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雨》
【配词:小鱼萝莉《青玉案》】
「说过的 走过的
一转身都沉默
长街里 细雨 浸透了回眸
看不见 听不到
连谢幕都不用
无声中 折伞 你背影零落」
江东从来都是绵绵细雨,很少有暴雨时候。比起蜀汉来,实在温柔太多。
傍晚的长街被烟雨笼着,在这润湿的环境里,诸葛亮独自捻了捻指腹上细小的雨沫,抬头看看灰青的天空,莫名的寂寥。
“诸葛孔明。”有人撑起伞,挡住了那片青灰色的天穹。“周都督好兴致,来这雨中空街赏雨景。”诸葛亮低下头,轻笑说道。“那诸葛军师也是好兴致,不备着伞就出来赏雨景。”周瑜也反讽道。
“你走吧,回去吧。”诸葛亮严肃了语气,朝前走去。
“……这是逐客令?”周瑜跟上诸葛亮。
“天下之事,刹那不可松懈。都督应当回去思忖未来事,亮在这雨里思忖未来事。”诸葛亮回答得义正言辞。“不必送到渡口再逐瑜回去吗。”周瑜的语气也严肃得紧。
“不必。”
“……瑜告辞。”
周瑜转身离开,那一方庇护也随之远去。
诸葛亮转身,雨迷蒙了视线,但隐约看见周瑜收起了那伞,背影逐渐消失在雨雾里。
四下里,寂静无声。连雨也下得沉默。
「回忆青涩泼墨
缘分在纸上太薄」
诸葛亮往渡口走去,恍惚记起自己在战前那些事。那是多么的意气风发,青葱热血。对于联盟的事倒是十足把握,却回想起来也是可笑得很。
见周瑜,那是战后事了,自己的第一句话即是:周都督这火烧得大快人心。
诸葛亮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意无意地在提及孙伯符的事,但是当时的确是有意地在试周瑜。
若为人谋,带着已故之人的托付,注定很累。
不过,这又关诸葛亮什么事呢,吴蜀之间的盟好,不过是一时而已。
谁又能够算无遗漏。
终究是会告别这江东。虽然江东温柔,但却不是适合诸葛亮的地方。有诸葛瑾在,也就差不多了,何必让这天下有一方缺一个诸葛,而另一方多一个诸葛。
明日,就是告别江东的日子了。
以后决不再踏足江东一步。
诸葛亮一边想着,一边在渡口边停下,盘膝而坐,看着江上景色。
雨润湿了衣袖衣襟,带着江东的温柔。
「我以为 烟雨只为情留
这场雨 就能下到白头
可是远山云悠悠 各自去留
我们已回不到 从前时候」
周瑜走了一半,却还是放心不下,没来由地放心不下。于是,周瑜还是折返回去,撑着伞到了渡口。当看见诸葛亮气定神闲地坐在渡口边时,周瑜又气又好笑,自打见过这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后,周瑜就觉得这个年轻人太过于超然洒脱。
竟然洒脱得可以就这么享受江东的细雨。
“如果诸葛军师不愿走,那就在江东看一生烟雨,也算是享受。”周瑜走近诸葛亮道。
“哈哈哈……都督还是来了。亮倒不是享受江东细雨温柔,只是细雨绵绵,可洗净铅华。”诸葛亮对于周瑜的到来毫不惊讶。
“这雨,暂时不会停了。”周瑜看了看雨丝。
“那就任由其下,若雨下到你我耄耋,亮就不走。”诸葛亮开玩笑般地说。
“想法固然好,”周瑜给诸葛亮撑起伞,挡住雨丝,“却看云将远走,这雨估计夜里就罢休了去。”
“故此,”诸葛亮又说,“亮必然会走。”
终究是别过勿念。
倘若还是初见,恐怕诸葛亮还是会留在此处与周瑜偏要挣一回输赢。可是从前是从前,现在是现在。留在江东,敝大于利。
