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提进入。
听陈叔说,吾村又有人去了,人去了,就得举办葬礼。按理说,国家大力倡导绿色环保,因此,葬礼这事,计划好了搬迁至吾村几十里外的专用灵堂,而不是像往常那样,忙手忙脚搭棚设案,搞得吾村几十亩空地地变得水泄不通,还得请一批人来,又是演奏又是撕扯喉咙,扰得人心里直嚷嚷。
不过,过世的人,是吾村德高望重的徐前辈。村民们对他敬仰有加,所以这回破例了。听外婆说,徐爷爷当年,走南闯北,凭着一身的本领,为吾村人打下一片天地,日子久了,村民自然崇敬。
我是没过多地听闻徐老爷的传奇经历,只听闻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已是93高龄的他,安静地闭上双眼,再也没醒来过。这大概是母上常说的“寿终正寝”吧,人生来就是遭罪受的,大多人死前还亲身体悟恐惧。不过,人过世了,那些与红尘有关的烦心事,就一笔勾
销。可能徐老爷凌然正气,这一生没做过什么违背天理的事,所以呢,老天爷让他走得很快活。
可吾村的人就不能彻底体悟这份快活了,在吾村人看来,徐老爷德高望重,功德圆满,却突然与吾村,与人世作别,这是最不能承受的事实。我问外婆,那些人为什么哭呢,外婆没说话.....
屋外头, 大人们正忙着搭棚搭架,还有设案的事。我走出屋子,下楼观望,简易的灵堂基本搭建完成,灵堂内摆放整齐的花圈,还有灵堂正中“盛开”着的挽联,挽联下方是徐老爷的照片,黑白的。照片里的徐老爷,看上去还很年轻,穿着一身上个世纪最流行的西装,面颊微笑着,很有精神的样子。而此时的他,安静地躺在五颜六色的塑花的小棺材里。我想走过去,轻轻地撩开棺材上的布,不过被围观的大人阻止,大人好像很愤怒,看着他愤怒的样子,我不能再去惹,于是一个人悄悄走开。
我问母亲,大人为啥愤怒呢。母亲说,徐老先生忙碌了一辈子,而今,不愿被扰,只愿安稳地走完这辈子最后一程。
大人们不愿让我打扰徐老爷,灵堂边某一小圆桌却引起我的注意,圆桌上摆满了糖果与瓜子,我顺势伸手,一大包糖果与瓜子填满衣袋,我想把它们都带回家,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对面圆桌围着一群人,我注意到那群人胸前,标志有白色小花,我很喜欢那白花的样子。只是,眼前的他们,围坐一圈,却没说话,脸上好像写满沉重。我看到的另一桌人,他们不断地搓和着桌上的麻将,似乎葬礼这事,与他们毫无联系。
我的情绪更偏向后者。所以呢,我对这些如同葬礼那般的活动颇为感趣。孩提时代的童真,是不被这些生离死别复杂化的。至少呢,我的兴趣是桌上的糖,如果让我多抓一些,可能足够我吃一辈子呢。
当我回到家,外婆看到我兜里抓出的一大把糖时,脸色瞬间不满,就像我在灵堂看到的大人那般。外婆说,那些地方,少去,那里的糖,少拿。我问为什么,外婆说,死了人,不吉利,说不定哪一天,霉运就降临在你头上呢。
