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汐以雨凝诺吧 关注:7贴子:787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20 14:44回复
    图片发不上去-_-||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8-20 14:45
    收起回复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8-20 14:45
      回复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8-20 14:46
        回复
          至于关于七夕的传说,就是很有名的牛郎织女啦~虽然版本很多,但都大同小异的~七夕的风阻也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 、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等等,这些除去最后几个外,其他都是与女子有关,都是女子希望自己心灵手巧啊,姻缘美满啊之类的~和现在理解的‘中国情人节’关联并不是非常大~~因为这个节日基本没有男子的份,所以也说不上什么情人节~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8-20 14:47
          回复
            算不上情人节,为什么我妈妈还说这不关我们小孩子的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8-20 14:48
            回复
              赤裸裸的欺负单身狗!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8-20 14:49
              回复
                〖七夕的习俗〗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8-20 14:51
                回复
                  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8-20 14:52
                  回复
                    七夕节的习俗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8-20 14:52
                    回复
                      七夕节的习俗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8-20 14:53
                      回复
                        诶嘛,求子?这也可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8-20 14:56
                        回复
                          七夕节的习俗五: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8-20 14:59
                          回复
                            这年头哪家还会晒昂?不过我家洗了鞋子,拿去晒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8-20 15:01
                            收起回复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8-20 15: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