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都计划吧 关注:302贴子:13,296

【转帖】奥斯曼帝国近代改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注名:本帖为转帖,本人不同意其中一些用词与观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18 15:03回复
    奥斯曼帝国在苏莱曼大帝(Sultan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在位的时候达到了巅峰,然后逐渐衰落。苏莱曼大帝在1520至1566年间统治奥斯曼帝国,帝国不仅在地理上达到巅峰,而且在文化上也达到巅峰。苏莱曼大帝是帝国的第10代传人,帝国的创立者是一个名叫奥斯曼的土耳其部落首领,他在苏莱曼大帝出生前300年建立了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王朝。奥斯曼帝国的前10代君主,以一种不间断的步伐向外扩张,世界上没有哪个家族曾做到这一点。苏莱曼大帝是10代君主的佼佼者,他浑身充满活力,作战英勇顽强,具有强烈的征服欲。帝国刚建立时,只不过是位处今日土耳其东部的身份低微的小部落,后来逐渐向所有方向扩张,从而帝国逐渐控制周围越来越大的领土。奥斯曼帝国第一次进入欧洲是在1354年,99年后占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从此,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罗马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圣索菲娅大教堂,成为伊斯兰清真寺。
    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的一个世纪里,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征服了大片多瑙河南面的土地。苏莱曼的父亲谢里姆一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8-18 15:05
    回复
      (Selim I),竟依靠一场战争的胜利赢得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阿尔及利亚,把帝国的疆界扩大了一倍。他传给苏莱曼领土包括许多著名的城市:亚历山大、阿尔及尔、雅典、巴格达、开罗、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士麦那。奥斯曼帝国不仅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军事主宰,而且是麦加、麦地那等与伊斯兰教创立人穆罕默德有关的诸多圣地的监护人。这就使得奥斯曼帝国的霸权变得难以被他人挑战。
      随着帝国越来越强大,奥斯曼家族变得越来越不像正常意义的家族,而只是一系列没有婚姻的父子关系。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从来不娶妻子,他们像拥有财产一样占有数百个不能成为婚姻配偶的妇女。这些妇女居住在像监狱的闺阁内,只能与拥有他们的苏丹和监管人接触。这些监管人一般是非洲的黑人,他们的男性生殖器被人切割掉。
      与英格兰的亨利八世同时代的苏莱曼大帝,继承这罕见的遗产,并赋予新的动力。像他的祖先一样,他是一个亲自带兵参加战斗的武士,他曾经领导过13次战役。他的军队深入欧洲腹地,占领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征服了整个巴尔干地区。他围攻中欧的标志城市维也纳,要不是遭遇大雨洪流阻碍他把重型武器运输到维也纳的北面,他几乎能占领该城。他是一个诗人,一个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者,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他把君士坦丁堡修建的更宏大、更美丽。他建造了托普卡帕宫,其奢侈程度超过人们的想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8-18 15:05
      回复
        苏莱曼大帝与300个女人同居,他的儿子穆斯塔法(Mustafa)是继承人。有人送给他一个叫高润(Ghowrem)的红发俄罗斯姑娘,后来改名为洛克塞拉娜(Roxelana)。有一次,奥斯曼帝国军队为了抓奴隶袭击了波兰,洛克塞拉娜被抓住了,送入苏莱曼大帝的闺阁。她一定是一位美丽非凡的女人(君士坦丁堡人给她取了绰号“迷人的女子”),因为苏莱曼大帝从第一次见到她就再也不与其他女人睡觉。苏莱曼大帝最终做了一件几个世纪以来苏丹从来不做的事:他娶洛克塞拉娜为妻。如果不是奥斯曼帝国从此走上令人厌恶的衰败之路的话,他俩的结合是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8-18 15:05
