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族吧 关注:58贴子:1,013
  • 9回复贴,共1

广西覃氏祖源辩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18 14:05回复
    广西覃氏祖源辩正
    2013-10-18|w99699|转藏(5)
      覃圣敏--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摘 要】本文从我国姓氏的起源特别是少数民族姓氏的起源入手,论述覃氏的起源和发展,包括覃氏的起源地、“覃”和“谭”的关系、覃氏的历史人物、“覃”的读音以及广西覃氏的来源。文章认为,覃氏的根源在覃怀,原为汉姓,在汉文化的熏陶下,许多少数民族跟从汉姓,覃氏就成了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共同姓氏。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真实面貌。至于许多覃氏族谱以覃怀满为先祖,说他原名谭山耀,祖籍山东,这是编造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历代王朝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人,都有追溯自己祖先来源的愿望。姓氏为这种追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中国有多少姓氏?古今都有人收录和统计并著书传世,但所列出入很大。目前所见,收录最多的大约是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总共收有古今姓氏约12000个,其中大部分已不再使用,现在还在使用的只有3000多个,约占25%,覃氏有幸成为其中之一。从事理而言,各姓氏自有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但由于历史上缺乏详实可靠的文字记载,覃氏也与其他许多姓氏一样,从古至今的起源和发展的脉络有许多缺环,无法连续起来。总的来看,除了个别姓氏(例如孔姓)之外,现在所见的许多姓氏的族谱,能缕清线索的大多只能追溯到明清时代。从明清以来,所记大体真实可信;而明清以前所记则多有缺环。为了弥补这些缺环,不少族谱往往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有许多虚假成份,因而多不可信。覃氏的许多族谱也是如此。为了不再误导我们的后裔,更为了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姓氏互相尊重、互相团结,特写这篇“辨正”,尚望读者有教于我。
    一、我国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内容省略)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8-18 14:06
    回复
      金履祥《尚书注》云:“覃,大也;怀,地名。太行为河北脊,其山脊诸州皆山险,至太行山尽头始平广,田皆腴美,俗谓小江南。古所谓覃怀也,即今怀州。”照这样理解,“覃”是形容词,为广、平之意,不是地名;所以“覃怀”是宽广平缓、土地腴美的怀州。另一种意见可能在开始时也曾认为,“覃怀”是“覃”和“怀”二地的合称,但查不到“覃”地所在,所以就认为“覃怀”可能是用两个字来表示一个地名,如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河内有怀县。今验地无名‘覃’者,盖覃怀二字或当时共为一地之名。”但司马贞没有深究为什么没有“覃”的地名。据查,与“覃怀”有关的地名,涉及两处今地,即今河南省沁阳市和武陟县。如蔡沈《书传》:“覃怀,地名。地志河内郡有怀县,今怀州也。”王鸣盛《尚书后案》:“今怀县故城,在河南武陟县西,即覃怀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则认为,怀县“故城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怀州为“后魏置,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阳县治”。今人编的《沁阳市志》根据历代记载,认为“沁县历史久远,夏代,地处覃怀地。”《武陟县志》也认为,夏代时武陟县地“称覃怀”。族人覃芝馨曾到沁阳市作过调查,见到今沁阳城内的一些街道、商店、宾馆仍以“覃怀”命名,如建设北路有“覃怀宾馆”、“覃怀饭店”、“覃怀纸机配件门市部”;另外还有“覃怀东路”、“覃怀中路”、“覃怀西路”等等。由此可见“覃怀”情结在沁阳人心目中的长久积淀。“覃怀”跨有今沁阳、武陟二地,似乎很正常,因为古今地名所包括的范围往往不同,古时一地含今数县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由远古时候“族外婚”的情况看,很可能这带地方曾经生活着覃氏族和怀氏族,两个氏族联姻,互为婚配,故而连称“覃怀”。如再细分,覃氏族可能在沁阳而怀氏族可能在武陟。这样的分析,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2 .“覃”氏和“谭”氏的关系
