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词吧 关注:17贴子:483
  • 4回复贴,共1

吴金雷老师关于原创诗词的基础内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22 16:34回复
    平上去入四声。阴平大概是普通话的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大部分的口语裏,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麽字归甚麽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著入声的汉语方言裏。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 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裏。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汚,平声,形容词,汚秽;去声,动词,弄脏。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於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裏,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於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作业:每个人标两个自己好友网名的平仄出来
    四字以上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8-22 16:44
    回复
      作诗要用平水韵,而且选了那个韵,都要一韵到底是吧。但有些人首尾借韵,因为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於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种首句用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上平12文 上平13元 清明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下平1先 上平13元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纷”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裏是少见的。宋朝比较多。
      第一句的韵和后面的韵不同,叫首句借韵,也有个名字,叫做孤雁出群,意思就是一只孤单的大雁飞入雁群中。为什么首句可以借韵呢?参考上一段,因为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所以比较宽,正因为宽,所以允许借韵。但借韵也不能乱用,不能乱借,必须借邻近的韵部,叫借邻韵!!!
      比喻一东可以借二冬,但不允许借到三江韵去。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8-22 16:47
      回复
        棒棒哒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8-29 00:04
        回复
          火钳刘明✌(̿▀̿̿Ĺ̯̿̿▀̿ ̿)✌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2-04 1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