        回复
          穆拉德四世没有孩子,这在奥斯曼家族里算一个奇迹。他临终前在病床上命令杀死自己的兄弟兼继承人易卜拉欣。易卜拉欣从2岁起就生活在“囚笼”中。穆拉德四世的杀兄命令没有被执行,易卜拉欣此时已经是王朝惟一的活着的成员了。但是,从此之后,奥斯曼家族显示出很少生命力。易卜拉欣投入巨大精力建造出一个能容纳280个美丽女人的闺阁。后来,有人告密说其中有某个女人与太监发生浪漫之情,他竟把闺阁中所有的女人全淹死。然而,他继续向闺阁填充新女人。
          很自然,如果一个帝国有如此腐烂的内部,它就会逐渐地成为吸引别人攻击的目标。年轻的将军拿破仑·波拿巴首先向欧洲人展示出奥斯曼帝国的虚弱,他在1798年几乎毫不费力地征服了埃及。然而,更具有启示意义的是,把拿破仑赶出埃及的不是奥斯曼帝国,也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埃及臣民,而是英国海军。从此,衰败的奥斯曼帝国的命运较少地依赖他们自己的努力,较多地依赖于欧洲强国之间的嫉妒和竞争。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熬过19世纪,不是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努力,而是因为英国和法国制约俄国不许奥斯曼帝国被完全吃光。
          虽然如此,1914年之前的100年间,奥斯曼帝国的败仗一个接着一个:埃及、叙利亚、等地的土耳其人总督企图自治的战争;阿拉伯酋长谋求独立的战争;与波斯的战争;与巴尔干半岛上基督徒的战争;在1806至1878年间为守护君士坦丁堡与俄国打的四次战争。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8-18 15:07
          回复
            奥斯曼帝国的改革是先从从军事开始的,大多后发国家都是如此。因为其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冲击较小,且效果立竿见影。可对奥斯曼帝国来说最困难的恰恰就是军事改革。而阻力来源并不是宗教人士而是一群位高权重的奴隶,即游戏中的反动分子土耳其近卫军。
            奥斯曼帝国最先推行的西化改革政策就是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改造旧军队以适应新形势。无论是阿卜杜勒
            哈米德一世的改革还是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目的都是尽快强兵扭转军事上的败局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但没有取得 期望的成效不过改革政策倡导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输入外来文明有利军事改革不成功
            主要是难以把旧军队改造成每次军事改革都会触动军事贵族的利益军事贵族与其他反素丹的力量联合
            要挟甚至废黜推行改革的素丹,迫使改革措施搁浅直到马哈茂德二世执政之后的第十九年才彻底摧毁旧军队
            为其后的改革扫除了障碍为其后的改革扫除了障碍并建立了新并建立了新军。-前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8-18 15:08
            回复
              1.阿卜杜 哈米德二世的军事改革尝试
              奥斯曼帝国向西方学习的开端是引进西式装备和训练方法最早的军事改革是在郁金香时代(1703~1730)
              即艾哈迈德三世时期。赞成改革的达马德易卜拉欣帕夏1718年担任大维齐时在一份呈递给素丹的奏折中指出赶上西方军事的必要性。建议实行改革。有的学者也把1718年看作奥斯曼帝国西化改革的起始年代。据记载
              1727年帝国开始引进西式海军训练。当然艾哈迈德三世增强海军力量。主要是((卡罗维茨条约))带来的严峻形势所迫,并没有成熟的改革计划。18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的大多数改革家都是温和派例如科嘉纳维奇帕夏
              (1757~1763年任大维齐)他主张不改变帝国原有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科技,措施无外乎办理学校之类的。这一阶段改革大多没有成果。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8-18 15:09
              回复