      目前见到的最早说明覃氏起源的文字资料,见于南宋郑樵编写的《通志?氏族二》:“覃氏,本谭,或去言为覃。”按照这种说法,覃氏是从谭氏中分化出来的,源头应是谭氏。事情是不是这样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应该是先有谭氏而后有覃氏。那末,“谭”氏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8-18 14:06
      回复
        仅包括有血缘关系的族姓,还包括由一个族姓统治下的若干异姓或不同族系的政治区域性组织,具体是指这些姓、族(包括异姓异族)所处的地域地区。③由此看来,舜给伯益“赐姓嬴”,是把姓嬴的居地及其居民封赏给他,而伯益未必姓嬴。嬴,也是古国之一,《春秋?桓公三年》有云:“公会齐侯于嬴。”其地在今山东莱无县一带。这与前面说的伯益为东夷部落首领正好相合。正因为伯益原来就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其领地就在今山东境内,再把也在今山东的嬴地封赏给他,就等于让伯益的地盘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而覃怀之地在今河南沁阳、武陟,覃怀的怀氏出于姬姓,与嬴无关。
        如此看来,伯益既不是覃怀人,封赏的领地也不在覃怀,那末,把伯益当成覃氏的始祖,就变成没有根据了。除非认为覃姓出于谭姓,在事理上还相近可通,因为谭国也在今山东境内。但是,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覃氏起源于覃怀,与谭国无涉。即使谭国被齐灭掉后,谭氏为避难而去言为覃,那也只是覃氏发展过程中的“流”而不是“源”。
        下面再来看看伯夷和叔齐。有一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由覃氏族人编写的书,在追溯覃氏源流时,把伯夷、叔齐称为“覃氏的老根,最久远的源头,最古老的祖先”,但从其所列《史记》、《古今姓氏书辨正》、《通志?氏族略》、《姓纂》、《姓苑》等书材料来看,都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伯夷、叔齐与覃氏有关。例如《史记?伯夷列传》云:“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其中怎么能看出伯夷、叔齐与覃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8-18 14:08
        回复
          由覃儿健、潭(xun)戎的事略可知,秦汉时期在今四川、重庆的东部和湖南、湖北的西部地区,都有覃氏的分布。这些人是由远古时期的“覃怀”人迁徙、发展而来,还是当地的少数民族依从汉姓而来?看来两种种可能性都有。他们的后裔是否往南进入了广西?且待下面再论。
          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现在覃氏的人口约有1000万以上,国内分属于汉、壮、苗、瑶、仫佬、毛南、土家等15个民族,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香港、澳门、台湾、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山西、吉林等18个省区。在国外,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哥斯达尼加等国也有分布,但人口不详。
          在这里,有必要对姓氏、宗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一些说明,因为有人指出,覃氏怎么可能分属于15个不同的民族?其意思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起源,而一个姓氏只有一个共同的 起源,同一个姓氏怎么可能分属于好些个起源不同的民族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8-18 14:11
          回复
            在口头上都称之为“进士”,但并非真正中榜的进士。准确地说,应试者该叫“举进士”,中榜者该叫“成进士”。后人不明白这些道理,误把古人的口语当成真的了,就像今日把“考生号”当成“录取号”,闹笑话了。因此,这里有必要重新进行推断。
