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两件事,至少在字面上与“人民”有关。一个是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署名“顾伯冲”的文章《辩证看待“人走茶凉”》,一个是央行要推出新版本的100元人民币大钞了。
人民币无论怎么改版,人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它,没什么好说的。倒是人民日报这篇千字文,我觉得写得挺好的。文章既不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也不是“评论版”上的文章,而是发在“理论版”上。这篇“理论文章”指出了一个很多人认为有,但又不被公开承认的现象,这个现象在人民日报上是这样表述的——
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且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
文中提到的这个现象,若出自普通人之口,我是不敢相信的,但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就必须相信了。
于是就有人提出了3个问题:1,报纸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表这样的观点?2,发表这样的文章是什么信号?3,报纸在说哪些退休领导干部?
我对“信号”没兴趣,我困惑的是,为什么有的退休领导“可以”不撒手而且还能让新领导左右为难?我的经验是,想不通当下的问题的时候,就去看历史,往往就会发现,今天的问题历史上早已有过。这就如同,你遇到什么难题时,去网上搜索,一定会发现你的问题别人早已遇到过,而且答案就那里。
在古代,领导干部退休之后对权力不撒手的情况,一定是有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古代的权力体系,后来演变出两个重要制度,一个是关于皇权的,皇帝死太子才能登基;一个是关于普通官员的,权力不能世袭。权力有期,人生有限,对抗这种“期限”,皇帝培养太子,大臣培养门生。
皇帝到死才会放弃权力的权力更替制度,有利于让臣子第一时间确立新的效忠对象。所以,古代基本上不会出现皇帝退休不撒手这种状况,新皇帝一般都会歌颂他刚刚死掉的爸爸很伟大。但也有出现“太上皇”的情况,老皇帝健在,新皇帝登基,导致两个权威共存。 一个猴群只能有一个猴王,两个权威之间必然有冲突。哪怕两个权威是父子关系,也难以愉快地相处。据说,李世民是最早发明太上皇这个“职位”的。他把他爸爸李渊的权力夺走时,他爸爸刚好60岁——60岁,对于用最高权力春药滋养着的李渊而言,应该还风华正茂呢。李渊肯定很郁闷。
有太上皇的年代,不是太上皇郁闷,就是皇帝郁闷。乾隆大帝也当过太上皇,他当太上皇的时候,嘉庆皇帝就很郁闷。乾隆太威武了,嘉庆一边当皇帝,一边当孙子,谨小慎微,见了和珅,都要忍让。总之吧,新领导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
嘉庆郁闷地当了4年的孙子后,乾隆驾崩。第二天,嘉庆就“放开手脚大胆工作”了——立即把和珅给撤职拿问了,罪状公布,大清子民才明白,原来和珅是个特别大特别大的贪官。
但总体上,古代的皇权更替制度,基本上杜绝了一山二虎的尴尬。大多数时候没有太上皇这个东西,在没有太上皇的时候,哪怕新皇帝是还在幼儿园的年龄,其权威也基本上是无可挑战的。
帝制终结之后,就比较混乱了。有些人把1911年之后的连年战争归结为帝制终结后,权威消失所致,不无道理——新权威产生是个混乱的过程,谁的拳头大,谁就是权威。谁的拳头大呢,互相不服,只有比试比试才知道。老孙不服老袁,蒋桂冯阎,互相不服,老蒋和老汪,互相不服。总之,各种不服,以至于,战场上炮火连天,官场上各种内斗。直到1949年老蒋被斗下野,李宗仁代总统还是发现,他有职但无权,因为拿枪杆子的大多是蒋校长的学生,老李有名无实,难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这样的混乱和战乱,让很多人怀念帝制,他们,身在当代,心在古代。
当代,是古代的延伸。从古至今,很多冲突,战争,杀戮,都因为品尝过权力滋味的人不愿意放弃权力——放弃之后,便没有安全感。他们清楚他们曾经的冲突、战争和杀戮随时会重燃,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做过什么;他们知道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不到死就不厌倦权力,人性就是,无论钞票怎么改版大家都爱它。
人民币无论怎么改版,人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它,没什么好说的。倒是人民日报这篇千字文,我觉得写得挺好的。文章既不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也不是“评论版”上的文章,而是发在“理论版”上。这篇“理论文章”指出了一个很多人认为有,但又不被公开承认的现象,这个现象在人民日报上是这样表述的——
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且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
文中提到的这个现象,若出自普通人之口,我是不敢相信的,但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就必须相信了。
于是就有人提出了3个问题:1,报纸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表这样的观点?2,发表这样的文章是什么信号?3,报纸在说哪些退休领导干部?