                真正开始改革的是阿卜杜 哈米德二世的军事改革在这一阶段奥斯曼帝国的维新事业中,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领袖。第一位是个法国贵族,博纳瓦尔伯爵克劳德·亚历山德(Claude Alexandre,Comte de Bonneval),他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为路易十四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与国王闹翻,加入了萨伏伊的欧根亲王(Eugen,Prince of Savoy)的军队。由于年轻气盛,他也不能和欧根亲王友好相处,只得另觅他处,最后辗转萨拉热窝(Sarajevo)来到伊斯坦布尔,皈依了伊斯兰教并改名胡姆巴拉西·艾哈迈德(Humbarac? Ahmet),拥有帕夏头衔。博纳瓦尔向苏丹提出了一份计划,在边境地区重建一整套完备的军事设施,他强调建立职业化军队的必要,向士兵发放充足的薪饷和养老金的同时,与其他社会角色剥离。他还提议将耶尼色里军团分成更小的单位,使之更有效率和纪律,每个单位由他训练出来的青年军官指挥。然而由于耶尼色里的激烈反对,这项计划不了了之。所以博纳瓦尔把精力集中在炮兵建设上,将旧的掷弹兵团重组成现代的阵地迫击炮部队,并建立起一所军事工程学校。大维齐为他提供了训练场地、营房和工厂,3名年轻的法国军官也皈依了伊斯兰教,前来帮助他训练爱尔兰和苏格兰的雇佣兵和从波斯尼亚先前的蒂玛中招募的人员。博纳瓦尔按照他在法国和奥地利服役学来的知识组织和训练这支炮兵,士兵的制服类似匈牙利士兵,帽子是波斯尼亚式的。他为苏丹提供外交事务方面的建议,向苏丹说明帝国的防务要以帝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他还积极的帮助政*府进行近代化改革,就服务技术、武器制造、面粉生产等各方面给予指导。博纳瓦尔的改革随着支持他1747年的去世戛然而止,最终由于以耶尼色里为首的保守集团的不断攻击,新式军队被解散,军校也被关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8-18 15:09
                回复
                  克劳德·亚历山德·德·博纳瓦尔伯爵,土耳其名为胡姆巴拉西·艾哈迈德帕夏
                  第二位改革家弗朗索瓦?德?托特男爵(Baron Francois de Tott)是一个匈牙利贵族,早年移居法国并在法军炮兵部队服役中逐渐崭露头角。1755年担任了黎凡特地区法国大使馆和商务处的代表。1767年,他出使克里米亚汗国,成功抵制了俄国对这一地区的要求,由此受到苏丹的注意,聘为军事顾问。他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起一支速射炮军团(suratci),重建博纳瓦尔的军事工程学校。他1776年返回法国前一直致力于这些工作。此后他为路易十六效力直至法国大革命爆发。在俄奥战争期间,德·托特研究了奥斯曼现行的军事体制,为达达尼尔海峡建立了新的防线并设计了一座浮桥系统。在得到法国大使馆的金钱和轻型加农炮的援助之后,德?托特运用现代火炮技术建立并训练了速射炮部队。协助他训练的主要有两个外国教官,一个是苏格兰人坎贝尔(Campbell,皈依伊斯兰教后改名穆斯塔法,以‘英国的穆斯塔法’闻名),另一个是法国人欧伯(Aubert)。德·托特还在黄金角海湾德哈斯科伊(Haskoy)建了一座现代化大炮铸造厂,紧挨着它是一座新的数学学校。德·托特离开后,他的速射炮军团和学校曾迫于压力解散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在第三位改革家加齐·哈桑(Gazi Hsan)帕夏的保护和鼓励下恢复起来,继续发挥作用。
                     加齐·哈桑帕夏是奥斯曼帝国海军在切什梅湾(Cesme,位于希腊希俄斯岛,1770年7月6日沙俄海军在此全歼奥斯曼舰队)那次惨败的幸存者,他于1774年被任命为海军司令。由于奥斯曼海军组织已覆灭,哈桑帕夏反倒可以迅速推行海军的现代化而不会遇到来自内部的反抗。他认识到尽管现代化的舰艇是需要的,但没有经过新式海战训练的官兵也无济于事。因此他的改革沿两条线展开:第一,在黄金角海湾、黑海、爱琴海建造新的造船厂,两个法国海军工程师勒·华(Le Roi)和杜莱斯(Durest)指导造船工作,同时请许多法国工匠用新技术训练奥斯曼的工人;第二,改革海军服役制度,使其职业化,提高海军官兵的专业性。为了给舰队培养军官,他将德·托特的数学学校发展成一所完备的海军工程学校,由德·托特、坎贝尔等国内外专家教授几何、航海等方面的知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8-18 15:09
                  回复