“何必呢……”周瑜轻叹。
“何必什么?”诸葛亮起身问道。
“何必把世间事看得太透彻。”周瑜眺望远岸。
「我以为 山水只为你秀
这一路 就能走到白头
隔世的你挥挥手
月光已旧 葬了谁的温柔
谁的愁」
“倘若孔明你还在青山老林,怕是自由得多。”周瑜忽然感叹。
“亮若是还在隆中,日后或将接管水镜庄吧。”诸葛亮的语气平静异常。
“那么水镜庄该改名卧龙庄了。不过倘若如此,山水恐怕也将更秀丽灵动。”周瑜这玩笑话说得很认真。“周都督此言过了,无非是山野村夫,哪里能灵秀山水。”诸葛亮也不客气地自谦。
周瑜听到诸葛亮这文绉绉的自谦,无端的地想起从前孙伯符的脾气。倘若是孙伯符,这谈话就直白太多。
然,在孙伯符离世后,周瑜也收敛当年的那些轻狂气,少了豪言壮语。
“雨停了,东边白日月。”诸葛亮看到了西方的夕阳西下和东边月起。
白日皓月,从未变过它出现的模样,可人间人,已经变得认不出模样。
倘若是这乱世的错,那就是这乱世葬尽了年少轻狂。
「春雨落 凭东风
缘分却难由衷
不说破 也许 还能再重头
青与红 淡或浓
命运早有定夺
落款的 轻重 随时光匆匆」
天色渐晚。
“还不走吗,雨早已停了。”周瑜看了看渐渐暗下去的天色。
“……走吧。明日也就彻底走了。”诸葛亮转身,一身青白在暮色里格外冷清。
周瑜携了伞跟上去。
“倘若,只是倘若,瑜说喜欢上了你,孔明怎么办?”周瑜强调了两遍“倘若”。
“此事是无有倘若的,都督不必问。”诸葛亮笑着回答。
问出来,还有什么意思。万一,万一就真的不走了呢。
如果不说,还愿当作什么都没有。
这一回,只好否认了。
“日后就不会到江东来了吧。”周瑜问。
“是了,不再来了。”诸葛亮答得干脆。
日后恐怕就算来了,
【配词:小鱼萝莉《青玉案》】
「说过的 走过的
一转身都沉默
长街里 细雨 浸透了回眸
看不见 听不到
连谢幕都不用
无声中 折伞 你背影零落」
江东从来都是绵绵细雨,很少有暴雨时候。比起蜀汉来,实在温柔太多。
傍晚的长街被烟雨笼着,在这润湿的环境里,诸葛亮独自捻了捻指腹上细小的雨沫,抬头看看灰青的天空,莫名的寂寥。
“诸葛孔明。”有人撑起伞,挡住了那片青灰色的天穹。“周都督好兴致,来这雨中空街赏雨景。”诸葛亮低下头,轻笑说道。“那诸葛军师也是好兴致,不备着伞就出来赏雨景。”周瑜也反讽道。
“你走吧,回去吧。”诸葛亮严肃了语气,朝前走去。
“……这是逐客令?”周瑜跟上诸葛亮。
“天下之事,刹那不可松懈。都督应当回去思忖未来事,亮在这雨里思忖未来事。”诸葛亮回答得义正言辞。“不必送到渡口再逐瑜回去吗。”周瑜的语气也严肃得紧。
“不必。”
“……瑜告辞。”
周瑜转身离开,那一方庇护也随之远去。
诸葛亮转身,雨迷蒙了视线,但隐约看见周瑜收起了那伞,背影逐渐消失在雨雾里。
四下里,寂静无声。连雨也下得沉默。
「回忆青涩泼墨
缘分在纸上太薄」
诸葛亮往渡口走去,恍惚记起自己在战前那些事。那是多么的意气风发,青葱热血。对于联盟的事倒是十足把握,却回想起来也是可笑得很。
见周瑜,那是战后事了,自己的第一句话即是:周都督这火烧得大快人心。
诸葛亮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意无意地在提及孙伯符的事,但是当时的确是有意地在试周瑜。
若为人谋,带着已故之人的托付,注定很累。
不过,这又关诸葛亮什么事呢,吴蜀之间的盟好,不过是一时而已。
