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韵天风吧 关注:9贴子:207

【流韵天风】【150818】汉服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服。
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
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
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
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18 07:48回复
    基本特点:交领、右衽、系带
    基本形制: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组成结构:首服、体衣、足衣、配饰服饰属性:汉族民族服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8-18 07:49
    回复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8-18 07:50
      回复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
        汉服特征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
        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结构上,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祛、袖、衿、衽、带、系。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的中缝称为裻。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
        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从形制上看,
        大衣主要有
        “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
        “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
        “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
        “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
        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
        襦裙则为妇女的常服。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襦,下长袴)。
        汉服是通过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
        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8-18 07:52
        回复
          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
          主要由冠(冕冠)、
          上衣(玄色,即黑色)、
          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
          舄(或靴——明制)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构造:冕冠延旒帽卷玉笄武缨充耳天河带衣裳交领右衽袖袂大带革带蔽膝纹章: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赤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8-18 07:53
          回复
            纹章
            冕服亦是汉服的一大种类。而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冕服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8-18 07:56
            回复
              袴褶
              汉服的一种款式。上服褶而下缚袴,其外不复用裘裳,故谓袴褶。
              名起于汉末,便于骑乘,为军中之服。魏晋至南北朝,上下通用,皆为军服及行旅之服,北朝尤盛,以作常服和朝服,至施于妇女。唐末渐废,宋代仅仪卫中尚服之。《三国志·吴·吕范传·注·江表传》:“范出,便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阁下启事,自称领都督。” 袴褶的质料,有用布缣绣彩,也有用锦缎织成,还有用野兽毛皮制作的。另有“缚裤”之制。《隋书》、《宋书》等史籍记载,凡穿袴褶者,多以锦缎丝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袴管膝盖处系扎,以便行动。袴褶的束腰,一般多用皮带,贵者镂金银。参阅《晋书·舆服志》、王国维《观堂集林·胡服考》。
              最初汉服,虽用“褶袴”二字,但皆单用,不联合称之,联合多称“襦袴”,不称“褶袴”。唯胡服,常联合用之,且多倒言“袴褶”,《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五即以“襦、袴、袴褶”立节,其中引文十四条,“袴褶”联称者十二见。(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8-18 07:59
              回复
                襦裙,
                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襦,短上衣,一般长不过膝。上身穿短衣,下身束裙子,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泛指衣服。 宋 苏辙 《蚕麦》诗:“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三种。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中腰襦裙(同齐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PS:襦裙的确有齐胸襦裙,是唐代的,将唐代襦裙称为高腰襦裙有误;高腰襦裙束于胸下襦可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区别在于是否夹里。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明代多见琵琶袖。
                交领右衽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字母y形。(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直领则多配以诃子或抹胸。
                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汉服无如和服的宽腰带的式样,切忌)
                宫绦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此为非必需品)
                裙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男式襦裙(男子衣裳制常服)
                男式襦裙为男子所着的襦裙,由上襦与下裙组成。上襦多为交领。同女子襦裙相比,男式 男子襦裙襦裙样式、花纹上更为质朴一些。
                汉族男子穿裙子的历史也很悠久. 虽然后来深衣、直裰等出现,民间所着减少,但官方的最高规格男子礼服,仍然是衣裳制,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男式襦裙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上衣下裳制汉服.《周易》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黄帝时代,上衣下裳为古华夏族的服装样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8-18 08:01
                回复
                  襦裙可以单襦穿着,也可内辅以诃子、抹胸等
                  外衣可以选择半臂、褙子、比甲等,裙外可加帏裳
                  还用加披帛、宫绦装饰等
                  襦裙是汉服中的常服,适合平日穿着,在古代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下裙的裁剪
                  可用片幅拼接,即梯形片布的拼合
                  可用打褶
                  或将以上两者结合,从出土实物看,打褶或片幅加打褶的较多
                  下裙的腰围
                  一般为穿着者的1.5-2倍腰围
                  下裙沿为2倍以上腰围
                  襦裙的腰带
                  襦裙用布带或宫绦束腰,无如深衣的腰封的样式
                  并非所有上衣下裙的套装都可成为襦裙
                  襦裙是汉服中的一种,不可将所有上下裙装都称为襦裙。
                  汉服在清初在“剃发易服”中被强制扼杀,所以清代服装不可称作为汉服,清朝的旗服褂裙也不是襦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8-18 08:02
                  回复
                    曲裾款式本身的要求。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孙机)。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绕到背后,参考洛阳金村出土的银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种款式是今天人们的一种创造发明,或者说是受了十二单影响的一种设计。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8-18 08:03
                    回复
                      曲裾(读音qūjū)是华夏衣冠(汉服)体系中深衣的一种。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曲裾
                      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8-18 08:04
                      回复
                        在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与同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基本一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8-18 12:25
                        回复
                          续衽并不是一定很长,有的只绕半圈,有的则层层缠绕,比如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西汉墓出土的女俑。也就是说,曲裾深衣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具体的造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变化的奥秘在续衽的那块布料的形状、大小和长短。有的衣襟展开后是一个倒三角形,有的衣襟展开后是一个半圆扇形,有的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有的长度拖到地上,有的则刚好遮住大腿。总之一个模式下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感觉的款式来。
                          从出品实物来看,大多数的曲裾深衣看起来就像一只倒放的喇叭,上狭下广。所以,必须要有摆,没有摆的话
                          就像一个圆柱型,直上直下,毫无美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8-18 12:26
                          回复
                            很多人以为曲裾深衣就是长长的,拖地的,但是秦始皇兵马俑大多数兵卒所着的是短曲裾深衣,仔细看甲衣下,膝盖处露出的尖角即可证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8-19 21:59
                            回复
                              在古代款式的基础上,汉服现代创新版曲裾根据一些不太清晰的历史资料,加入现代人的想象对传统曲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了新的发展,有了现代的特设,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与汉服中的有确凿历史依据的真正曲裾相差较大,这种现代曲裾更倾向于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出现,如要于一些有关汉服的活动场面穿着,请慎重选择!
                              根据下摆绕的圈数基本款式可划分成单绕曲裾,双绕曲裾,或其他。
                              现代曲裾共同特点:应属于深衣体系,常常做礼服,裙摆曲线,三重衣袖,宽腰带
                              双绕长曲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下摆是及地的
                              双绕三重广袖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三重广袖。
                              体系:汉服——深衣——曲裾体系
                              单绕三重广袖
                              特点:下摆两层绕一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三重广袖
                              垂胡袖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垂胡袖两绕长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8-19 2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