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吧 关注:10,508贴子:94,353
  • 3回复贴,共1

[转]读史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轩辕
原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献给追求史实的人。


1楼2015-08-25 16:52回复
    当我们拿不同记载去质疑其他史料,那我们面对两种不同的记载,又将如何取舍呢?这也可以分下面几种情况:
    a、有直接史料的,相信直接史料,而不信间接史料。
    譬如鱼豢《魏略》称诸葛亮“亮乃北行见备”,这与《三国志》“三顾茅庐”的记载截然不同,那么到底谁是谁非呢?我们读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是诸葛亮这个当事人亲笔所写,这就是第一手资料,是直接史料。除非能证明《出师表》是伪作,否则我们必然选择相信《出师表》。
    这是因为间接史料的创作,是以直接史料为基础的,间接史料在编纂、流传的过程中,会遭到删削修改,从而造成错误记载,但直接史料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b、都是间接史料的,相信年代接近的记载,而不信年代久远的记载。
    譬如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司马迁《史记》与谯周《古史考》相比,我们选择相信《史记》,而《史记》与《竹书纪年》相比,我们又选择相信《竹书纪年》。这是因为《竹书纪年》作者所见史料,必然多于司马迁,而司马迁所见史料,又必然多于谯周。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谯周所见史料,司马迁皆见之,而司马迁所见史料,谯周则未必得见。
    c、同一部书或同一时代书中记载不同,则当比较其史料来源
    譬如《史记•晋世家》记载赵氏灭族之事,曰:“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而《赵世家》中记载此事,则敷衍为一大篇声情并茂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两种记载孰真孰假?我们考察两者史料来源,《晋世家》采用《左传》记载,而《赵世家》中采用战国传说,很明显,《左传》记载的可靠性要远远大于战国传说,因此就可以得出结论,《晋世家》记载为真,而《赵世家》记载为假。
    d、孤证的情况,应当存疑
    有时候,某方面的史料只有一条,也就是所谓孤证。在这种情况下,其所述内容应当存疑,而不能轻率的断定其为真或为假。
    譬如传世诸书皆曰尧舜禅让,而《竹书纪年》偏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竹书纪年》之记载,旁书所无,是为孤证。那么到底孰真孰假?
    个人以为,《竹书纪年》的说法虽然是孤证,但不宜轻易抹杀,而尧舜禅让之说,战国诸子多有论及,他们也不可能是串供,因此在得到更多的史料证明之前,上述两种说法可以并存之,不必偏信一种。


    月老
    每对新人结婚成功的那一刻,送礼最多的吧友可以获得本次求婚的“月老”称号和成就,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5-08-25 16:55
    回复
      这就如同是电影胶片,每一帧来看,都是静止的、孤立的,但当我们把许多帧连起来看时,则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活泼泼地显示在我们面前,由此自然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当然,个人的见识也很重要。有人看到武帝用权术,则以为当权者用权术无可厚非,却不知兵者国之大事,非玩弄权术之所在。看到武帝赏罚凭一己之好恶,则以为乾纲独断,本当如此,却不知刑赏乃天下大务,所谓“刑赏不中,则政令不行,政令不行,乱乃兹生”。看到满朝公卿慑于武帝积威而不敢言,则以为君威煌煌,理所应当,却不知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万马齐喑的只有末世。
      似这种看法,就是缺乏史识,没有正确的史识,自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再譬如有网友论述秦亡原因,以为“秦非亡于暴政”,认为历史的发展,只取决于个别几个英雄人物,所谓“民心所向”不过是腐儒说辞。认为“仁义”只能乱国,非以治国。殊不知历史发展自有大势,非一二人等所能扭转;“载舟覆舟”之言出自唐宗,非腐儒空谈; “王霸杂用”之语出自汉宣,仁义非无资于治国。
      史识如此而妄发议论,足以令人发噱。


      月老
      每对新人结婚成功的那一刻,送礼最多的吧友可以获得本次求婚的“月老”称号和成就,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5-08-25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