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测试的用户沟通比较多的就是电池,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能把电池做小一点,像Z1一样4100mAh,让机身更轻薄?”,“为什么不能像M5一样,搞个6000mAh,彻底做到极致?”,“为什么一定要做5000mAh?",下面就让我跟大家道一道。
首先,回到我们对用户需求的解读上,长待机的用户到底需要多长的待机时间?重度用户多少电量才够用?为此,我们进行了超过200份的用户调研,结果发现:1 重度用户每天玩机8小时,他们需要至少一天一冲,最无法忍受的就是下午到处找充电器;2 大部分用户觉得两天一冲就很爽了,如果能做到三天一冲那就惊喜了。
于是乎,我们把用户常用的场景全部测试了一遍,统计了每种应用的耗电。然后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加成。最终发现,一天玩机8小时,至少需要2800mAh的电量,对于超重度用户,一天下来,至少需要4500mAh的电量。
于是,我们项目的目标就变成了,至少要让超重度用户用一天,让重度用户用两天,让大部分用户用三天。
这就是5000mAh的由来。
定下5000mAh的规格后,我们又审慎的研究ID,怎么能做到既轻薄,电池又大?为此我们几乎找遍了所有的电池供应商,研究了包括梯形电池等所有的设计,最终决定采用一款能量密度比高达620ED的电池。也许有人会说,这个能量密度比不高呀,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个能量密度比可以支持4.5A充电,你就会知道它的厉害。最终,我们达成的效果是,产品仅187克,低于所有同样电量的产品(那个6000mAh的友商,重量214克),宽度75.6mm,低于大多数5.5寸的手机;完美的弧度设计,最薄的地方只有4.6mm。
另外,也是我们在选取5000mAh的时候考虑过的。那就是为什么不能做到6000mAh,挑战一下业界的极限?最终,我们否定了这个想法,原因有三:1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电池的安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容量越大,安全隐患越高。2 6000mAh太重,会影响用户感知。3 6000mAh的电池,实际上最大也只能让重度用户用2.5天,他还是得2天一冲,对用户的价值没有那么大;而且如果5000mAh的优化做的好,完全可以在待机时间上匹敌6000mAh。
最终实测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P1的重度使用系数达到了2.02,也就是对于大部分重度用户而言,2天一冲没有问题;而某友商的产品,6000mAh的电池,重度使用系数为1.88,还不如P1。
所以电池大,不一定强呦!
今天先讲到这,改天我们来讲讲快充
首先,回到我们对用户需求的解读上,长待机的用户到底需要多长的待机时间?重度用户多少电量才够用?为此,我们进行了超过200份的用户调研,结果发现:1 重度用户每天玩机8小时,他们需要至少一天一冲,最无法忍受的就是下午到处找充电器;2 大部分用户觉得两天一冲就很爽了,如果能做到三天一冲那就惊喜了。
于是乎,我们把用户常用的场景全部测试了一遍,统计了每种应用的耗电。然后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加成。最终发现,一天玩机8小时,至少需要2800mAh的电量,对于超重度用户,一天下来,至少需要4500mAh的电量。
于是,我们项目的目标就变成了,至少要让超重度用户用一天,让重度用户用两天,让大部分用户用三天。
这就是5000mAh的由来。
定下5000mAh的规格后,我们又审慎的研究ID,怎么能做到既轻薄,电池又大?为此我们几乎找遍了所有的电池供应商,研究了包括梯形电池等所有的设计,最终决定采用一款能量密度比高达620ED的电池。也许有人会说,这个能量密度比不高呀,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个能量密度比可以支持4.5A充电,你就会知道它的厉害。最终,我们达成的效果是,产品仅187克,低于所有同样电量的产品(那个6000mAh的友商,重量214克),宽度75.6mm,低于大多数5.5寸的手机;完美的弧度设计,最薄的地方只有4.6mm。
另外,也是我们在选取5000mAh的时候考虑过的。那就是为什么不能做到6000mAh,挑战一下业界的极限?最终,我们否定了这个想法,原因有三:1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电池的安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容量越大,安全隐患越高。2 6000mAh太重,会影响用户感知。3 6000mAh的电池,实际上最大也只能让重度用户用2.5天,他还是得2天一冲,对用户的价值没有那么大;而且如果5000mAh的优化做的好,完全可以在待机时间上匹敌6000mAh。
最终实测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P1的重度使用系数达到了2.02,也就是对于大部分重度用户而言,2天一冲没有问题;而某友商的产品,6000mAh的电池,重度使用系数为1.88,还不如P1。
所以电池大,不一定强呦!
今天先讲到这,改天我们来讲讲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