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拳吧 关注:66贴子:508
  • 3回复贴,共1

【大铁拳】拳学要义--王芗斋答记者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名重南北,素为全国武术家所推许,最近卜居京门,为观摩拳术起
见,特订每星期日下午一时至六时,在大羊宜宾胡同一号招待各界,藉以与拳学名家交
换意见,使我国尚武精神日益发扬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记者走访王氏,与作下列之问
答。
问:王先生拳术高超,素所钦仰,敢问先生对于拳学之抱负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许,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光绪卅三年离
师后,即奔走四方,藉广交游,足迹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饱尝风霜,卅余
年所得代价,就是良师益友,相互切磋,故于拳学自信老马尚能识途。日前张玉衡先生
于报章先后评述,
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内容,致生误会,故极愿将本人真意掬诚奉千。
余年渐衰,生活尚未可自了,名利之念更无所萦心,所急急于此者,愿趁此躯尚不十分
颓唐之际,与海内贤达,负起艰巨,将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并革除
误已误人之旁门异道,绝非博人虚誉,以图欺世盗名者比也。
问:拳学以何作基本?
答:拳学之基本原则究为何物,虽人言人殊,但习拳套,讲招法,练拍打,皆属于表
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实属误人太甚。
问:"形意""太极""八卦""通臂"俗称为拳术之内家,未知其派别如何?
答:社会常云"形意"、"太极"、"八卦"、"通臂"为内家,余不知内外之名由何而起,
似不值一论。姑就前辈名家论之,以见一斑。
"形意"嫡派与河南"心意把"、"六合步"为一家,查河南李岱东(乡称老岱)为李致和
先生之曾孙,致和先生乃戴龙邦太夫子之业师也。济源阮氏,命名虽异而实宗于李。戴
先生虽以"心意"变"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
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当尽有之。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行为五
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拳套也。新加坡记先师箦语:五行相某某,谓金者如筋骨含力
,意如铁石之坚,有斩金截铁之意;木者,谓曲折面积而言,若树木支撑形势;水者,
势如汪洋游动,活当选若龙蛇,用之无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药,手如弹发,有一角即
烧身之力;圭者,用力敦厚,阔大沉实,混昂气壮,有与天地相接合为一体之势;此之
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动辄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风,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迎敌
,鲜有不败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
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遥想董师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刘凤
春先生与余交善,功极深,而造诣稍逊,然亦非习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
项背。希望习"八卦"者,专研双单"川掌"在一举一动上加意体会,深造力求,而于理论
上亦当切实研讨,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极拳" 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nbsp;该拳确有几种
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础体认功夫早经销亡,故身
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
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
不舒;若论技击,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亦不过徒使学
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
亦可笑。对于应敌,如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
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是非莫辨,
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送而破产,是为可异耳
。愿该门有;力分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进益于将来。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
友。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谅之。


