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戏曲学院准大学生张丹
(本文发表于2006年8月周口晚报)
8月10日,记者在商水县第三中学见到张丹时,她正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向校长陈震生报喜,在今年高招中,她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看起来,张丹属于个子不高不低、身材不胖不瘦的那种,头扎马尾式小辫,上身穿一件浅青色T恤衫,下身穿一件运动裤,轻松洒脱而又落落大方,散发着特有的青春气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显得分外有神。
乡亲眼中的“小精灵”
张丹是商水县邓城镇大陈村人。她父亲张天喜说,其上辈人并没有会唱戏的,张丹能走上艺术道路,还得从她外公陈保山说起。
张天喜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为“挣碗饭吃”,他随人学唱起了戏。在学习戏曲和外出演出时,他认识了陈桂华,并相互倾慕。陈桂华的父亲也就是张丹的外公陈保山,他是西华县小有名气的“戏头”,在当地组织成了民间剧团,并任业务团长。
陈保山在带团演出的同时,还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弟子。在陈保山的言传身教下,很能吃苦耐劳的张天喜的演技有了长足进步,他从事的武生行当,为众人所称道。而陈桂华自小跟随父亲,耳濡目染,行当权且唱腔优美,二人同台演出简直是珠联璧合。
张天喜和张桂花结合后,就一直跟随陈保山的剧团外出演出,后来,因种种原因,陈保山的剧团解散,无奈之下,夫妇二人回到商水县老家,继续以唱戏为生。1988年,在得知平顶山煤矿第七矿宣传队要招生演员时,张天喜夫妇积极报名参加并被录用。
尽管工作单位变了,但从事的还是原来的行业,夫妇二人也就是居无定所,经常进矿井、下乡村演出。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小张丹来到人间。
由于无人照顾张丹,张天喜夫妇每次演出,总要把她带在身边。父母在前台台唱戏,张丹就在后台哭闹,后来竟能慢慢地随着伴奏手舞足蹈起来,逗得观众和演员们笑得前仰后合。
在张丹4岁时的一个阴雨天,宣传队没演出,张天喜像往常一样,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后架载着陈桂华,车杠上坐着小张丹,到练功场练戏。陈桂华一段《莲花庵》刚唱完,一扭头发现小张丹正亦步亦趋地跟在自己后面,有板有眼地进行表演。见此情景,陈桂华试探地考考她,没想到,她已能唱《花木兰》、《秦雪梅》等五六个唱段,且韵味十足。
看张丹对戏曲有如此的灵性,演员们在演出前半开玩笑地让张丹试着唱一段,结果小张丹一开口,台下就掌声如潮。此后,演出前“让张丹来(唱)一段”成了宣传队的保留节目。每次下乡演出,只要“小精灵”张丹登台,乡亲们就主动往台上搁钱或多加钱。
舞台上的“小诸葛”
张丹说,张天喜不仅是她的父亲,还是她的启蒙老师。
看女儿对戏曲这么感兴趣,且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张天喜就开始有意识的对张丹进行各方面的训练和培养。闲暇时间,父亲拉板胡伴奏,女儿立在一旁演唱。在演唱中,父亲又时不时地停下来,一字一句地进行指正。
在张天喜的悉心教导下,张丹进步很快。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赖以生存的平顶山煤矿七矿的宣传队宣告解散。张天喜和妻子陈桂华双双下岗。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二人只好在一些剧团打工。因随其他剧团演出,夫妇俩优势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但每次回家,张天喜对张丹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戏学的怎么样?”
张天喜告诉记者,在女儿张丹的从艺路上,他感到欣慰的是能激起所能得为女儿提供机会,是她得到锻炼。平顶山的文艺栏目《乡音大舞台》,张丹一连上了4次。在省电视台名牌栏目《梨园春》擂台赛中,张丹两度夺得擂主。尤其是在155期守擂成功后的“知识就是财富”的知识问答中,她答对了全部问题,拿走了所有奖金6.4万元,成为“小满贯”。
本来,张丹随父母唱的都是豫剧,但《梨园春》擂台赛唱豫剧的较多,为了尽早参加比赛,张天喜就根据张丹的音域宽广、嗓音浑厚的特点,让她主练越调唱腔。凭着对戏曲的良好悟性,张丹改唱起申派的《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选段,其唱腔平稳、有力、浑厚,很有大家风范。
张天喜清楚地记得,张丹在《梨园春》擂台上,从攻擂到守擂唱的都是《诸葛亮吊孝》选段,她那字正腔圆的唱腔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征服了观众和评委。在接下来的《梨园春》“知识就是财富”栏目问题的提问中,张丹的回答几乎是不假思索,对答如流。她沉着、聪慧的表现不时赢得台下观众的赞扬。最终,张丹不负众望,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了栏目的最高奖6.4万元。顿时,台下欢声雷动,掌声一片。此后,张丹“小诸葛”、“小满贯”的称号不翼而飞。
谈到这次成功,张丹坦诚地说:这完全得益于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为让她练好戏,父亲不知给她买了多少磁带。2001年冬,在赴巩县参加《梨园春》擂台赛初赛途中,他们所乘的中巴车坏了,父女俩在冰天雪地了冻了4个多小时。在参加155期《梨园春》擂台赛时,张丹直打退堂鼓。当时,她正上小学六年级,学习非常紧张,再加上如果守不住擂,拿不到奖金,会令大家失望,所以压力很大。这时,张天喜对她说:“孩子,别紧张!尽管家中缺钱,但也不会指望你,只要尽力就行了,即使守不住擂也不碍事,反正咱也曾是擂主,擂主让给别人一次也无妨吗?”
