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上去入四声。阴平大概是普通话的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大部分的口语裏,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麽字归甚麽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著入声的汉语方言裏。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 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裏。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汚,平声,形容词,汚秽;去声,动词,弄脏。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於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裏,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於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作业:每个人标两个自己好友网名的平仄出来
四字以上的
四字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