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里所说的德是世俗的德。
是忠、孝、仁、义、诚、正、信之德,而不是道家的、“体现道”的“德”。
德的最直观的性质,就是“利他性”。
利他性,顾名思义就是“对别人有利”的性质。
忠、孝、仁、义、诚、正、信莫不如此。
其次,德具有弱赏性。
赏,奖赏之意。
通俗地说,就是善有善报的意思。
而所谓“弱赏性”,意思是说,不一定会有,即是有,也不一定是在何年何月、何地何时发生。
第三,德具有强罚性。
这点说的是德的反面。
意思是说,如果有“不德”之行,就会遭受惩罚。
既恶有恶报的意思。
而所谓的“强罚性”,和上面的“弱赏性”一样,都是从“赏罚”会出现的概率性来说的。
意思是说,行善不一定会有善报,但作恶很有可能会遭恶报。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德的利他性,行德之人施利于人。
而人性趋利,人们会对施德之人产生认同。
这样,施德之人就会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而存在。
当群体中的其他个体也做出“利他性”的行为时,施德之人就有资格做为群体中的一份子而去接受这个个体所付出的“利”。
所以说,善,会有善报。
但是,其他个体会在何时何地为何做出“利他”的行为?你又是否能最终得到这个“利”呢?这都是不确定的。
所以,行善所得到的善报是不确定的。
所以说德的“回赏”是“弱”的。
所以说是弱赏性。
如果行为走到了德的反面——恶。
那么,由于人们的避害的本性,群体就会对你产生天然的排斥。
而被恶行所伤害的个体则会明确地对你产生敌意。
如果群体对他的这种敌意产生共鸣,你就会遭到群体的惩罚。
这种惩罚相对于“奖赏”来说,遇到的几率更高、来的速度更快。
所以说是强罚性。
所以说,善未必有善报,但恶必遭恶报。
所以有德的弱赏、强罚之说。
是忠、孝、仁、义、诚、正、信之德,而不是道家的、“体现道”的“德”。
德的最直观的性质,就是“利他性”。
利他性,顾名思义就是“对别人有利”的性质。
忠、孝、仁、义、诚、正、信莫不如此。
其次,德具有弱赏性。
赏,奖赏之意。
通俗地说,就是善有善报的意思。
而所谓“弱赏性”,意思是说,不一定会有,即是有,也不一定是在何年何月、何地何时发生。
第三,德具有强罚性。
这点说的是德的反面。
意思是说,如果有“不德”之行,就会遭受惩罚。
既恶有恶报的意思。
而所谓的“强罚性”,和上面的“弱赏性”一样,都是从“赏罚”会出现的概率性来说的。
意思是说,行善不一定会有善报,但作恶很有可能会遭恶报。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德的利他性,行德之人施利于人。
而人性趋利,人们会对施德之人产生认同。
这样,施德之人就会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而存在。
当群体中的其他个体也做出“利他性”的行为时,施德之人就有资格做为群体中的一份子而去接受这个个体所付出的“利”。
所以说,善,会有善报。
但是,其他个体会在何时何地为何做出“利他”的行为?你又是否能最终得到这个“利”呢?这都是不确定的。
所以,行善所得到的善报是不确定的。
所以说德的“回赏”是“弱”的。
所以说是弱赏性。
如果行为走到了德的反面——恶。
那么,由于人们的避害的本性,群体就会对你产生天然的排斥。
而被恶行所伤害的个体则会明确地对你产生敌意。
如果群体对他的这种敌意产生共鸣,你就会遭到群体的惩罚。
这种惩罚相对于“奖赏”来说,遇到的几率更高、来的速度更快。
所以说是强罚性。
所以说,善未必有善报,但恶必遭恶报。
所以有德的弱赏、强罚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