外婆的话,听得我战战兢兢。以至后来,每每遇到和“死”有关的,我总会躲得特别远,生怕霉运降临我头上。可出于好奇,我总在避免霉运降临我头上之前,偷偷地往灵堂那方望上一眼。然过了很久,我才清楚地知道,大人们反反复复地套用某些几近恶俗的传言,使得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大惊失色,毋庸置疑,我亦是那大惊失色的人。
不过,很久以前,那些所谓大惊失色的事,很久以后,便成笑话一一道出,就像生活。可生离死别,却又真实存在。
送别徐老爷的最后一晚,作为主持的陈叔拿着话筒,一边泣不成声,一边沉默。此时,灵堂氛围异常肃穆,就连平日里活泼捣蛋的我,也变得沉寂,仿佛这一刻,我亦感受到很久以后才配拥有的,生离死别的悲痛,还有对悲痛的无奈。
陈叔默默地掀开棺材盖,棺材里的徐老爷睡得很熟,安静得像个孩子,只是再也不会醒来。那时我还小,所以常常在想,此刻的徐老爷,眼前究竟看到了什么,会不会看到灵柩前的我们,会不会看到有的人默然,有的人失声痛哭,有的人,像我一样,目光呆滞。据说中阴身状态里的魂,不仅能感知人,还能感知人心,而此时,众人们百般复杂的心,徐老爷是否一一体会呢。
送终的清晨,世间被烟雨朦胧成画。很多人还在熟睡,乐师们鸣笛声时而断续,时而悠长。送行队伍缓缓步入雨间,灵柩里的人,默然地体会生命的最后一程。
脑海里回映起昨夜,哀乐渲染的凝重氛围里,众人深深地鞠下身子,面对着徐老爷的灵柩。按剧本来讲,这理应是观众们对上帝编撰的徐老爷的人生,最庄严的幕尾致敬吧。
而此时,哀乐声仍连绵不断地回彻在清晨,送终的队伍渐渐远去,天桥下的车来去匆匆-------世间仍被烟雨笼罩着。吾村那几十亩简易灵堂已被拆去,几天前还肃穆的场景,倏忽间幻落得残破不堪。我试着寻找和葬礼有关的印记,却留意起地面上残落着的枯黄的叶,还有几朵白色的纸小花交错着,却一一被雨淋湿。
据说,人死七日,便是魂归,这是大人们常说的“头七”。归来的魂,舍不得匆忙离去,然而,不得不面临黑白无常的押解。那么,这世间的美景,几时才能再次相见呢...
小白花“盛开”在沥满青石的烟雨里,真想把它们带回家.....
完
听陈叔说,吾村又有人去了,人去了,就得举办葬礼。按理说,国家大力倡导绿色环保,因此,葬礼这事,计划好了搬迁至吾村几十里外的专用灵堂,而不是像往常那样,忙手忙脚搭棚设案,搞得吾村几十亩空地地变得水泄不通,还得请一批人来,又是演奏又是撕扯喉咙,扰得人心里直嚷嚷。
不过,过世的人,是吾村德高望重的徐前辈。村民们对他敬仰有加,所以这回破例了。听外婆说,徐爷爷当年,走南闯北,凭着一身的本领,为吾村人打下一片天地,日子久了,村民自然崇敬。
我是没过多地听闻徐老爷的传奇经历,只听闻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已是93高龄的他,安静地闭上双眼,再也没醒来过。这大概是母上常说的“寿终正寝”吧,人生来就是遭罪受的,大多人死前还亲身体悟恐惧。不过,人过世了,那些与红尘有关的烦心事,就一笔勾
销。可能徐老爷凌然正气,这一生没做过什么违背天理的事,所以呢,老天爷让他走得很快活。
可吾村的人就不能彻底体悟这份快活了,在吾村人看来,徐老爷德高望重,功德圆满,却突然与吾村,与人世作别,这是最不能承受的事实。我问外婆,那些人为什么哭呢,外婆没说话.....
