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拿不同记载去质疑其他史料,那我们面对两种不同的记载,又将如何取舍呢?这也可以分下面几种情况:
a、有直接史料的,相信直接史料,而不信间接史料。
譬如鱼豢《魏略》称诸葛亮“亮乃北行见备”,这与《三国志》“三顾茅庐”的记载截然不同,那么到底谁是谁非呢?我们读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是诸葛亮这个当事人亲笔所写,这就是第一手资料,是直接史料。除非能证明《出师表》是伪作,否则我们必然选择相信《出师表》。
这是因为间接史料的创作,是以直接史料为基础的,间接史料在编纂、流传的过程中,会遭到删削修改,从而造成错误记载,但直接史料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b、都是间接史料的,相信年代接近的记载,而不信年代久远的记载。
譬如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司马迁《史记》与谯周《古史考》相比,我们选择相信《史记》,而《史记》与《竹书纪年》相比,我们又选择相信《竹书纪年》。这是因为《竹书纪年》作者所见史料,必然多于司马迁,而司马迁所见史料,又必然多于谯周。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谯周所见史料,司马迁皆见之,而司马迁所见史料,谯周则未必得见。
c、同一部书或同一时代书中记载不同,则当比较其史料来源
譬如《史记•晋世家》记载赵氏灭族之事,曰:“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而《赵世家》中记载此事,则敷衍为一大篇声情并茂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两种记载孰真孰假?我们考察两者史料来源,《晋世家》采用《左传》记载,而《赵世家》中采用战国传说,很明显,《左传》记载的可靠性要远远大于战国传说,因此就可以得出结论,《晋世家》记载为真,而《赵世家》记载为假。
d、孤证的情况,应当存疑
有时候,某方面的史料只有一条,也就是所谓孤证。在这种情况下,其所述内容应当存疑,而不能轻率的断定其为真或为假。
譬如传世诸书皆曰尧舜禅让,而《竹书纪年》偏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竹书纪年》之记载,旁书所无,是为孤证。那么到底孰真孰假?
个人以为,《竹书纪年》的说法虽然是孤证,但不宜轻易抹杀,而尧舜禅让之说,战国诸子多有论及,他们也不可能是串供,因此在得到更多的史料证明之前,上述两种说法可以并存之,不必偏信一种。
a、有直接史料的,相信直接史料,而不信间接史料。
譬如鱼豢《魏略》称诸葛亮“亮乃北行见备”,这与《三国志》“三顾茅庐”的记载截然不同,那么到底谁是谁非呢?我们读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是诸葛亮这个当事人亲笔所写,这就是第一手资料,是直接史料。除非能证明《出师表》是伪作,否则我们必然选择相信《出师表》。
这是因为间接史料的创作,是以直接史料为基础的,间接史料在编纂、流传的过程中,会遭到删削修改,从而造成错误记载,但直接史料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b、都是间接史料的,相信年代接近的记载,而不信年代久远的记载。
譬如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司马迁《史记》与谯周《古史考》相比,我们选择相信《史记》,而《史记》与《竹书纪年》相比,我们又选择相信《竹书纪年》。这是因为《竹书纪年》作者所见史料,必然多于司马迁,而司马迁所见史料,又必然多于谯周。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谯周所见史料,司马迁皆见之,而司马迁所见史料,谯周则未必得见。
c、同一部书或同一时代书中记载不同,则当比较其史料来源
譬如《史记•晋世家》记载赵氏灭族之事,曰:“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而《赵世家》中记载此事,则敷衍为一大篇声情并茂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两种记载孰真孰假?我们考察两者史料来源,《晋世家》采用《左传》记载,而《赵世家》中采用战国传说,很明显,《左传》记载的可靠性要远远大于战国传说,因此就可以得出结论,《晋世家》记载为真,而《赵世家》记载为假。
d、孤证的情况,应当存疑
有时候,某方面的史料只有一条,也就是所谓孤证。在这种情况下,其所述内容应当存疑,而不能轻率的断定其为真或为假。
譬如传世诸书皆曰尧舜禅让,而《竹书纪年》偏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竹书纪年》之记载,旁书所无,是为孤证。那么到底孰真孰假?
个人以为,《竹书纪年》的说法虽然是孤证,但不宜轻易抹杀,而尧舜禅让之说,战国诸子多有论及,他们也不可能是串供,因此在得到更多的史料证明之前,上述两种说法可以并存之,不必偏信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