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历史吧 关注:8贴子:253

“青天白日展书读”的贴子——西汉军事制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内容全部选自《中国全史》


1楼2015-09-03 18:03回复
      (一)封建军事统御体系的初步完备
      汉承秦制,皇帝仍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军队的征集、调动,将领的任免、升黜等均由皇帝亲自下令。 三公 中的太尉为中央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但仍无实际统兵权,且时置时废,其属官也较少,有时甚至并入丞相府。武帝以后改太尉为大司马,为无印加授的加官,更加徒有虚名,其职权转移到大将军手中。 九卿 中的军事长官仍名为郎中令、卫尉及中尉,统御中央直辖军。其中,郎中令负责统领皇帝禁卫诸郎,并掌顾问参议及传达招待之官。因 领诸郎而为之长 ,故名。武帝时改称光禄勋。其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等。大夫"掌论议"①,有太中大夫、中大夫和谏大夫,多至数十人。武帝时中大夫改称光禄大夫。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②,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多至千人。谒者"掌宾赞受事"③,以谒者仆射为长,多至70人。卫尉负责统领守卫宫殿的南军。景帝初更名卫尉为中大夫令,不久复旧称。属官有公车司马令,"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书及阙下凡所征召者皆总领之"①;卫士令,负责管理卫士;旅贲令,主卫士之骁勇者,以备非常。中尉负责统领警卫京师的北军。属官有中垒令、武库令、都船令等。武帝时更名中尉为执金吾,不再直接统领北军,而派监军御史控制北军。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②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③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


    2楼2015-09-03 18:04
    回复
        汉时还有许多列将军及杂号将军,如有以征伐的地名、对象而定名号的将军,象贰师(大宛城名)将军、匈河(匈奴境内水名)将军、祁连(匈奴境内山名)将军、蒲类(匈奴境内泽名)将军、因杆(匈奴境内地名)将军等;有以所担负的特别职务而定名号的,象上将军、偏将军、游击将军等;有以其所统兵种而定名号的,象水军的将军有楼船将军、戈船将军,下濑将军等。杂号将军有虎牙将军、强弩将军等。这些将军大多也是临时设置,战事毕即归还朝廷,并不专兵。


      4楼2015-09-03 18:04
      回复
          将军之下的军官称将,或称别将,有具体的职责,如重将,统领辎重兵;城将,统领筑城工兵;厩将,负责战马的管理;弩将,负责弓弩的制造及保养。别将以下是属于中级武官的校尉、都尉,他们与将军一样,平时居朝中,战时受命出征。
          西汉地方仍沿袭秦郡县制。郡的长官初称郡守,景帝后改称太守,其职掌以政务为主,兼管军事,故亦称郡将,地位与将军相当。其郡府列曹中,兵曹负责掌管兵丁的征集和输送等,另外兵马掾、监军掾等均为主兵事之官。


        5楼2015-09-03 18:04
        回复
            西汉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并立王国侯国。受封为王、为侯的都是刘氏宗亲和功臣赫将。各王国名义上受中央节制,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相对独立性,诸王拥有军权和财政权。各王国的丞相均由中央直接任命,执掌王国的军政大权,对诸王有监督作用,地位高于太守,景帝后改称相(或称国相)。


          7楼2015-09-03 18:05
          回复
              王国的最高军事长官为中尉,"中尉掌武职"①,负责统领王国军队,维持境内治安。诸王侍卫军则由郎中令统领,警卫王宫内部,并常与中尉一同参预军务。王宫外的警卫部队及宫门的把守由卫尉负责。这些军将均由诸王自行任命,故王国的军队较郡县军队有更大的独立性。吴楚七国之乱后,经景帝、武帝的削藩措施,诸王不再享有军权,辖境也大为缩小,与诸郡地位相当,诸王属下的重要官吏,包括中尉、郎中令、卫尉等军事长官也均须由中央直接任命,军队由中央直接控制。各侯国相当于县一级,亦各设令、长,直属郡太守。武帝时侯国令、长改称相,主持军政,由中央直接派遣,且不对列侯称臣,其属吏与县相同。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8楼2015-09-03 18:05
            回复
                汉武帝以后,西汉政府对边疆内附的少数民族实行属国制,其最高长官为属国都尉,统掌军政事务。另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西汉政府还派去持节领护 ,以加强控制,如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亦称领乌桓校尉、或乌桓校尉)、西域都护等,这些官吏往往都是武将,其地位相当于内地郡太守。
                西汉基本承袭了秦代虎符发兵的制度,地方各级将领,包括郡守、诸侯王,没有皇帝的虎符均不得发兵。遇有战事,由皇帝命将置帅,调兵征讨。
                若边郡遇紧急军情,地方官吏可以发兵应急,但事后也须立即上报备案。西汉除沿用秦之铜虎符外,还始创了一种竹制虎符,称竹使符,用法与铜虎符略同,上刻编号,半付郡守,半留中央,两半合榫,编号相符,才能生效。
                二者区别在于,铜虎符多用于重大军事行动的兵力动员及征集,竹使符则主要用于一般的军队调动。实际上西汉时期并未严格执行虎符发兵制度。西汉初,制度草创,尚不严密,在虎符之外,还参用羽檄等征集、调发军队。檄,即写在单片木简上的皇帝命令或军情通报,在紧急情况下用以传达指示,或征召军队、调派将帅,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则在檄上或传檄人身上插上鸟羽,即称羽檄。文帝时各项制度逐渐健全,多用铜虎符、竹使符调兵遣将。


