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戏吧 关注:544贴子:174,038

看戏走神儿之六——探皇陵·一场顺风顺水的政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晚上看纪裘的压轴戏《大探二》,看着看着,又走神了。


IP属地:北京1楼2015-08-17 00:02回复
    去皇陵干什么?
    皇陵,大多依山而建,不会在皇城里,北京的明十三陵,在京郊昌平;南京的明孝陵,也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上。“常随官与爷掌银灯皇陵道走”,半夜三更的,徐延昭去皇陵做什么,他又不是吴邪、闷油瓶。
    徐延昭上场前,杨波对众儿郎说:“随定为父保护皇陵去者!”好像有人要对皇陵下手似的。是国丈吗?国丈为什么要对皇陵下手呢。他马上要登基了,有那么多当务之急,活人还顾不过来呢,怎么会着急上火地先去刨皇陵?他又不是缺钱的孙殿英。


    IP属地:北京2楼2015-08-17 00:05
    收起回复
      听到徐延昭在皇陵唱:“先王爷在阴灵暗暗保佑,保佑着杨家将及早回头。”什么是杨家将回头呢,就是杨波的儿郎兵将们,尽快从外地回来的意思。再结合之前杨波说的:“八月中秋一眨眼,不见赵飞搬兵还。”大概可以推想的出了,八月十五,是个要命的时间节点,国丈得了玉玺时也唱“八月十五登龙位,先杀延昭,后杀杨波!”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这天会有一场腥风血雨的大风暴,谁抢在前面动手,谁占主动。杨波叫自己的儿子去搬兵,把自己能调动的子弟兵,从外地调回京城,要发动一场政变。
      从外地调回的兵马,不能慌里慌张地一路就杀奔皇宫,那是叛变啊,哪那么容易就得手的。外地赶来的军队,要先现在城外某地休整集结,探听动静,布置分工,然后才有可能一举成功。而皇陵,地处京郊,隐蔽僻静,又是激发斗志的地方,正是叛军集结的好去所。这个政变,是徐杨合谋的,这天半夜在皇陵汇合,也是事先定好的。不然,深更半夜的,咋就那么巧,在坟地里碰到了熟人。


      IP属地:北京3楼2015-08-17 00:06
      回复
        有趣的是,皇陵相遇,徐扬有几句对话:
        “哽!胆大杨波,带领众家孩儿,敢是夺取皇陵?”
        “学生怎敢!带领众家孩儿,前来扶保皇陵。”
        “众家孩儿今在何处?”……
        “众家随我前来,见过千岁。”
        看似不合逻辑啊,好像两人还是偶遇。实际上,两人的这几句话,更像是在对暗号。毕竟,举兵反叛这么大一件事,人心隔肚皮,谁知道对方会不会有变化,所以需要不断的、反复地确认:咱俩目的还一致吗?联盟关系还存在吗?特别徐延昭,虽然地位高,是政变的主谋,但不实际掌握这支部队,心里不踏实,要不时地确认下:杨波和我还是一路的吗?还听我的吗?不会有别的设么想法吧?所以才有上面的问询和表态。接下来,是徐延昭阅兵,两股势力正式汇合在一处。


        IP属地:北京4楼2015-08-17 00:09
        收起回复
          去昭阳干什么?
          去昭阳,最要紧的,是得到婴儿皇帝。要政变,得有个说法,就是大明天下还给姓朱的,必须掌握住婴儿皇帝,这个说法才成立。不然,就真是叛乱了,谁知道是你徐延昭还是杨波想坐天下,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看他们领兵来到被封锁的昭阳宫前,杨家儿郎“铜锤一举双环断”,这是夺门而入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动真格的了。
          得婴儿皇帝是早在计划中的,关键是小皇帝他妈怎么处置,这是个难题。如果李妃站在徐扬一边,对政变是巨大的支持,合法性大增,成功的把握也更大了;但鉴于大保国时剧烈的斗争和李妃让国的愚蠢举动,徐扬不敢保证她会站在自己这边。


