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吧 关注:74,963贴子:4,763,209
  • 4回复贴,共1

转贴:崔健与北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崔健基本上继承了朦胧诗的精英式文化心态,在思想的深度、感受性和批判的向度上,二者常有极其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北岛和崔健,甚至表达时所用的意象,都可能产生异曲同工的效果。比如关于自由,北岛说,“自由不过是/猎人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同谋》);崔健来得更直接,“自由不过是监狱”,“你我不过是奴隶”(《这儿的空间》),如此而已。
   使崔健和北岛容易沟通的基点,是他们都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北岛与他所否定的东西常处在势不两立的绝决情景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回答》)崔健的否定通常没有如此的冷峻、剑拔驽张,面对同样被冠以“世界”之称的外物,他流露出些许的迷惘:“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过去我幻想的未来可不是现在”,“我曾经认为简单的事情现在全不明白/我突然感到眼前的世界并非我所在”。《不是我不明白》是崔健的第一首摇滚作品,从这里开始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直是激情与困惑俱在,反叛与自省同生。
   在北岛那里,自我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它在与它所否定的东西的对立中确立了文化立场和坚定的形象,它可以用一个类的概念来替换,比如,“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言》),“我”和“人”是同一的。而在崔健那里,自我则是一个等待明确又不可能明确的概念,它是一个正在展开的动态过程,无法定论。反叛确立了北岛的自我,崔健用它展开了自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就显示了这样一个文化过程:
   听说过 没见过 两万五千里
   有的说 没的做 怎知不容易
   埋着头 向前走 寻找我自己
   走过来 走过去 寻找根据地
   这里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含混”,不仅社会的历史和个体的现实交结纠缠在一起,而且个体表达的方式似乎都在重复历史。其实,重复是假相,历史一开始就被表面温婉实则坚定地拒绝了——“听说过 没见过”,我所做的只是我自己的事。而“走过来 走过去”寻找自我的“根据地”的形象,内含了深重的迷茫和焦灼。崔健特殊的魅力或许在于,迷茫和焦灼的结合产生出来的不是低调的艾怨,却是愤怒的呐喊。
   北岛和崔健的差别根源于他们各自所面对的社会文化背景,进一步说,即是:社会文化压抑了什么,文化反抗才会要求什么,而且,一时一地文化反抗的要求首先总是指向最迫切的内容。北岛是站在一片文化废墟之上的,在最基本的价值规范被践踏、被摧毁之后,他所要求的,就只能是最基本的内容,合理的社会和人生必须先要有一个前提。这样的文化反抗的悲剧性,正如北岛自己所表达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到80年代中后期,社会文化的重心已有所变化,崔健追求的,已不是作为一个类概念的人的价值的恢复和确立,而变成为个体自我价值的寻找和选择。这一变化同时表明,北岛和崔健的不同,是文化反抗的过程和次序决定的,这个过程和次序无法逆转,不能颠倒,有了北岛那样的文化反抗,才会有崔健这样的文化反抗,二者之间隐含了非常紧密的联系。


IP属地:山东1楼2015-08-17 21:38回复
    原贴是崔健:摇滚歌手还是行吟诗人?发出来接着被度娘吞了。
    http://bbs.tianya.cn/post-music-199640-1.shtml


    IP属地:山东2楼2015-08-17 21:41
    回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摇滚不能承受之重;
      小说不能承受之水,楼主不能承受之删。


      IP属地:重庆4楼2015-08-17 2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