                    总体说来,这一阶段奥斯曼土耳其的现代化改革成就仍然有限,很多措施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也并未解决根本问题。但是,经过改革者们不懈的努力,这个被称为“欧洲病夫”的帝国毕竟在一些领域切实开始了现代化,并为19世纪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传统的军事领域即使没有变得更好,也不至继续恶化下去。他们的贡献使这个不合时宜的帝国继续存活了一个半世纪。
                    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的所有改革的努力都因日益腐化的禁卫军和西帕希(封建骑兵)的反对而流产。可见特权阶级是改革的最大阻碍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8-18 15:10
                    回复
                      4双管齐下下 1807年政变而使穆斯塔法四世上台,也导致了改革终止。马哈茂德二世登1826年时的马哈茂德二世基后重新开始改革,他的统治前十年是苏丹娜太后娜克希迪尔执政。1817年后他才开始自己统治。马哈茂德二世颁布一条法令,废除征收法庭,并移除帕夏许多权力。那些被判流放及死刑的犯人,他们的财产会被充公。第二条法令废除了土耳其统治者以他们的意愿决定他人生死的权力,“他们假定没有判罚的权力,没有判处他人死刑的权力,除非得到法官判决的授权和法官的允许”。马哈茂德二世又创立了上诉机制,如果犯人坚持上诉,苏丹会作出终审。马哈茂德二世在改革的同时,他自身也开始出席底万及议会,不再隐退后宫不问国事。自底万在苏莱曼一世建立以来,苏丹不参与底万的行为被视为帝国衰落的原因之一。马哈茂德二世亦要应付有关瓦克夫(Waqf,宗教财产)的滥用问题,规管这些收入,但马哈茂德二世不敢冒险去动用这些资源在行政上。马哈茂德二世在位时,帝国的财政陷入危机。某些社会阶级受到高税额的压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哈茂德二世于1834年2月22日发布一条法令,宣布禁止官员向穿州过省的民众收取费用,除了法定的征税,其他的收款都属于滥收。马哈茂德二世说道:“没有人会不知道,我有责任去杜绝这些令人愤怒的行为以回馈臣民的支持,竭力去减轻他们的负担,以确保和平稳定。这些压迫的行为违抗了神的旨意,也违抗了帝国的旨意。”虽然人头税可透过服军役减免,但这是政府官员长期压迫敛财的途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8-18 15:12
                      回复
                        1834年的法令同时废除了这种征税模式,税项只能够由卡迪(法官)、穆斯林政府官员及地区首长组成的委员会收集。除此之外,政府也被简化及强化,一些闲置的部门被废,并重新组织皇室,禠夺这些没有工作的贵族称号及没有功能的政府官员。
                        马哈茂德二世有效地整顿军事采邑。这些军事采邑是为了供养旧制下的军事力量,到马哈茂德二世时,这些军事采邑已失去作用。马哈茂德二世将军事采邑与公众捐献连在一起,强化了国家资源,消除了腐败。他坚决地压制一些地区的世袭领袖(他们有指定继承者的权力),这些世袭领袖是奥斯曼封建制度里的一大弊病。马哈茂德二世顺利地削减这些地方封臣,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及发生叛乱,最终仅在塞浦路斯一地仍保有这些世袭领袖。1826年,马哈茂德二世废除了土耳其新军耶尼塞里,并建设现代化的军队,命名为新秩序(Nizam-ı Cedid)。1827年,奥斯曼帝国在纳瓦里诺海战败予英法俄联合舰队,并纳瓦里诺海战失去了希腊。马哈茂德二世下令要优先重建奥斯曼海军。奥斯曼帝国海军在1828年建成第一艘蒸汽船。1829年,马赫姆迪叶号于伊斯坦布尔金角湾落成,这曾经是世上最大的战船。这艘62x17x7米的战列舰在三个甲板上配备128门大炮。他亦重视传统,致力振兴箭术运动。他又让箭术学徒穆斯塔法·简尼记载土耳其弓的历史、构造及用法,土耳其制弓匠因此而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8-18 15:12
                        回复
                          尽管穆罕默德为外力所迫,不得不交出除埃及之外的所有属地;不过,在埃及,他仍然是世袭的、自主的统治者。”阿里企图建立大帝国的美梦破灭了。1848年11月他又痛失爱子,致使健康状况愈来愈坏,并于1849年8月2日在忧愤中死去,享年80岁。但奥斯曼帝国的虚弱已经被列强一览无余了。