我对“信号”没兴趣,我困惑的是,为什么有的退休领导“可以”不撒手而且还能让新领导左右为难?我的经验是,想不通当下的问题的时候,就去看历史,往往就会发现,今天的问题历史上早已有过。这就如同,你遇到什么难题时,去网上搜索,一定会发现你的问题别人早已遇到过,而且答案就那里。
在古代,领导干部退休之后对权力不撒手的情况,一定是有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古代的权力体系,后来演变出两个重要制度,一个是关于皇权的,皇帝死太子才能登基;一个是关于普通官员的,权力不能世袭。权力有期,人生有限,对抗这种“期限”,皇帝培养太子,大臣培养门生。
皇帝到死才会放弃权力的权力更替制度,有利于让臣子第一时间确立新的效忠对象。所以,古代基本上不会出现皇帝退休不撒手这种状况,新皇帝一般都会歌颂他刚刚死掉的爸爸很伟大。但也有出现“太上皇”的情况,老皇帝健在,新皇帝登基,导致两个权威共存。 一个猴群只能有一个猴王,两个权威之间必然有冲突。哪怕两个权威是父子关系,也难以愉快地相处。据说,李世民是最早发明太上皇这个“职位”的。他把他爸爸李渊的权力夺走时,他爸爸刚好60岁——60岁,对于用最高权力春药滋养着的李渊而言,应该还风华正茂呢。李渊肯定很郁闷。
有太上皇的年代,不是太上皇郁闷,就是皇帝郁闷。乾隆大帝也当过太上皇,他当太上皇的时候,嘉庆皇帝就很郁闷。乾隆太威武了,嘉庆一边当皇帝,一边当孙子,谨小慎微,见了和珅,都要忍让。总之吧,新领导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
嘉庆郁闷地当了4年的孙子后,乾隆驾崩。第二天,嘉庆就“放开手脚大胆工作”了——立即把和珅给撤职拿问了,罪状公布,大清子民才明白,原来和珅是个特别大特别大的贪官。
但总体上,古代的皇权更替制度,基本上杜绝了一山二虎的尴尬。大多数时候没有太上皇这个东西,在没有太上皇的时候,哪怕新皇帝是还在幼儿园的年龄,其权威也基本上是无可挑战的。
帝制终结之后,就比较混乱了。有些人把1911年之后的连年战争归结为帝制终结后,权威消失所致,不无道理——新权威产生是个混乱的过程,谁的拳头大,谁就是权威。谁的拳头大呢,互相不服,只有比试比试才知道。老孙不服老袁,蒋桂冯阎,互相不服,老蒋和老汪,互相不服。总之,各种不服,以至于,战场上炮火连天,官场上各种内斗。直到1949年老蒋被斗下野,李宗仁代总统还是发现,他有职但无权,因为拿枪杆子的大多是蒋校长的学生,老李有名无实,难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这样的混乱和战乱,让很多人怀念帝制,他们,身在当代,心在古代。
当代,是古代的延伸。从古至今,很多冲突,战争,杀戮,都因为品尝过权力滋味的人不愿意放弃权力——放弃之后,便没有安全感。他们清楚他们曾经的冲突、战争和杀戮随时会重燃,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做过什么;他们知道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不到死就不厌倦权力,人性就是,无论钞票怎么改版大家都爱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