              9楼2015-09-03 18:06
              回复
                  (二)军种与兵种的变化
                  西汉的军队分中央直辖军和郡国兵2部分。
                  中央直辖军是西汉军队的核心部分,最为精锐,兵力最多时曾达6万5千人,分为皇帝侍从郎卫①、南军、北军3部分。
                  皇帝侍从郎卫属禁军,负责把守宫殿门户及警卫殿内廊署,兼充仪仗,由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统御,无一定的员额,常多至千人。入选为郎者或为2千石以上官吏的子弟、或由文学、技艺进用、或因捐纳资财而入充。
                ①   一说郎卫属于南军。
                  为郎者享有较高的俸禄,又因与皇帝接近,升迁调任他官的机会较多,所以是西汉仕途的主要来源,西汉前期文武大臣多由郎出身。
                  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对匈奴作战的需要,选拔陇西、天水、安定、上郡、北地、西河6郡所谓家世清白之良家的强壮勇武、精通武技并善骑射的子弟,增设建章营骑和期门。建章营骑因选6郡良家子弟宿卫建章宫而得名。后更名羽林骑,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分为左、右两骑,长官为羽林中郎将。其兵员额不定,随时有所增减。期门因武帝喜微服私行,特约定卫士在某门下等候扈从而得名,多时达千人。平帝时更名虎贲郎,言其甚猛,如虎之奔。长官为虎贲中郎将。武帝时还在羽林中附设羽林孤儿,由从军战死的将士子弟组成,不定编。孤儿幼时收养军中,教以五兵(矛、戟、弓、剑、戈),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长成后,编成部队,执行与羽林、期门相似的任务。


                11楼2015-09-03 18:07
                回复
                    羽林郎、期门郎和羽林孤儿统有郎中令领导,具有世袭兵性质,父死子代,不采取更代办法,其地位、待遇与郎相同,优秀者也可以转为他官,西汉中后期名将,多由此出身。
                    南军也属皇帝禁军,由卫尉统御,因其屯驻于长安城南的皇宫而得名。
                    指挥所设于宫墙内,卫士们沿宫墙内分若干屯驻扎,负责宫门禁卫及宫内的巡察。西汉前期南军卫士多达2万人,武帝时缩减至1万余人。其卫士均以京畿三辅地区以外的内地郡国中的正卒担任,役期1年,每年定期轮换,卫士的往返路费、服役期间的生活费用统由朝廷发给。西汉政府对南军卫士的迎送颇为重视,不仅卫士到京要由丞相亲自迎劳,而且岁终罢遣举行会餐时,皇帝还要亲临慰勉。南军卫士在执行任务时,与郎卫有协同关系,但互不隶属,各自独立。


                  12楼2015-09-03 18:07
                  回复
                      北军是守卫京师的常驻部队,由中尉统领,因其营垒多在长安城北部而得名。兵员较多,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超过南军。平时负责京师长安及三辅地区的警卫,每月3次徼行宫外,与南军相为表里,战时往往部分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北军的士兵征调自三辅地区(即京师附近的3个政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正卒,番期为1年。这是西汉皇帝亲自掌握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武帝时,北军得到进一步扩充,除北军原有兵力外,增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7部兵,每部1000人左右,各以校尉统领。新增7部兵,除长水、胡骑多为降汉的匈奴兵外,其余多为汉人,仍以募自三辅地区居多,他们终身为伍,不轮番服役,具有世兵性质。武帝时还增设城门校尉统领的城门屯兵,负责守卫京城12个城门,也归北军统辖①,其士兵来源与南军相同,征调自内地诸郡国。北军中还有一支装备华丽精强,被称为缇骑的骑兵部队,主要执行京城巡察的任务。新莽时,北军有精兵数万。
                    ①   一说不属北军。


