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不可避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同时,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明显。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从2002年的212万人上升到495万人,2008年达559万人,与2007年相比,增幅为12.9%。2009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与2008年相比,增幅为9.3%,毕业人数逐年超过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据统计,2008,2009年大学毕业生中分别有 91.26万、79.43万人不能就业。由于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记录的631万人。由此,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其就业能力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期望值偏高
对于大学生而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仅希望找到舒适的工作,而且希望有高的收入回报,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大城市、大企业等大单位,看重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不愿意到欠发达的西部条件艰苦的地区单位就业,出现了“宁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去农牧区就业”的局面。同时,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都不愿到私企或者非国有制企业去工作,在大城市寻找好的“铁饭碗”工作的观念严重制约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而当前我国最需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西部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一些艰苦行业
。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偏高,与现实社会中大众化的就业需求相矛盾,这是导致当前大学生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专业技能不足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当前,许多大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技能不精通,功底不深。目前高校现有的按专业招生培养的模式存在着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的倾向,一些专业划分和设置过于狭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使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尽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导致很多大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由于高校缺乏以市场为向导的理念,致使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最终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不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兴职业人才严重紧缺,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遥感算法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人才均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原来比较热门行业逐渐变冷,例如财会、计算机操作、行政人员等一些专业均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此外,许多大学生只学不用,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另一个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掌握自身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很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毫无疑问,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然而在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中,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很好的掌握应该具备的相应的专业技能,这样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就无法避免了。
3、实践能力不强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当前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多元化的改变。从总体上看,就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参与工作。但是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出校门,几乎没有工作经验,就算有,也只是实习的经验。因此,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又一大因素。再则,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实际操作能力不太重视,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正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不少大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和认可,这个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实践经验、人际交流、为人处世、口头表达能力及心理素质等
。另外,很多用人单位从本单位的效益考虑,都不太愿意花代价培养新人,这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4、职业适应能力不足
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力军。由于当前高校生活的相对封闭性,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大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然而,从当前社会的就业模式和人才结构的要求来看,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他们能否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一项核心内容,职业适应能力不仅决定了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也十分重要。目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过于形式主义,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择业意识不完备;(2)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部分学生在未走上社会就已产生畏惧和退缩的倾向,缺乏自信;(3)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缺乏了解,致使他们在求职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1、就业期望值偏高
对于大学生而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仅希望找到舒适的工作,而且希望有高的收入回报,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大城市、大企业等大单位,看重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不愿意到欠发达的西部条件艰苦的地区单位就业,出现了“宁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去农牧区就业”的局面。同时,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都不愿到私企或者非国有制企业去工作,在大城市寻找好的“铁饭碗”工作的观念严重制约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而当前我国最需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西部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一些艰苦行业
。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偏高,与现实社会中大众化的就业需求相矛盾,这是导致当前大学生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专业技能不足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当前,许多大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技能不精通,功底不深。目前高校现有的按专业招生培养的模式存在着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的倾向,一些专业划分和设置过于狭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使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尽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导致很多大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由于高校缺乏以市场为向导的理念,致使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最终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不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兴职业人才严重紧缺,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遥感算法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人才均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原来比较热门行业逐渐变冷,例如财会、计算机操作、行政人员等一些专业均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此外,许多大学生只学不用,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另一个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掌握自身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很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毫无疑问,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然而在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中,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很好的掌握应该具备的相应的专业技能,这样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就无法避免了。
3、实践能力不强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当前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多元化的改变。从总体上看,就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参与工作。但是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出校门,几乎没有工作经验,就算有,也只是实习的经验。因此,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又一大因素。再则,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实际操作能力不太重视,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正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不少大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和认可,这个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实践经验、人际交流、为人处世、口头表达能力及心理素质等
。另外,很多用人单位从本单位的效益考虑,都不太愿意花代价培养新人,这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4、职业适应能力不足
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力军。由于当前高校生活的相对封闭性,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大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然而,从当前社会的就业模式和人才结构的要求来看,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他们能否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一项核心内容,职业适应能力不仅决定了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也十分重要。目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过于形式主义,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择业意识不完备;(2)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部分学生在未走上社会就已产生畏惧和退缩的倾向,缺乏自信;(3)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缺乏了解,致使他们在求职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