谁又能够算无遗漏。
终究是会告别这江东。虽然江东温柔,但却不是适合诸葛亮的地方。有诸葛瑾在,也就差不多了,何必让这天下有一方缺一个诸葛,而另一方多一个诸葛。
明日,就是告别江东的日子了。
以后决不再踏足江东一步。
诸葛亮一边想着,一边在渡口边停下,盘膝而坐,看着江上景色。
雨润湿了衣袖衣襟,带着江东的温柔。
「我以为 烟雨只为情留
这场雨 就能下到白头
可是远山云悠悠 各自去留
我们已回不到 从前时候」
周瑜走了一半,却还是放心不下,没来由地放心不下。于是,周瑜还是折返回去,撑着伞到了渡口。当看见诸葛亮气定神闲地坐在渡口边时,周瑜又气又好笑,自打见过这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后,周瑜就觉得这个年轻人太过于超然洒脱。
竟然洒脱得可以就这么享受江东的细雨。
“如果诸葛军师不愿走,那就在江东看一生烟雨,也算是享受。”周瑜走近诸葛亮道。
“哈哈哈……都督还是来了。亮倒不是享受江东细雨温柔,只是细雨绵绵,可洗净铅华。”诸葛亮对于周瑜的到来毫不惊讶。
“这雨,暂时不会停了。”周瑜看了看雨丝。
“那就任由其下,若雨下到你我耄耋,亮就不走。”诸葛亮开玩笑般地说。
“想法固然好,”周瑜给诸葛亮撑起伞,挡住雨丝,“却看云将远走,这雨估计夜里就罢休了去。”
“故此,”诸葛亮又说,“亮必然会走。”
终究是别过勿念。
倘若还是初见,恐怕诸葛亮还是会留在此处与周瑜偏要挣一回输赢。可是从前是从前,现在是现在。留在江东,敝大于利。
“何必呢……”周瑜轻叹。
“何必什么?”诸葛亮起身问道。
“何必把世间事看得太透彻。”周瑜眺望远岸。
「我以为 山水只为你秀
这一路 就能走到白头
隔世的你挥挥手
月光已旧 葬了谁的温柔
谁的愁」
“倘若孔明你还在青山老林,怕是自由得多。”周瑜忽然感叹。
“亮若是还在隆中,日后或将接管水镜庄吧。”诸葛亮的语气平静异常。
“那么水镜庄该改名卧龙庄了。不过倘若如此,山水恐怕也将更秀丽灵动。”周瑜这玩笑话说得很认真。“周都督此言过了,无非是山野村夫,哪里能灵秀山水。”诸葛亮也不客气地自谦。
周瑜听到诸葛亮这文绉绉的自谦,无端的地想起从前孙伯符的脾气。倘若是孙伯符,这谈话就直白太多。
然,在孙伯符离世后,周瑜也收敛当年的那些轻狂气,少了豪言壮语。
“雨停了,东边白日月。”诸葛亮看到了西方的夕阳西下和东边月起。
白日皓月,从未变过它出现的模样,可人间人,已经变得认不出模样。
倘若是这乱世的错,那就是这乱世葬尽了年少轻狂。
「春雨落 凭东风
缘分却难由衷
不说破 也许 还能再重头
青与红 淡或浓
命运早有定夺
落款的 轻重 随时光匆匆」
天色渐晚。
“还不走吗,雨早已停了。”周瑜看了看渐渐暗下去的天色。
“……走吧。明日也就彻底走了。”诸葛亮转身,一身青白在暮色里格外冷清。
周瑜携了伞跟上去。
“倘若,只是倘若,瑜说喜欢上了你,孔明怎么办?”周瑜强调了两遍“倘若”。
“此事是无有倘若的,都督不必问。”诸葛亮笑着回答。
问出来,还有什么意思。万一,万一就真的不走了呢。
如果不说,还愿当作什么都没有。
这一回,只好否认了。
“日后就不会到江东来了吧。”周瑜问。
“是了,不再来了。”诸葛亮答得干脆。
日后恐怕就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