1楼2015-08-12 10:54回复
    同时想"太极拳"学之有得者,观吾所论。恐慌将颔首默认,哑然失笑矣。
    "通臂拳"通行华北,都门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论而近是者。考其
    功能,相去甚远。想前辈当不如是,抑后人之失传也。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
    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轨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桩",其嫡派至今仍有辈行流传,河南、四川最盛,与福州、兴化
    、泉州、汕头等处操"五技散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应敌亦多有深造独专之长,惜
    片面多具体少。
    "八翻"、"绵掌"、"劈挂"、"八极"、"大功力"、"三皇炮"、"粘腿"、"连拳",互有长
    短,大都偏于刚多柔少,缺乏精神内敛功夫。至于"大小红拳"、"弹腿"、"戳脚",具知
    各拳长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论之矣。
    问:先生对保存国术有何高见?
    我国拳术虽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之遗弃精髓,仅守糟粕而已。
    东洋之武士道,西欧之拳斗虽非具体,然均有独到之处,若与我国一般拳家相较,相去
    真不可以道里计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则整理旧学发扬而光大之,舍吾人之其谁与归,
    区区不 浅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唯一宗旨,则在于斯。
    问:先生此次订期招待各界,足证虚怀若谷,热心武道,未知对此有何意见?
    答:学问之道籍比较而增进,拳术亦然,比较有胜负而于人格无损,且人格道德赖此
    而增高。倘观摩日久。既可免门户之争,更可塞雌黄之口,愿我同道勿河汉斯言,海内
    贤达都会高隐,如肯屈驾赐教,无任欢迎。若不欲轻移玉趾,即请一纸见示,定竭诚造
    访,籍聆一切。总之,但求拳术之精进,其他非所计也。
    问:先生为大成拳宗师,对于本门拳术,必有卓识,请赐其详。
    答:拳学一道,万头千绪,繁难已极,择其大要亦极简单。然吾人学拳,应先研究为
    何拳学?始易于认识,而有所得。大都学拳,一为卫生、二为自卫。身体健康为人类一
    切事业之基础,故养生保身之道,实不可忽。夫锻炼之法学之得当受益非浅,学之不当
    乃能致死。凡剧烈运动者,绝少享寿高年。至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
    知凡几。诚可怜亦可笑之拳术也。既知学拳之利弊,应在用功是否符合卫生自卫之条件
    ,动为甚么?静为甚么?结果是甚么?中间过程的现象是甚么?如此体认操存,庶乎近
    矣!至于精微道要,方可继续研求,否则未易有得。兹简述大成拳之要义,并质诸同道
    ,而为拳学上之探讨。前言学拳阶段。以上所谈卫生、自卫二者有互为之不可分离性,
    失一则流弊生而入于歧途。应首先使气质本能加以精神的训练、培养,而后始谈到发挥
    神经肢体的本能工巧匠力。学拳第一步就是锻炼神经为基础练法,体认四肢百骸蠕动的
    工作。第二步为试力、试声的练习。第三步为自卫。分述于后:
    (一)基础训练: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随时随地可以得到适宜训
    练,须先从桩法作起。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使身体端正,意念空洞、从静的状态中去
    整饬神经,调息呼吸,温养肌肉,使各细胞自然的发动,力由内而达外,通畅全身。如
    此,筋骨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尤须体察其细微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
    站,大有无穷的妙趣。欲尽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桩法。
    (二)试力与试声:学拳已有基础训练,其本能当日益增强。对于运用须严防人欲的
    支配,引起幻象之误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欲支配,而反为不合本能需要之运动。故子
    兴有勿长之戒。如何运用方能适于需要,须先认识力之动的情态,可以继习第二阶段。
    试力为拳功入门最重要更好,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
    试须使浑身气力均整、筋肉灵活、骨骼支撑、故能筋肉收、放、松、敛而互用。力应于
    内而外发。动作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动愈微而神愈全。欲动又止、欲止而又行,更
    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试力不许有偏面力,更不许有绝对力。


