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架吧 关注:31贴子:610
  • 0回复贴,共1

张看《张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看《张看》

 

     请允许我斗胆写下这样一个题目。贾平凹说,张爱玲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张爱玲。在陈子善为《张看》所作序文中告知读者她自己的解释:“‘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如若她如此独到、风趣又深刻的“看”仍被其自嘲为“浅薄”的话,那我的“张看”只不过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借张姓取巧罢了。

    我看的《张看》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的,迄今为止张爱玲散文最为完备的结集。之所以说其完备,是因为它从“处女作”《天才梦》到绝笔《忆〈西风〉》,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张爱玲所有的散文,包括她用英文发表的散文的中译文,均已编在本书中。看张爱玲是从她的小说《十八春》(后修改成《半生缘》)开始的,再就是我爱不释手的《金锁记》,但到现在最喜欢的是她的散文。我本来不喜欢散文这种体裁,因为是张爱玲,我才下定决心去读,未料想竟是一发不可收拾。苏青说:喜欢看她小说的人,她把他当读者,爱看她散文的人,她则当朋友。我不敢奢求她把我当成朋友,因为看《张看》,我一直只敢用仰望的姿态,小心翼翼、一遍又一遍揣摩张爱玲笔下那有生命的、会律动的文字,看她点点滴滴的生活,看她模糊而又清晰的人生,看她的多变与矛盾,看她的独特与世俗……就这样望着,远远地观望着,看这女子手叉着腰,斜睨着眼,好一副孤高的模样。她的这副模样可以在张爱玲1954年摄于香港的一张照片中看到,也是我每次想到张爱玲,脑海里就会浮现的印象。黑白泛黄的旧照片记录着这位沉淀着时代苍凉痕迹的绝世女子——苍凉的手势、睥睨一切的眼神,这大概就是“张看”的姿态吧:她置身于市井之中,通达人情世故,享受了灿烂夺目的喧哗和风光;却又像是一个站在人世间之外的人,冷眼旁观,随意嘲弄,时时洞见屋内芸芸众生的可笑与可怜,精心铺展人世的灰暗,而给自己留下极度的清冷与孤寂……

    《张看》分上、下两册,共有五辑,分别为“日常生活”、“亲友素描”、“未名小草”、“艺文天地”和“著译自述”。这些散文之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然而每一篇都尤如张爱玲的旗袍,从式样到布料,乃至一个领口或纽扣,都是那么特别,总是令人倞艳。张爱玲的弟弟在书中回忆到:“她的脾气就是喜欢特别:随便什么事情总爱跟别人两样一点。” 依我想来,她的文字便是最特别的,唯这个世上仅有的。《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张爱玲的文字、语法和意象就是如此,想象奇特,谴词大胆,看似毫无道理,细细想来,突然感觉后脑勺挨了一闷棍,脑袋嗡的一响,便觉恍然,不禁要惊叹于她极致的智慧。按贾平凹的说法,“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向石片在水面一连串漂过去,溅起一连串的水花”。

    王安忆称“张爱玲对日常生活,并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这尤其在“日常生活”一辑中表现突出,我看到一个世俗的、真性情的张爱玲。于生活的零零碎碎中,她絮叨着,任意挥洒她“不可思议的感性”,随意运筹字与字之间的组合,稍加雕琢语句的结构,便让世俗生活中普通的意象,一个个鲜活了起来:她喜欢听市声,《公寓生活记趣》中热水管系统发脾气时的“訇訇”声,街道上的喧声,电车进厂“克林、克赖”的铃声,屋顶花园里孩子们溜冰时“咕滋咕滋”的声响,都能使她欢欣鼓舞;骑自行车的小孩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道路以目》里一个绿衣邮差汽车载了他的老母亲,使她感动;有人在自行车轮上装着一盏红灯,骑行时但见红圈滚动,他赞道:“流丽之极”;她不喜欢音乐,“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旧睡衣翠蓝与青在一起有一种森森细细的美,别人不喜欢的许多气味她都喜欢,比如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汽油……

    每每读及她这些涉笔成趣、充满魅力和弹性的文字,琢磨着她润色过的独特意向,总能瞥见她单纯的快乐,小心眼的可爱,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气;她的童年,友情,亲情,爱情;她的不谙人间烟火,格格不入;她的无法遣散的忧郁、欲说还休的寂寞……仿佛此时世俗的张爱玲离我很近了,可待我靠近时却幻化成在水一方的伊人,由雾气冷冷地隔开,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我无法真正读懂《张看》,也不会试图仔细去研究考证它,因为仅仅是“看”的过程,已足够让我细细享受。我想,用张爱玲早年描写胡兰成的一段话来描述“看”世间冷暖、市缠喧嚣的张爱玲,亦是恰如其分的:她一人坐在沙发上,屋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漓,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1楼2008-06-03 17:3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