屋外头, 大人们正忙着搭棚搭架,还有设案的事。我走出屋子,下楼观望,简易的灵堂基本搭建完成,灵堂内摆放整齐的花圈,还有灵堂正中“盛开”着的挽联,挽联下方是徐老爷的照片,黑白的。照片里的徐老爷,看上去还很年轻,穿着一身上个世纪最流行的西装,面颊微笑着,很有精神的样子。而此时的他,安静地躺在五颜六色的塑花的小棺材里。我想走过去,轻轻地撩开棺材上的布,不过被围观的大人阻止,大人好像很愤怒,看着他愤怒的样子,我不能再去惹,于是一个人悄悄走开。
我问母亲,大人为啥愤怒呢。母亲说,徐老先生忙碌了一辈子,而今,不愿被扰,只愿安稳地走完这辈子最后一程。
大人们不愿让我打扰徐老爷,灵堂边某一小圆桌却引起我的注意,圆桌上摆满了糖果与瓜子,我顺势伸手,一大包糖果与瓜子填满衣袋,我想把它们都带回家,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对面圆桌围着一群人,我注意到那群人胸前,标志有白色小花,我很喜欢那白花的样子。只是,眼前的他们,围坐一圈,却没说话,脸上好像写满沉重。我看到的另一桌人,他们不断地搓和着桌上的麻将,似乎葬礼这事,与他们毫无联系。
我的情绪更偏向后者。所以呢,我对这些如同葬礼那般的活动颇为感趣。孩提时代的童真,是不被这些生离死别复杂化的。至少呢,我的兴趣是桌上的糖,如果让我多抓一些,可能足够我吃一辈子呢。
当我回到家,外婆看到我兜里抓出的一大把糖时,脸色瞬间不满,就像我在灵堂看到的大人那般。外婆说,那些地方,少去,那里的糖,少拿。我问为什么,外婆说,死了人,不吉利,说不定哪一天,霉运就降临在你头上呢。
外婆的话,听得我战战兢兢。以至后来,每每遇到和“死”有关的,我总会躲得特别远,生怕霉运降临我头上。可出于好奇,我总在避免霉运降临我头上之前,偷偷地往灵堂那方望上一眼。然过了很久,我才清楚地知道,大人们反反复复地套用某些几近恶俗的传言,使得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大惊失色,毋庸置疑,我亦是那大惊失色的人。
不过,很久以前,那些所谓大惊失色的事,很久以后,便成笑话一一道出,就像生活。可生离死别,却又真实存在。
送别徐老爷的最后一晚,作为主持的陈叔拿着话筒,一边泣不成声,一边沉默。此时,灵堂氛围异常肃穆,就连平日里活泼捣蛋的我,也变得沉寂,仿佛这一刻,我亦感受到很久以后才配拥有的,生离死别的悲痛,还有对悲痛的无奈。
陈叔默默地掀开棺材盖,棺材里的徐老爷睡得很熟,安静得像个孩子,只是再也不会醒来。那时我还小,所以常常在想,此刻的徐老爷,眼前究竟看到了什么,会不会看到灵柩前的我们,会不会看到有的人默然,有的人失声痛哭,有的人,像我一样,目光呆滞。据说中阴身状态里的魂,不仅能感知人,还能感知人心,而此时,众人们百般复杂的心,徐老爷是否一一体会呢。
送终的清晨,世间被烟雨朦胧成画。很多人还在熟睡,乐师们鸣笛声时而断续,时而悠长。送行队伍缓缓步入雨间,灵柩里的人,默然地体会生命的最后一程。
脑海里回映起昨夜,哀乐渲染的凝重氛围里,众人深深地鞠下身子,面对着徐老爷的灵柩。按剧本来讲,这理应是观众们对上帝编撰的徐老爷的人生,最庄严的幕尾致敬吧。
而此时,哀乐声仍连绵不断地回彻在清晨,送终的队伍渐渐远去,天桥下的车来去匆匆-------世间仍被烟雨笼罩着。吾村那几十亩简易灵堂已被拆去,几天前还肃穆的场景,倏忽间幻落得残破不堪。我试着寻找和葬礼有关的印记,却留意起地面上残落着的枯黄的叶,还有几朵白色的纸小花交错着,却一一被雨淋湿。
据说,人死七日,便是魂归,这是大人们常说的“头七”。归来的魂,舍不得匆忙离去,然而,不得不面临黑白无常的押解。那么,这世间的美景,几时才能再次相见呢...
小白花“盛开”在沥满青石的烟雨里,真想把它们带回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