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雪翎吧 关注:24贴子:429
  • 4回复贴,共1

中华射艺简明教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自弓会,帖子作者天山之箭


IP属地:安徽1楼2015-08-27 16:27回复
    中华之射分为“武射”与“文射”两大体系。
    “武射”以“武”为核心,以军事作战和射猎打围为目的,强调射手的射术技艺及弓射的杀伤效果,注重比赛的结果,以中靶箭数和杀伤效果确定胜负,今日西方奥林匹克竞技体育射箭运动及复合滑轮弓射猎运动均属于此类军事体育范畴;
    “文射”,又称礼射或射艺,为古人“君子六艺”之一,以“礼”为核心,强调“德”,通过“寓教于射”的形式强化射者“心志之和”和社会“天下之和”的人文理念,实现射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初衷,强调“内志正,外体直”的技法规范,注重比赛的过程,以射者的内涵修养和礼射技法确定胜负。自先秦形成的“乡射、宾射、燕射、大射”礼射典制彰显着中华民族“天下之和”的伦理规范和人文精神。今日深受中华礼射影响的日本弓道属于此人文体育的范畴。


    IP属地:安徽2楼2015-08-27 16:27
    回复

      射者的养成
      射箭是从运动的习惯中陶冶射者的精神气质,而非从动作上的强制遏抑来养成德行。射箭时各部分姿势,均取自正直之意,两膝,两肩,两肘,两手皆取平直之势。射箭的动作,用力要和平,要稳健柔缓,可以训练人的整齐有规律的精神,化除粗暴鲁莽草率的习气。射箭时要平心静气,忍耐勇敢,可以训练人临危难而镇静的精神,遇艰难而稳健的境界,而能以忍耐勇敢的态度对付之。射中不过喜,射不中勿忧,可以训练人患得患失的心情。所以古人说:射箭时要“无动容,无作色,和其肢体,调其气息,一其心志”,这些动作,都是直接的修养德行,陶冶气质,随时箭的运动习惯自然养成,而不是强制遏抑的造作。
      习射的首要是学习中华国术之射所强调的人文精神,以此引导射者射箭时外在的动作和内在的心态,进而将“内志正,外体直”的规范和“专注合一”的态度应用于工作生活中,规范言行举止,激发潜质,磨练心智,提升精神涵养,实现人生目标,正所谓射箭之道即为做人之道,也是古人寓教于射,射以修行的初衷,需要射手一以贯之,感悟践行。


      IP属地:安徽3楼2015-08-27 16:28
      回复

        射者的肢体锻炼
        有人以为射箭用两臂之力是身体上局部的动作,而不是全体的活动;是固定骨骼的运动,而不是活动关节的运动;是静的运动,而不是动的运动。这种观察是表面上的印象,不是实体上的考察,是部分上的批判,而不是整个的研究。
        射箭不是两臂上局部的运动,是全体上整个的动作。从外表上看射箭好象似两臂的动作,实在不单是两臂动作而是全体紧密联合的动作。全体紧密联合如一炮台,两臂如炮身炮口,箭身如炮弹。射箭时身体立定,身体上各部分的联络及支持运用,在力学方面,亦确如一炮位。按力学上的反作用定律,甲物体如加于乙物体,乙物体同时亦以力还加于甲物体。前者为正作用之力,后者为反作用之力,前后二力大小相同,惟方向相反。放炮时,炮弹由炮口射出为正作用之力,炮身后退及炮台支持之力为反作用之力,炮弹前进之力与炮身及炮台后坐之力大小相等。若炮台建筑粗糙,各部分连接松懈,其支持力不足以承受炮弹射力,则炮弹射出后,炮台必因后坐之力震动破碎,倾圮坍塌不能再用。射箭时身体上各部分连接紧密,确如一炮台。两臂如炮身,左手如炮口,箭如炮弹。箭射出时如为三十斤之力,(如用三力之弓)则两臂与两足踏地后坐之力亦有三十斤,不然则箭发后,人体站立不定,随箭向前拖去。此种原理适合运动第三定律,箭之前射为正作用之力,人体站立得地面反作用之力,此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确如炮弹射力与炮身坐力,两相平衡。因此射箭可以说是全体整个的动作,而不是两臂上局部的运动。
        射箭不是固定骨骼上的运动,亦是活动关节的运动。凡是一种运动,都能够活动关节的,除非是坐着不动,或者睡在床上,那才识安定骨骼,放松肌肉。凡是运动,即能活动筋骨,不得谓之固定。射箭时站立不动,好象似固定骨骼,实在这种固定,知识撒放时一刹那间,为的是集中全身力量,各部分上不得不紧密联合,确如筑成一坚固的临时炮台,而且这种固定与田赛中之掷铁球,抛标枪,在最后抛掷枪球时,肌肉缩紧,关节紧固,使全身力量集中于手腕两部,抛掷的距离始能远大,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不缩紧肌肉,固定关节,能抛的远吗?此外跳高,跳远,撑竿跳高,在最后跃起时,亦是要把身体身体上各关节紧密固定,肌肉缩紧,才能够有最高记录的。径赛中的百米赛跑,二百米赛跑等,固然是活动关节,加速运动,但是在最终点一两米之间,亦要全身肌肉缩紧一致,关节紧密固结,鼓气向前冲跃,使胸部首先着线,即取第一名。这样看来射箭在撒放时,缩紧肌肉,固定关节,使全身力点联合一致,与田径赛各种运动在跳跃抛掷时的动作原理,完全相同。所以说射箭不是固定骨骼的运动,亦是活动关节的运动。
        射箭是运动中含有静的意义,而不是静的运动。以赛跑和打球的跳跃奔走,来比较射箭,好象可以分作动的运动与静的运动。这种说法亦是皮相之谈,不切于实际。按物理学定律,运动与静止两种作用,正是相对的。如既运动,则不得称为静止,如不受外力牵动,则永远静止而不运动,是运动与静止,显然为两事。因此动的运动与静的运动二名词,根本上有点不大通。
        为什么说射箭是运动中含有静的意义呢?因为拉弓时的柔和用力,撒放时的平心静气,都是在运动中要有静的意思。这个静字是安详的意思,是指在精神方面上的静,不是说体质上的静止不动。射箭运动所以能够培养德行,训练智力,大半得力于这个静字的意义上。因为沉毅,忍耐,顺从,敏捷,勇敢的精神;观察,想象,记忆,思考的注意力,都要从安详静思上得来。
        在练习射箭时,同时能附作柔软体操或太极拳及其他简单的拳术。因为射箭的基本训练要站立稳固,手指敏捷。国术中的马步站法,最能增长足腿站力,拳臂伸法,能使肩部关节平展伸长。柔软操亦能使五官四肢,牵动灵活。双方并重,更能进步神速。


