当然,美团也有美团的问题,比如团购的品牌属性会在未来对其业务发展有所制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