    2楼2015-08-12 10:56
    回复
      首先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力量能否随时了出、自身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更须意不使
      断、神不使散,轻重操持而待发,动一处牵全身。气力一致,归于虚灵沉实而圆整,上
      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总之,非达到舒畅有趣而得劲者不足曰拳。
      试声为辅助试力之不足。盖人之生理构造因先天关系各有不同,故人生亦各有难通之
      点,所以试声即用身内呼吸之功夫以辅之。又名内呼吸,亦名脑(腹)背呼吸者是矣。
      (三)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
      不已动。如有形之动,正是不动无力的表现,所谓不动之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为
      其根,其运用之妙,多在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及大小关节韧带伸缩之互根作用,和支
      点坚强,螺旋的争力,与枢纽之转移,重心路线之稳固,及运用呼吸所发之弹力,能用
      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以上所言多系抽象之语,然其中有许多意义非言语所
      能形容者,若能习行不辍,自不难领悟也。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
      ,对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混身处处都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
      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至于用力与不用力之分亦
      如是矣。夫常人之动,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滞失和而不卫生。不注血而有
      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时得力,乃为本拳能之力也。他如虚无假借而求实当之种种微
      妙,则尤非简易笔端所能写于万一。总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优劣,实在一意应付。
      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质都是幻,技到无心始见奇,意即此也。
      问:前次报端发表谈话,想近日来访者必不在少,其中有无高明奇士?
      答:承诸位关心提介,鄙人甚慰,京师方面之同仁仍无一人肯来赐教。惟各地来函表
      示同情者尚多。并有数处来人商讨,愿聘任教授,更有一事堪为知已者告,近今京中真
      研拳学就教者甚多,多系自动请求,经人介绍者亦有之。盖提倡之唯一宗旨,即在此点
      ,并非与人有所争,而更不屑以竟,愿使国人对于拳学都有相当认识,亦希望拳学之立
      法根本改善,莫以胜负为荣辱,愿拳术同仁勿以盲参胡练为自是,尤盼同仁都为卫生之
      拳学家,不愿尽流为江湖之把式匠,但今之习拳者,百无一是,大有举目全非之感,至
      赖此谋生之拳师,只要不以任教后,复从人学为可耻,而精神中能不自苦,应以优于我
      者当力从之,须时刻存莫误人子弟之良心,今之拳师既不知拳学精神之所在,只得以此
      谋生活,但万不可以神秘及刚暴语人,则庶不致天渊大谬。不过此中人识见薄弱者太多
      ,一时不易悉数感化,惟希望渐渐使其觉悟,自省而已。
      问:武道起于何时、门派之多,各言其是而学者终有茫无所从之感,究竟如何为合法?
      答:世界一切学术都是藉比较而后可以分优劣,否则各云其是,门外人难能辨也。然
      拳不能就以胜负之一点即为定是非之准则,要以合理与否,与人之需要适合与否,所谓
      合理者,非达到舒适得力而有趣者不足日拳。至拳术的历史知道与不知道无甚关系,只
      看学术方面有无研究价值与合乎人生的需要与否。不过说到我国拳学,虽说有很悠久的
      历史,而战国时始露头角,逐渐推进与演变,直到唐宋时始汇成斯技而有流派,元、明
      、清初为最盛,习者甚多,只因工力造诣之不一,学识智愚之不同,故随之分家别派各
      言其是,即所谓今之各家者也。清康雍时代火器尚未盛行,恐此道将于国不利,欲使斯
      道 溃永堕而不拔,以倡重文而轻武,一方面提倡飞仙剑客,?nbsp;示神秘;一方面倡导拳
      套招法以走歧途,中庸大道无以问得,复利用戏剧和小说为宣传工具,更以使习此者,
      为士大夫所不齿,始有而今每况愈下,虽设立专科提倡,而提倡越快破产越速,永不得
      走上拳学的轨道。其实学本不难,因世人仍是小说荼毒的头脑,更有今之拳师,大都以
      此为生,对于拳学根本茫然,即有觉悟再加羞从人学,亦就无可如何。