        IP属地:安徽6楼2015-08-27 16:29
        回复
          检查法
          在高级射法中,对于自己动作上一切错误,应时时考察纠正之。对于他人的错误,应检查指正之。由他人的错误,来对照自己的动作,由自己的心得,来观察他人的错误,比如在初级射法中最易犯的毛病是,手动,头动,眼动,弓直立,两肩臂不平,左足尖突出于右足尖之前,弓箭用毕,不知放置原处。在中级射法中左手易高,左手腕不挺立,弓弦易打左袖,箭镞不知指上,箭去时有拢动,稍中则喜,不中则急于求中。这些地方,在研究高级射法的人,都应有检查纠正的能力。
          运动“射的”射法
          “动的”对于“静的”而言,“静的”不动是死的,“动的”是活的。“静的”射法已有根底,然后再射“动的”,否则静的练习尚未稳固,即射动的饿,反为不妥。在初级射法与中级射法的时代,如将各种静的;练习纯熟,至高级射法时期,学射“动的”,并非难事。“动的”射法的要点,完全是距离上的计算,的道长若干,箭去的速度若干,“动的”活动速度若干,瞄准时应向的前某距离之点瞄去,同时迅速将箭射去,箭至某距离处“动的”亦这至某距离处,此时箭与“动的”相遇,比眼中无疑。“动的”射法有二:一为前手不动,向“动的”前某距离处射之。二为前手随“动的”之方向活动向动的前射之。
          上下动的:为练习便利,先就上下方向活动之“动的”说明之。兹定动的体积为长一尺宽八寸厚五寸之立方体,以细绳联“动的”于的架,的架高六尺,宽二尺,以手拉绳使“动的”上下活动,或用机器使其活动,活动的距离约五尺,活动之速度以拉绳之缓急为率。假如的道长三十步,“动的”之速度不甚快,如用前手不动射法,约于“动的”之上四五寸处射之,则箭至“的”至,两相遇合,必能射中。若“的”之上下活动速度甚快,则于的上一二寸处射之。若用前手随“的”活动射法,可直向“动的”射去,或“于”的上一寸处射之,即能射中此中计算因距离,速度,弓力的关系,颇难确定,应由射者临时自行测定之。
          左右“动的”:左右方向活动之的,如的架位于南方,一东一西,“动的”是向东西的方向往返活动。假定“的”高五尺,活动之距离为一丈,如向的东射时,约在的前一尺处射之,向西射时,约在的前七八寸处射之。左右方向动的射法,切记前手要与的之高低相照应,不然箭去虽能对的,稍高则越“的”上而过,低则落于“的”下,要不高不低,恰在上下左右二线交合点上,必能射中。
          前后“动的”:前后方向活动之“动的”,即向南北方向往返活动的饿。此种的架约高二尺,的在地面上南北抽动,活动距离约可二十尺,的道仍定三十步。的向南动,应在的前四五寸处射去,的向北动,应在的前二三寸处射去,此种射法,箭扣上下,亦稍有变化,此外前后动的之练习法,又可用一圆球向南滚去,随球前进射之。
          空中“动的”:空中动的可用一风筝,其高度及活动形状,临时酌定。射法原理与前略同,惟箭镞宜轻,以便射高。
          抛掷“动的”:抛掷动的在练习抛物线的进行射法,此种射法,距离,方向,速度,皆无一定,完全随神意射去,始能奏效。其计算法由各人的技巧运用之。; a+ S9 C$ _. {9 c9 }
          旋转“动的”:用一圆盘,或木条,在重心点处以锥柱支之,用手拔盘,或用机器,使其旋转。转盘上附设种种木制或布制小玩具,譬如上置一布制小锥,转盘旋转,小布锥在盘上随转,可于若干距离处射之,射法与前同。


          IP属地:安徽13楼2015-08-27 16: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