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群吧 关注:339贴子:14,063
  • 1回复贴,共1

【转载】龚群:相互承认与相互尊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相互承认与相互尊重,是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一交互主体的伦理不仅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正在显示出它的作用。
“道德底线”一词在最近一段时期里被人们反复谈到,学人们感到这是一个针对道德时弊的一个恰到好处的说法。那么,什么是“道德底线”呢?有人认为现在人讲良心的少了,因此“良心”是道德底线,有人说现在搞市场经济,商业中的欺诈行为实在太普遍了,因此,“诚实”或“诚信”应是个人道德底线,或者说社会底线伦理。然而,当学者们所说的“底线”一再被人们所突破时,人们又在谈论可能要再次下调“底线”了,这次下调的幅度可能很大,据说是“不杀人”才是底线。也就是说,如果不杀人,可能什么都可以了。而杀人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恐怖主义分子以人肉炸弹炸毁美国世贸大厦、炸损五角大楼,因此而挑起了战争。然而,从战争状态到人的道德生存状态,又有着何等大的距离!难道一个社会只要能够和平的生存,就可以容忍一切非道德的行为吗?
类似于不偷盗、不奸淫、不杀人这类道德戒律,作为一种个人道德底线或社会的底线伦理,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从来没有真正普遍实行过。只有奉行这种戒律的宗教团体以及其真正的教徒才有可能做到。实际上,人们不违犯道德戒律,原因有三:一、法的强制;二、宗教的威严;三、道德的觉悟。法的强制可以很严厉,但如果众人都是如此,不道德的状态成了法不能责斥的众人状态,法的威力也就没有了。并且,如在这样的众人状态下,所谓道德的觉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如果没有一种拯救人心的宗教,社会道德状态的好转也就只有靠社会行为的自然博弈了即:人们在多次上当受骗深受其害之后,某种欺骗行径可能就不那么有市场了。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道德阵痛可能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来自我消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22 07:36回复

    梅因曾认为,契约化的程度是一个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成分多少的标志。就这个观念而论,我们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生活的契约化和社会生活的契约化的趋向日渐明显,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与相互尊重的伦理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伦理。但是,我们又要看到,我国的社会契约化的发育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相互承认与相互尊重的伦理意识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还相当淡薄。社会契约化与互尊伦理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双向运动。当我们在任何一个生活领域、任何一个社会层次有了最基本的,对人作为主体人格人的承认意识,我们才可说,这个社会有了最基本的道德。做到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目的王国),是社会的理想态,而从最低层次的相互承认到最高层的相互尊重,其间必然经过一个社会契约化的过程。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01年第12期
    责任编辑:樱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8-22 07: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