      3楼2015-08-12 10:57
      回复
        近半载以来,同
        学的观察,这件学问是极难亦极易,倘遇天才的学生,不满百日之工,则有成通家大器
        之望,然于百中未有一二,大凡天资聪敏者,多功能欠忠厚,且虚伪而欺诈。故中道多
        为业师弃之,此亦可惜乎!如社会之一般学者,其困难诚可怜之至矣。多人总是以耳人
        目,岂知名实二字根本不能并论,且世之拳师多若牛毛,得要者如麟角,凡得其要者,
        个性多异于常人,不为名诱不为利招,当不愿与伪君子为伍矣!甚矣哉,得师之难也。
        即遇明师何以能辨,则未必肯如所请,如肯应请亦未必有教学的良法,假使得法而学者
        亦必能领略,种种困难,非过来人不能知也。不过现在比较以前则易于学习者,因值科
        学倡明的时代,对理解拳学原理当得帮助不少,然尚不能以此范围拳学,若以科学这层
        次及局部剖析之解释,则当推为求学之阶梯不二法门。惟我拳学中尚有许多原理,而不
        可以解者,但若干年后或可得证明。夫学术本无止境,或永无以名之,亦未可知。总之
        ,在此时而论,应以拳学之精神加以科学的方法,则当不难解决矣。
        问:屡闻读者多对先生之理论都不否认,惟闻学时无拳套感觉不易,初学者尤甚!
        答:人身百骸诸般功能,任何聪明者一生练之不尽,那有舍精华而习糟粕之理,且拳
        套方法愈学愈远如妇女缠足无异,功夫愈深愈不易使其舒放,故初学者进步反速而胜老
        手者多矣。此论有多人作比拟之铁证。后世之所谓某式生某力之说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
        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者,对于拳学认识尚远。
        问:先生所言极是,技击茫然若是,能否示大家一简便要诀,易使有效乎?
        答:前者已略述养生大意,能肯如此,则养生之道思过半矣,如欲学习高深技击则亦
        由此经过,但非极愚之士及称之大智慧者不肯如此。若天才而性近者,则应习一切法则
        。盖技击之法则亦需由站桩试力学起,前已述其大概。夫试力之法太繁,况各项力量身
        得之后,莫以为技击之道已毕,乃始有学技击之可能性,如得"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
        虚得中平"的支配,则又一问题也。总之,得师之后,而造诣深浅,实在个人天资功力如
        何,若能出手而得已发未发时机之扼要,则非久经实作之惯手难能得也。
        问:闻拳家云:不用力如何使力之增长?勿论古今名手总不脱丹田气之充实方能奏效

        答:用力之说为门外汉之论,而亦有一般似是而非持不用力之方者,而不知其不用力
        究为何意?要知不用力则可,不用意则不可。盖用力则器官死,百骸不灵,板滞呆痴易
        为人所乘。换言之,即抵抗之变象,盖抵抗之意,乃畏对方之击动而起,殊不知精神已
        接受被击,安得不为人击中乎?故用力为拳学之大忌。至论丹田气者,在原理方面,及
        实地之验和鄙人体察之感觉,此论似有不妥。腹内乃肠胃肝脏之宿舍,并无盛气之所,
        至于动力之功能都是争力、弹力与宇宙力之接触和运用呼吸鼓荡开合的作用,及精神假
        想天空浑然之大气也,非世人所谓功之气也。总以下腹充实大肚子即以为丹田气者,则
        错误极矣。要知运用时,力家均整,尤尚空灵以达舒畅得力方为合理。今之学者不明斯
        理,费数十年这纯工,反将灵活之身心练成机械,岂不惜哉!
        问:先生如此批评是则是矣,但无异永久之擂台,长期之挑战,倘有失足,可当如何

        答:知我者明理之士也,罪我者应于夜深人静独坐观心,总之笑骂由他,余亦不辨,
        倘拳学真髓复见光明,个人之毁誉何敢异哉?
        问:君之学问道德,世所敢异哉?
        答:所言是矣,殊堪羞愧,惟含蓄二字已为国人之社会性,夫含蓄者诚学术道德修养
        之基础,换言之曰:即内实而外虚,或外坚而内灵,正如老氏常无观其妙,常有观其窍
        一理也。然不知又为一般人所利用,已成为混事误人者之护身符,社会之伪亦为此辈所
        造成。自外涉交游几近四十年,每感社会中仅有"戏法"之一术不许丝毫将就,戏剧亦不
        许门外汉任之,但其间之伸缩应有别论余者不识。至所谓对人含蓄,以为应视对方而施


        4楼2015-08-12 1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