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当代散文与陕西散文写作》有感
15.8.19 1:27
(我拿起《新叶》除了看同学或者朋友的作品,再看的就只有高老师的文章了。其余文章并非不屑于看,而是距离他们太远。)
手机没电了,便看书了。寂静无人的夜里,也只有文字能够与人相伴了吧。随手拿起床头放的书,《新叶》2014年第四期。书是我从新叶带回来的,我在放假的时候把每一期有我名字的期刊都带了一本。是想留作纪念吧。却是没想到这成了我深夜消遣的夜宵。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没认真的读过我们的期刊,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我却是爱着新叶的。
高鸿老师的文章《中国当代散文与陕西散文写作》登在书的16页。“许多作者把自己的童年经历翻弄出来,忠实记录,流水帐似的,编织………更多的"小说家"把书印出来堆在家里,有门道的可收回成本甚至盈利没渠道的便只有到处送人了。”这是文章的第一节。我看完第一节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我看除诗歌以外的文字从来没用过这么久的时间。我是在边看边想,反思我的作品。我写的文章除过在高中的时候发表过以外,在以后的日子里从未发表过。一来是我从来没有投过稿件。二来,我一直以为我的作品只有我懂,或者说是我怕投稿被返或遭拒吧。高在文中写到:我反对没有节制取舍的粘贴生活及无病呻吟。我是想,我或是属于无病呻吟的那部分。我的作品以诗歌居多,每一天都会写出几遍自以为挺有内涵,挺有韵味的诗歌,然后发表到自己的空间里,或是发表在榕树下。有一次我跟人比拼的时候,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竟写出了20余首诗。我的诗歌是不是都是无病呻吟。我虽从未这样认为过,却在今夜有了这样的感觉。是否我的诗里全都是生活的再现和我没有意义的伤痛?是否在我的诗里看不出一丝光亮也体会不到一刻温暖?我以前所作的诗,有存在的价值吗?是否只能当成是日记,在以后的日子里细细回味?
我有一个缺点,我写的文章,不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我很少在第二天还去修改一笔。我印象中只有在13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时候修改过那篇稿子,稿子是《五月花已成海》。当时是成功的,我接到了参加复赛的通知。只是由于高考在即,不得不放弃。高在文中写到梁衡老师。梁衡老师是我们社团期刊的顾问,我有幸见过一次,那是他给我们开一次讲座。我对他的长相记忆不太深刻,但我却对他记忆深刻。原因是高常说,写作就要像梁衡那样,要‘捂’要‘悟’。一次与高闲聊,当然,与作家聊天肯定讨论的是写作的问题。不过我和高聊天,都是他在讲,我在听,在记。高说,梁衡写一篇散文需要的时间别人可以写出中篇甚至长篇小说。我当时不以为然。后来有一次,社团期刊已经定稿了,却突然有一篇文章作者要求改稿。改的那篇稿子就是梁写的。当时仅仅是改了几个字。高对任相群说那篇散文已经是梁第五次改了。我在那事之前,只听说过古诗为一字愁许久,改一字用多年。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梁衡老师的散文会博的大家的喜爱和敬重。因为他写文章,是用心去写,再用心去改,改熟了先捂着,等捂透了再把文章放出去,接着心随文章飘,再用心去悟,文章在没铅印出来之前,他都在悟,直到最后一刻,他的散文被印成了铅字,让读者仔细品味,他才会收回心,去作下一篇大餐吧。而我的作品呢?是否就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垃圾?我得捂,写出的文章要用时间来打磨。还得悟,用生活再去雕琢文字。我相信,我会写出比以往的作品好的作品来。我相信,愿意去努力的人总会成功的。
高在文章的最后,写到,只有对生命深入思考的人,才会有如此深髓的感悟和哲思。他说的那个人是张秀峰,一位陕北的草根作家,固执的眷守着家长的每一颗树,每一座山峁,测量她们变化的温度的人。每一位作家,都有心中最执着的眷恋和坚守,都有内心深处最钟情的人或者物。张秀峰,他钟情于他的故乡,他坚守着他故乡的一草一木。所以,他对于生命有些别样的思考,有着深髓的感悟和哲思。而我,我有我内心最挚爱的事物。有我坚守一生的追求。我的笔下,我会写出我的眷恋,我的坚守。用我炙热的心,用我坚守的心,用我感动的心。
(文中高指高鸿老师。梁指梁衡老师。任相群老师只出现一次便直接用名字。)