                    13楼2015-09-03 18:08
                    回复
                        南北军除文帝即位时曾以原代国(文帝即位前为代王)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一指挥南北军,和后来周亚夫以车骑将军身份统一指挥过南北军外,在多数情况下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甚至互相牵制。宋人山斋易氏曾论议道: 汉之兵制莫详于京师南北军之屯,虽东西两京沿革不常,然皆居重驭轻,而内外自足以相制,兵制之善者也。盖是时兵农未分,南北两军实调诸民。
                        犹古者井田之遗意。窃疑南军以卫宫城,而乃调之于郡国;北军以护京师,而乃调之于三辅,抑何远近轻重之不伦耶?尝考之司马子长作《三王世家》载公户满意之言曰:"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郡国去京师为甚远,民情无所适莫可,缓急为可恃,故以之卫宫城,而谓之南军;三辅距京师为甚迩,民精有闾里、墓坟、族属之爱,而利害必不相弃,故以之护京城,而谓之北军,其防微杜渐之意深矣。"②
                        ②   《文献通考?兵考二》。


                      14楼2015-09-03 18:11
                      回复
                          在西汉军队的诸兵种中轻车和骑士的变化最大。骑兵在楚汉战争时已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楚汉双方都曾大力发展骑兵部队。但是在西汉前期,骑兵和车兵基本上还是配合作战,车兵在汉军中仍然占有相当的地位。如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汉"发车千乘,骑十万"①御敌。
                        ①   《史记?匈奴列传》。
                          可见此时汉军中车兵与骑兵并重。武帝即位后,随着与匈奴的频繁交战,在战争中汉军车兵与匈奴骑兵相比,越发显现出其笨拙、迟缓、被动的弱点,于是汉军骑兵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可以单独完成战役任务的独立兵种。在汉军对匈奴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最大规模的3次战役中,汉军每次都出动了数万骑兵,行程千里,奔袭匈奴,尤其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的漠北战役,汉军出动10万以上的骑兵,进行了离本土最远的一次骑兵会战,打败了匈奴。在这些战役中车兵、步兵基本不再充当战争的主角,而多用于后勤运输。


                        16楼2015-09-03 18:12
                        回复
                            西汉的水军较秦军有了较大的发展,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水军体系,建造了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船舰。西汉水军有楼船、戈船、下濑等战舰。楼船船体高大,船上置楼,可以射远;戈船配备戈类长兵器,用于与敌船近战;下濑较轻便,可以在水流湍急或有碛石的河流中航行。西汉水军庞大,仅江淮以南楼船就有十多万人。一次战役能出动战舰2千余艘,士兵20万人,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军平灭南越赵氏割据政权,就以水军为主。此外,西汉还建有既能水战,又能陆战的楼船材官。


                          18楼2015-09-03 18:13
                          回复
                              同时,还要为 更卒 ,即每年在本郡县服劳役1月,到期更换,也称 卒更.劳役范围包括修路架桥、治河凿渠、建城筑垒、漕运转输等等,均为无偿劳动。有不愿服此役者也可纳钱代役,称 践更.西汉的免役制度,除规定男子56岁即可免役外,还有 复身 和 复家 制度。 复身 即免除本人的兵役劳役,西汉规定:凡县、乡之三老,高祖刘邦的元从亲随将士,孝悌力田者,身有残疾、疾病者,博士弟子或精通一经者,以及向国家绢纳车马、奴婢、粮草及钱资买得高级爵位者,均可 复其身. 复家 即免除全家的兵役和劳役,规定:皇族、贵族、功臣之家及其子孙之家,高祖刘邦故乡丰沛的居民,曾从刘邦入蜀的二千石吏,爵位在五大夫以上的军吏(汉初有爵即复其家,后改),因战乱逃离家园还归者,家有90以上高龄老人的民户,正在生育或居丧的民户,为国家牧养马匹的牧户,徙边屯垦的民户,均可短时期或永久性地 复其家.西汉除实行郡县征兵制外,还采用 谪发 及征调内附的少数民族之兵的办法,以补充正卒的不足。


                            20楼2015-09-03 18:14
                            回复
                                谪发 ,即征发刑徒罪犯为兵,起于秦代。秦有 七科谪 ,谪发官吏有罪者、亡命者、赘婿、贾人、曾有市籍者、父母曾有市籍者以及大父母(祖父母)曾有市籍者等7类人为兵。此7类人中,仅前2类是刑徒罪犯,后5类人属社会低下者,视同罪犯。秦始皇在征百越、击匈奴、戍五岭时,都曾大量谪发刑徒、奴隶及商贾等。秦二世正是以几十万修骊山陵的刑徒应急,才打败了攻入关中的陈胜部将周市,使秦王朝得以短暂的苟且。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这一做法。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刘邦除"征诸侯兵"①外,还"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军"②
                                ①   《汉书?高帝纪》。
                                ② 《汉书?高帝纪》。
                              ,最后击败英布。武帝时,随着对外战争的频繁以及对内镇压各种势力的需要,愈加广泛地采取这种谪发罪徒补兵及七科谪的形式,且规模越来越大。


                              21楼2015-09-03 1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