                          小结: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大张旗鼓地改革始于1792年,即塞利姆三世当政的第四年。而局部的革新,比如引进西方的技术、购买西式武器、创办技术学校,前任素丹阿卜杜·哈米德一世就尝试过。至于学习欧式的建筑,模仿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在“郁金香时代”(1703-1730)就开始了。奥斯曼帝国改革的大体路径与其他落后国家的改革并没有差别,首先是军事改革,接着技术引进,稍深入就是经济改革,最后是政治改革,即仿建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目标是富国强兵,改革内容是学习欧洲经验,改造传统社会。虽然富国强兵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军事改革和经济改革多多少少都有成果,社会习俗和年轻人观念的变化之快,更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改革遇到问题的还是政治改革,因为政治改革远比技术引进和经济改革的难度大。因此帝国的问题依旧是政治改革停滞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8-18 15:13
                          回复
                            6坦齐马特 政治改革是改变制度,改变制度意味着权力再分配,一般情况下,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总是最激烈,所以政治改革总是阻力大,改革幅度小,难见成效,而且风险大,弄不好要出乱子。不过,奥斯曼帝国政治改革的具体情况却有所不同。塞利姆三世(1789-1807)在改革军队方面做了努力,没来得及进行其他改革就被废黜。马哈茂德二世(1808-1839)的军事改革、经济改革军取得成效,政治改革只迈出第一步,把帝国各级衙门改换成西欧模式的政府部门,设立咨询和审议机构,并致力于革除官场陋习。可惜,由于希腊人闹独立,埃及总督挑战素丹权威,俄国军队入侵,帝国的改革让位于维护国内稳定、保卫国家主权。1839年马哈茂德二世病逝,新素丹阿卜杜·麦吉德上台,立即颁布改革法令--“古尔汗法令”,高调门向本国臣民和欧洲使节宣示:奥斯曼帝国要掀起一场全面的改革运动。随之产生了一个专门术语“坦齐马特”(指1839年开始的改革和整顿)。十几年之后(1856年)又颁布新的帝国改革法令,这个法令比第一个法令更具有可操作性。奇妙的是:斯曼帝国政治改革一开始遇到的阻力并不大。改革派代表如雷希德帕夏、富阿德帕夏都是实权人物,了解西方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也是实干家,说改就改,行政管理、财政、军事、司法、教育,几乎就是全面铺开。以前的改革总是受制于旧军队,如今帝国的新军(1826年取代旧军队)是欧洲式的军队,军事将领大多属于新派军人。资料显示宗教界权威人士也没有反对。广大农村和牧区是否欢迎政治改革,不得而知,但城市里的市民在“古尔汗法令”颁布后表现出欢欣鼓舞。不管出于何种理由,至少说明“人心思变”,政治改革顺应了部分的“民意”。欧洲人希望看到保守的奥斯曼帝国出现政治变革,所以对“古尔汗法令”一片叫好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8-18 15:14
                            回复
                              内各阶层的利益都在受损,不支持改革不行。   不管怎么说,奥斯曼帝国的政治改革启动势头很猛,最高统治着素丹本人决心大,改革派大臣支持强劲,反对力量弱,但是,随着改革措施的展开,情况就发生微妙变化,不支持的多了,反对的意见多了,改革渐渐停顿,最后的结果,不是素丹被废黜(如阿卜杜·阿齐兹被废),就是素丹驱逐了立宪派(如阿卜杜·哈米德二世的做法)。
                              阿卜杜·哈米德二世为什么仅仅推行了两年宪政就停了呢。理由很简单:建立议会,实行选举,就是要让议员们参与国策;政府发挥独立行政职能,政府首脑就要行使国家行政权,宫廷就不再是整个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了。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大事,不能由素丹一个人说了算。素丹此时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宪政,就是限制素丹的权力,国家的权力中心要从皇宫移向政府、议会所在地。这怎么行?素丹无论如何不能忍受议会、政府与皇宫的并行,不能忍受素丹本人与议长、政府首脑之间权责的划分。于是这位素丹解散议会,推行独裁统治30多年,他觉得:还是一个人说了算更好,居高临下是多么过瘾。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8-18 15: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