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看不见的“人口迁徙”——从乡村到城镇,从山区到平原,从西到东,从四面八方到屈指可数的几座特大都市。
东北是一扇窗,媒体打开这扇窗之后,人们看见了正在离开东北的人群,看见了多年间,东北人四散到北上广甚至遥远的海南。他们加入各种漂泊的族群,带上浓厚的乡思,而东北从具体的生存之处,变成了他们心灵中的家园。
正如一个人不一定能看清历史的走向,多数离开东北的人并不确切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故土,谋生计、求发展、闯未来,这些名堂都显得有些虚幻。就在模糊的脚步声中,他们还是来到了大都市,比如北京。在北京的东北人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标签,他们融入到每一个行业中,像来自其他地区的北漂一样,在这座拥挤的城市中生存。他们中有混得顶出色的商界精英,有叱咤风云的创业英雄,有踏实工作的白领,也有漂泊不定的艺人,还有整日徘徊仍未找到方向的年轻人。
经济发展失衡、收入差距过高,种种原因为最初的离去开了口子。根据公开披露的数字,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其中辽宁GDP增速5.8%,为近22年来最低,全国倒数第三,黑龙江倒数第二。
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东北曾是人口大量流入的地方,很多人前去“淘金”,甚至在前几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的口号之后,东北的经济一度发展提速。但早有专家分析,老工业基地一直无法根本解决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近两年集中爆发,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日渐显现。
曾经的经济领头羊,现在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下,失去了方向,经济发展放缓,追寻机会的人们自然地又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受着“机会”的诱惑,越来越多地加入离开东北的人潮。
他们在北京被高消费高房价挤压,有些甚至到北京周边才能安顿下来,相比于东北的发达城市,这并不见得就是多好的选择,但面对为什么不回去的问题时,他们大多会思考片刻之后,摇摇头说:“回不去了。”
回不去?这看着令人费解。但追究起来就会发现,确实很难回去。这种回去并非坐上火车飞机大巴,回去走走的回去,而是要回到故土,寻找自己的事业,安顿下来谋生。这也看起来并无不可,但事实上,精神已经走远了,要身心俱回,要重建自己的兴趣圈子、令自己愉悦的文化氛围,着实困难。
有一个在北京上学加工作十余年的朋友曾经试过,放下一切,回到故乡重新开始。但尝试的结果令他郁闷。“当你真心想投入故土的拥抱时,你才发现,已经格格不入了。”他在家乡找工作因为没有过硬的关系屡屡碰壁;想自己经营一摊感兴趣的事业,却因为想法太超前被泼冷水只好放弃;他的初中小学同学与他相聚时,话题总不在一个频道上……
他发现,家乡确实已经离自己远去。回乡探亲走走还充满着各类温暖的情感,每次都带着不舍回京;但真正回去一两年,又动了出来闯闯的心思,再也呆不住。
“但这是我的过错,而不是老家的问题。”他坚持认为,自己在外闯荡时已经被“改造”了,被改造得离故土的氛围越来越远,“故乡,确实回不去了”。
身边很多在北京飘荡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复杂心情,想回,回不去;不想回,又难除思乡的愁绪。除了东北,他们来自中国的各个角落。“日暮乡关何处是”,中国人特有的家园情结,给背井离乡的人们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不论身处何方,总不忘家乡的存在。
“如果能回,谁不想回呢?”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或许还仅仅是个奢望。
东北是一扇窗,媒体打开这扇窗之后,人们看见了正在离开东北的人群,看见了多年间,东北人四散到北上广甚至遥远的海南。他们加入各种漂泊的族群,带上浓厚的乡思,而东北从具体的生存之处,变成了他们心灵中的家园。
正如一个人不一定能看清历史的走向,多数离开东北的人并不确切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故土,谋生计、求发展、闯未来,这些名堂都显得有些虚幻。就在模糊的脚步声中,他们还是来到了大都市,比如北京。在北京的东北人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标签,他们融入到每一个行业中,像来自其他地区的北漂一样,在这座拥挤的城市中生存。他们中有混得顶出色的商界精英,有叱咤风云的创业英雄,有踏实工作的白领,也有漂泊不定的艺人,还有整日徘徊仍未找到方向的年轻人。
经济发展失衡、收入差距过高,种种原因为最初的离去开了口子。根据公开披露的数字,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其中辽宁GDP增速5.8%,为近22年来最低,全国倒数第三,黑龙江倒数第二。
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东北曾是人口大量流入的地方,很多人前去“淘金”,甚至在前几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的口号之后,东北的经济一度发展提速。但早有专家分析,老工业基地一直无法根本解决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近两年集中爆发,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日渐显现。
曾经的经济领头羊,现在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下,失去了方向,经济发展放缓,追寻机会的人们自然地又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受着“机会”的诱惑,越来越多地加入离开东北的人潮。
他们在北京被高消费高房价挤压,有些甚至到北京周边才能安顿下来,相比于东北的发达城市,这并不见得就是多好的选择,但面对为什么不回去的问题时,他们大多会思考片刻之后,摇摇头说:“回不去了。”
回不去?这看着令人费解。但追究起来就会发现,确实很难回去。这种回去并非坐上火车飞机大巴,回去走走的回去,而是要回到故土,寻找自己的事业,安顿下来谋生。这也看起来并无不可,但事实上,精神已经走远了,要身心俱回,要重建自己的兴趣圈子、令自己愉悦的文化氛围,着实困难。
有一个在北京上学加工作十余年的朋友曾经试过,放下一切,回到故乡重新开始。但尝试的结果令他郁闷。“当你真心想投入故土的拥抱时,你才发现,已经格格不入了。”他在家乡找工作因为没有过硬的关系屡屡碰壁;想自己经营一摊感兴趣的事业,却因为想法太超前被泼冷水只好放弃;他的初中小学同学与他相聚时,话题总不在一个频道上……
他发现,家乡确实已经离自己远去。回乡探亲走走还充满着各类温暖的情感,每次都带着不舍回京;但真正回去一两年,又动了出来闯闯的心思,再也呆不住。
“但这是我的过错,而不是老家的问题。”他坚持认为,自己在外闯荡时已经被“改造”了,被改造得离故土的氛围越来越远,“故乡,确实回不去了”。
身边很多在北京飘荡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复杂心情,想回,回不去;不想回,又难除思乡的愁绪。除了东北,他们来自中国的各个角落。“日暮乡关何处是”,中国人特有的家园情结,给背井离乡的人们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不论身处何方,总不忘家乡的存在。
“如果能回,谁不想回呢?”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或许还仅仅是个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