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母语文化,母族文明保存得最好的大小凉山,在一步跨千年的伟大历史机遇下,顺利完成了社会转型。当人们开始为自己的这种改变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的时候,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错过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文化传承方式的转型。凉山彝人在解放前的文化传承方式是火塘传承。在火塘边的家族谱系,“玛木特依",措曲穆阿玛的故事,承载着传统彝族优秀文化精髓的仪式在这里传承。可是随着火塘的逐渐消失,火塘传承开始出现断裂现象,文化断层随之出现。本来火塘传承可以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下得到转型,可是彝人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学校在彝人的眼里,是一个可以得到饭碗的地方,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女儿的彩礼加倍的地方,是一个可以向汉族老大哥学习汉语然后让自己的孩子在家族面前炫耀汉语能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可是学校在他们的眼里,永远不会是一个可以传承文化的地方,甚至连这种文化意识也没有。国家给了彝人可以在学校开设彝语文的权利,他们却不为所动。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彝人中间开始出现以学习彝语为耻的奇怪现象,父母们开始喜欢用汉语和孩子交流并以此为傲。渐渐的,这种奇怪心理席卷凉山社会,彝语好像有一种魔力,它让很多人”抬不起头“,不能自信地使用它。都说语言承载着文化。凉山彝人啊!你连自己的母语都不能自信地使用,你还能做什么?做孤魂野鬼也许就是你最终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