15.8.19 1:27
(我拿起《新叶》除了看同学或者朋友的作品,再看的就只有高老师的文章了。其余文章并非不屑于看,而是距离他们太远。)
手机没电了,便看书了。寂静无人的夜里,也只有文字能够与人相伴了吧。随手拿起床头放的书,《新叶》2014年第四期。书是我从新叶带回来的,我在放假的时候把每一期有我名字的期刊都带了一本。是想留作纪念吧。却是没想到这成了我深夜消遣的夜宵。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没认真的读过我们的期刊,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我却是爱着新叶的。
高鸿老师的文章《中国当代散文与陕西散文写作》登在书的16页。“许多作者把自己的童年经历翻弄出来,忠实记录,流水帐似的,编织………更多的"小说家"把书印出来堆在家里,有门道的可收回成本甚至盈利没渠道的便只有到处送人了。”这是文章的第一节。我看完第一节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我看除诗歌以外的文字从来没用过这么久的时间。我是在边看边想,反思我的作品。我写的文章除过在高中的时候发表过以外,在以后的日子里从未发表过。一来是我从来没有投过稿件。二来,我一直以为我的作品只有我懂,或者说是我怕投稿被返或遭拒吧。高在文中写到:我反对没有节制取舍的粘贴生活及无病呻吟。我是想,我或是属于无病呻吟的那部分。我的作品以诗歌居多,每一天都会写出几遍自以为挺有内涵,挺有韵味的诗歌,然后发表到自己的空间里,或是发表在榕树下。有一次我跟人比拼的时候,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竟写出了20余首诗。我的诗歌是不是都是无病呻吟。我虽从未这样认为过,却在今夜有了这样的感觉。是否我的诗里全都是生活的再现和我没有意义的伤痛?是否在我的诗里看不出一丝光亮也体会不到一刻温暖?我以前所作的诗,有存在的价值吗?是否只能当成是日记,在以后的日子里细细回味?
我有一个缺点,我写的文章,不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我很少在第二天还去修改一笔。我印象中只有在13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时候修改过那篇稿子,稿子是《五月花已成海》。当时是成功的,我接到了参加复赛的通知。只是由于高考在即,不得不放弃。高在文中写到梁衡老师。梁衡老师是我们社团期刊的顾问,我有幸见过一次,那是他给我们开一次讲座。我对他的长相记忆不太深刻,但我却对他记忆深刻。原因是高常说,写作就要像梁衡那样,要‘捂’要‘悟’。一次与高闲聊,当然,与作家聊天肯定讨论的是写作的问题。不过我和高聊天,都是他在讲,我在听,在记。高说,梁衡写一篇散文需要的时间别人可以写出中篇甚至长篇小说。我当时不以为然。后来有一次,社团期刊已经定稿了,却突然有一篇文章作者要求改稿。改的那篇稿子就是梁写的。当时仅仅是改了几个字。高对任相群说那篇散文已经是梁第五次改了。我在那事之前,只听说过古诗为一字愁许久,改一字用多年。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梁衡老师的散文会博的大家的喜爱和敬重。因为他写文章,是用心去写,再用心去改,改熟了先捂着,等捂透了再把文章放出去,接着心随文章飘,再用心去悟,文章在没铅印出来之前,他都在悟,直到最后一刻,他的散文被印成了铅字,让读者仔细品味,他才会收回心,去作下一篇大餐吧。而我的作品呢?是否就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垃圾?我得捂,写出的文章要用时间来打磨。还得悟,用生活再去雕琢文字。我相信,我会写出比以往的作品好的作品来。我相信,愿意去努力的人总会成功的。
高在文章的最后,写到,只有对生命深入思考的人,才会有如此深髓的感悟和哲思。他说的那个人是张秀峰,一位陕北的草根作家,固执的眷守着家长的每一颗树,每一座山峁,测量她们变化的温度的人。每一位作家,都有心中最执着的眷恋和坚守,都有内心深处最钟情的人或者物。张秀峰,他钟情于他的故乡,他坚守着他故乡的一草一木。所以,他对于生命有些别样的思考,有着深髓的感悟和哲思。而我,我有我内心最挚爱的事物。有我坚守一生的追求。我的笔下,我会写出我的眷恋,我的坚守。用我炙热的心,用我坚守的心,用我感动的心。
(文中高指高鸿老师。梁指梁衡老师。任相群老师只出现一次便直接用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