            为保险起见,我们把谭端“考上”翰林学士的时间假定在理宗的最后一个年号景定年间(1260~1264年),因为再往后就不是“理宗朝”了。从一般情况看,谭端当时应该是40岁上下。由此倒推,他最晚应生于嘉定年间后期(1220~1224)。又据两代之间的“代距”通常为25年⑤来推算,谭端的长子约生于淳年间(1245~1250年)。如果谭景山是谭端长子的话,就应该生于这个时段。但是,谭景山是“与韩山童同时举事”的。“举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起义”。韩山童是元末“红巾起义”的首领,他和刘福通一起,于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动起义。这个时间有正式的历史记载,不容置疑。由此年与前面推断的谭景山生年(1245—1250年)联系起来看,谭景山参加起义时已有100多岁了。这可能吗?即使谭景山不是谭端长子,顶多也只能减掉10~20岁,80~90多的人参加起义,仍然不合常理。
            通过时间推算,可以断定,从“理宗朝”的谭端,到元末参加红巾起义的谭景山,父子之间整整隔离了一个元代,因此,其中必有错漏,或者是年代弄错了,或者是漏掉了二、三代人的名字。总之,疑点颇多,难以遽信。
            2.谭山耀与覃怀满的关系
            在民间,谭山耀改名为覃怀满的说法,久有流传,但其根据如何?不得而知。一些公开出版发行的书也沿袭了这种说法,但都是既没有提出依据,也没有提出质疑。耐人寻味的是,《广西通志稿》和《上林县志》仅说到谭山耀因被明军所败而改姓为覃,却没有说改名为“怀满”。这应该是编者慎重考虑的反映。也就是说,编者在采访、编辑时,虽然听到或看到了谭山耀改名易姓为覃怀满的传闻,但他们只敢相信改姓为覃(因为历史上有谭姓“去言为覃”的记载),却不敢肯定将“山耀”的名字改为“怀满”,因为证据不足。
            从事理而言,覃姓与谭姓有着不同的起源,只因为后来谭国灭亡,谭姓后裔为了躲避灾祸,便“去言为覃”。因此,覃、谭两姓在历史上有过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但是,关系再亲密,人们也不会忘了本姓的根。所以,即使谭姓“去言为覃”,在躲过灾难几代之后,其后裔自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8-18 14:13
            回复
              会恢复原姓。《上林县志?氏族谱》就有这样的记述:“谭氏,其先十三府君,号隐林,于宋季由山东野鸭塘宦游广西。因元人入主中国,遂定居于上林县之渌化村,易姓为覃。十世汉⑥复姓谭。”这里说得很清楚,谭姓曾改易为覃姓,但以后其后裔又恢复本姓了。那末,为什么本来姓谭的山耀,改为姓覃后其子孙就不再恢复原来的姓谭呢?而且,如果谭三耀真是在广西改姓为覃,那为什么广西谭氏的族谱都没有说及呢?这是两个可疑之点。由这两个疑点分析,怀满很可能本来就不是姓谭而是姓覃;覃怀满和谭山耀有可能是两个不同的人,后人为了某种原因而将他们混而为一了。查史籍,均无谭山耀、覃怀满之名。据《上林县志》,谭山耀之父谭景山曾与韩山童“同时举事”,谭三耀还称“兵马大元帅”。对此可理解为两种可能:一是谭景山、谭三耀是与韩山童在一起起义,并被封为“兵马大元帅”;二是谭家父子与韩三童同时起义,但不在一起,“兵马大元帅”是谭三耀自封的。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末,对这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史籍理应提及。据史载,韩山童和刘福通于元末至元十一年(1351年)共同发起了“红巾起义”,并被拥立为“明王”。但其中却未见谭景山和谭山耀之名。如果真有其人其事,史书一般不会漏掉“兵马大元帅”这个重要人物的。所以,第一种可能难以成立。第二种可能倒是符合当时各地农民起义的情状的,也就是谭三耀虽然与韩山童在同一个时段起义,但另立山头,并自称为“兵马大元帅”。
              那么,谭三耀到底是什么人呢?在桂西北的环江县毛南族中,许多族谱都说他们的始祖叫谭三孝(又叫谭三耀)。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时,其族人谭德成、谭灿元“恐后不知祖籍之所自”,便追忆撰写了《谭家世谱》,并“勒石永存”。该《世谱》载:“始祖是湖南籍常德府武陵县东关外城太平里通长街古灵社,特授河池州知州,事加三级,记录二次,号三孝,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8-18 14:13
              回复
                名大辞典》(1933年版),古代确有“白马县”,但其地在今河南省滑县。从地理范围看,滑县也还属于太行山以东的范围,但却不属于今山东省的辖区。在古代,南征广西的将士有可能先在那里集中,然后再出发,所以,不少人记得“白马县”。但当很多人都说祖籍“白马”时,就值得怀疑了。