          IP属地:北京5楼2015-08-17 00:12
          回复
            由于李妃的重要作用,徐扬不是鲁莽地闯宫、夺嫡、废后,还是想争取一下。今晚邓沐玮的唱词是:“后宫院探一探那李氏艳妃。”以往也有的唱“看一看李氏艳妃”。我觉得还是“探一探”好,不是探望的意思,是试探的意思。试探一下,能争取过来,最好;争取不过来,再做掉。
            所以,他俩进到宫中,见了李妃:
            徐:“进宫去休行那君臣大礼”
            杨:“学一个文站东”
            徐:“武列西”,“
            徐扬:各自分班站立在两厢。”
            就是进去之后,不说话,不表态,冷眼看着,看那小娘们儿怎么个态度。


            IP属地:北京6楼2015-08-17 00:13
            回复
              被囚禁的李妃,这时也不像大保国时那么二了,在命悬一线的危急、微妙时刻,忽然智商爆表。先是“怀抱太子、两泪汪汪、口口声声哭的是先王”打先王牌,做苦情戏;接着“太师爷心肠如同王莽,他要夺我皇儿锦绣家邦”划清界限,表明立场;然后“徐王兄保幼主登龙位上,我封你一字并肩王”封官许愿,收买人心。
              但徐扬还要调理她——一般的口头说说可不行,这是政变啊,政变后,你丫翻脸不认人了,兔死狗烹了咋办,得来点真格的。最后,逼着李妃跪在地头上发誓:“忠良本是徐杨将,奸党就是我父李良;二卿不把国来掌,哀家跪死在昭阳。”这才算落停。三人同跪,三方算正式结盟。
              最后,婴儿皇帝还要交给徐延昭一方保管,小皇帝,既是政变最大的名义和号召工具,也是挟制李艳妃最有力的工具。这个东西暂时不能在李妃手里,要等政变胜利后,一切秩序都恢复,徐扬掌握了绝对的形势后,才能归还。


              IP属地:北京7楼2015-08-17 00:14
              回复
                说起老谋深算,还得说徐延昭,你看他把自己女儿安插在李妃身边,掌握着李妃的贴身武装。这是徐的最后一步棋。如果杨波没搬回兵来,指望不上了,他会指令女儿劫夺龙子,作最后一搏。


                IP属地:北京8楼2015-08-17 00:15
                收起回复
                  李妃是怎么了?
                  探皇陵里的李妃,何其聪明,在千钧一发之际,能屈能伸,处置得当,逃过一劫。那大保国时,为啥看着那么二呢?国丈给出一个不靠谱的理由,她就铁了心的让国,前后为啥像两个人?
                  估计,大保国时,有点故意的。老王刚死,新王年幼,一帮老臣要翻天,镇不住啊,于是动了倚靠外戚势力整治功臣集团的想法。不过外戚也不是好东西,得了权同样难以控制。权利这东西,是绝对的腐蚀剂,亲情爱情友情,都敌不过他。
                  皇帝名义再高,也只是一个人,在宫帷之中,管不住下面那么多臣子,很多时候,那些平庸的皇帝只是个牌位,被蒙骗,被利用,弄不好,还要被控制不住的势力吞掉。明朝不少皇帝受制于太监,不是他们一开始就愿意落入太监手里的,是外朝那些官儿们,没几个好东西,满口仁义道德,没几个真干正事,皇帝身边没人可用,只好用太监,太监离得近,容易成心腹啊,结果太监也不是好玩意儿,势力坐大了,反过来又辖制皇帝,所以,那个国丈,在戏台上简化成一个人了,其实也可以代表着皇帝身边的外戚、宦官势力吧。


                  IP属地:北京9楼2015-08-17 00:18
                  收起回复
                    天天走神还走出个长篇大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8-17 00:49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8-17 06:03
                      收起回复
                        还是白马水平高,会看戏。我听大探二这么多遍,咋没想到这些呢?只琢磨哪些唱腔好听去了,今经白马一分析,我茅塞顿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8-17 07:47
                        收起回复
                          洋洋洒洒,高见!多数人只以为徐杨李代表忠良,没有反向思考.


                          13楼2015-08-17 08:11
                          收起回复
                            白马的戏评真是好看,从人性看戏中人物。有时候看了好帖子后,再回去重看,重听。就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了。


                            14楼2015-08-17 08:48
                            收起回复
                              论大探二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8-17 09: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