                再看“野鸭塘”说。据《上林县志?氏族谱》,覃氏祖先“本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但宜山、宾阳的一些族谱则认为,覃氏祖籍为“山东青州府蒙阴县野鸭塘”或“益都县野鸭塘”。有趣的是,除覃氏以外,其他许多姓氏的祖籍也与“野鸭塘”有关。别的书不用多查,就从《上林县志》来看,谭氏祖先十三府君“于宋季由山东野鸭塘宦游广西”;卢氏祖先卢重义原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野鸭塘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以总兵来官广西”;杨氏祖先杨基“本山东青州府野鸭塘人”,“于万历(1573~1620)初来官柳州”;姚氏“其先山东青州府下鸭塘人”,“明末来居宾州”;苏氏祖先苏伯宗、伯亮“本山东青州府野鸭塘人”,“明时随王守仁来征广西”;张氏祖先张均和“本山东青州府野鸭塘人”,于洪武时(1368~1398)“谪戍宾州”,如此等等。看来,“野鸭塘”的名气似乎很大,要不然,为什么都说是来自“野鸭塘”呢?上林的李家族谱也说其祖籍是山东青州府“野鸭塘”或“演乐堂”,李家也曾专门派人到山东省青州市,仔细查阅了《青州府志》(共十三册)和古今地图,还到当地民间查访,但都找不到“野鸭塘”或“演乐堂”。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并无“野鸭塘”之名,可知“野鸭塘”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出名。再从逻辑上分析,前引各姓氏祖先原籍的“野鸭塘”,属县各有不同。有的说是益都县,有的说是蒙阴县,有的干脆不说属县,只说“府”,甚至只说“山东”,可见其使用地域的广阔。难道“山东”或青州府各县到处都有“野鸭塘”吗?这是不可能的。再从时间来看,来自“野鸭塘”的人,最早为北宋狄青征侬智高的时候,最晚为明末,可见其存在时间的久长。难道从北宋到明末的数百年间,野鸭塘都源源不断地往广西派人吗?这也是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8-18 14:14
                回复
                  区,但因出了儒家创始人孔子,人们才不敢小视,才被视为开化之邦。所以,南方人的家谱族谱,特别是跟从汉姓的边远少数民族,就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寻找线索与中原齐鲁姓氏挂钩,就连当了皇帝的少数民族,也不例外。例如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其祖先本来是西北少数民族拓跋达,“达”翻译成汉语,就是桃树李树的李,所以他的祖先就改成姓李了。到唐太宗当上皇帝后,不说自己是少数民族,而到处标榜自己是老子李耳(李聃)的后裔。有一次他到寺庙去拜佛,又同一个老和尚吹嘘上了。不料那老和尚很有学问,知道底细,便直言不讳地说,你那个李姓,不是陇西李而是拓跋达的那个李。李世民当时很尴尬,但也不好把老和尚怎么样,只好悻悻而归。皇帝尚且如此,其他臣下就更不用说了,例如安禄山,原本是柳城胡人,却攀附姓安,自称为黄帝后裔。这种“正统”观念,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不能不使覃氏的先祖深受影响。该如何将覃氏与中原齐鲁挂上钩?真不知道先祖们花了多少心思,才找到了攀附谭姓以编造覃氏祖籍山东的曲折之路。由于覃字与谭字有半边相同,历史上又有谭氏“去言为覃”的传说,而且古代谭国的领地就在齐鲁大地上,这样,只要把覃氏的祖先与谭氏连接起来,祖籍山东的说法就顺理成章了。但这种想法毕竟是粗略的线索,各地覃氏在编撰族谱时难以互相沟通,于是在何时从山东何地而来的细节问题上,便出现了互相矛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这个粗线条还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难以填补:为什么古代历史上只有谭姓“去言为覃”,却从来未见覃姓“加言为谭”?(据说,现代东兰有覃氏改为谭氏的,那应另当别论。这里只是说古代历史上的。)这种单方情状暴露了覃姓借助于谭姓的企图,因为覃姓起源地既不出名,覃氏在中国历史上也从未见过什么显赫人物,谭姓根本不需要攀附覃姓,相反,只有覃姓去攀附谭姓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8-18 14:14
                  回复
                    ⑤有人以为,一代起码有五、六十年,以25年计太短了。这是把一个人的寿命与两代人之间的相距年数混为一谈了。一个人可以活到七、八十岁甚至一百岁,但已是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了。在古代,男子通常是在20岁左右结婚,婚后一、二年便生子女。所以父子两代间相差20年左右。但考虑到有人晚婚,也有人早婚,婚后生育的时间也不一定,因而取平均约数25年是比较适中的。这个“代距”,是指父亲与长子间的年龄距离。但古代多子,长兄与小弟可能相差十几、二十岁,因此,父亲与末子之间的年龄距离会加大,具体需视情况而定。
                    ⑥这个“汉”字,疑为衍文,或为“后”字之误。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8-18 14: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