眼看着张丹一步步顺利过关直至“冲顶”,主持人也不由连称:“没办法!没办法!”据幕后人士透漏,张丹取得“大满贯”拿走6.4万元奖金后,在《梨园春》栏目组引起震动,他们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说如果再有几期出现像张丹这样的情况,后果……最后,栏目组决定停办了《梨园春》“知识就是财富”栏目。这样,张丹就成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大满贯”。
也就是在张丹夺得《梨园春》擂台赛两期擂主的2002年,她被省艺术学校破格录取。
(本文发表于2006年8月周口晚报)
8月10日,记者在商水县第三中学见到张丹时,她正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向校长陈震生报喜,在今年高招中,她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看起来,张丹属于个子不高不低、身材不胖不瘦的那种,头扎马尾式小辫,上身穿一件浅青色T恤衫,下身穿一件运动裤,轻松洒脱而又落落大方,散发着特有的青春气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显得分外有神。
乡亲眼中的“小精灵”
张丹是商水县邓城镇大陈村人。她父亲张天喜说,其上辈人并没有会唱戏的,张丹能走上艺术道路,还得从她外公陈保山说起。
张天喜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为“挣碗饭吃”,他随人学唱起了戏。在学习戏曲和外出演出时,他认识了陈桂华,并相互倾慕。陈桂华的父亲也就是张丹的外公陈保山,他是西华县小有名气的“戏头”,在当地组织成了民间剧团,并任业务团长。
陈保山在带团演出的同时,还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弟子。在陈保山的言传身教下,很能吃苦耐劳的张天喜的演技有了长足进步,他从事的武生行当,为众人所称道。而陈桂华自小跟随父亲,耳濡目染,行当权且唱腔优美,二人同台演出简直是珠联璧合。
张天喜和张桂花结合后,就一直跟随陈保山的剧团外出演出,后来,因种种原因,陈保山的剧团解散,无奈之下,夫妇二人回到商水县老家,继续以唱戏为生。1988年,在得知平顶山煤矿第七矿宣传队要招生演员时,张天喜夫妇积极报名参加并被录用。
尽管工作单位变了,但从事的还是原来的行业,夫妇二人也就是居无定所,经常进矿井、下乡村演出。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小张丹来到人间。
由于无人照顾张丹,张天喜夫妇每次演出,总要把她带在身边。父母在前台台唱戏,张丹就在后台哭闹,后来竟能慢慢地随着伴奏手舞足蹈起来,逗得观众和演员们笑得前仰后合。
在张丹4岁时的一个阴雨天,宣传队没演出,张天喜像往常一样,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后架载着陈桂华,车杠上坐着小张丹,到练功场练戏。陈桂华一段《莲花庵》刚唱完,一扭头发现小张丹正亦步亦趋地跟在自己后面,有板有眼地进行表演。见此情景,陈桂华试探地考考她,没想到,她已能唱《花木兰》、《秦雪梅》等五六个唱段,且韵味十足。
看张丹对戏曲有如此的灵性,演员们在演出前半开玩笑地让张丹试着唱一段,结果小张丹一开口,台下就掌声如潮。此后,演出前“让张丹来(唱)一段”成了宣传队的保留节目。每次下乡演出,只要“小精灵”张丹登台,乡亲们就主动往台上搁钱或多加钱。
舞台上的“小诸葛”
张丹说,张天喜不仅是她的父亲,还是她的启蒙老师。
看女儿对戏曲这么感兴趣,且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张天喜就开始有意识的对张丹进行各方面的训练和培养。闲暇时间,父亲拉板胡伴奏,女儿立在一旁演唱。在演唱中,父亲又时不时地停下来,一字一句地进行指正。
在张天喜的悉心教导下,张丹进步很快。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赖以生存的平顶山煤矿七矿的宣传队宣告解散。张天喜和妻子陈桂华双双下岗。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二人只好在一些剧团打工。因随其他剧团演出,夫妇俩优势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但每次回家,张天喜对张丹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戏学的怎么样?”
张天喜告诉记者,在女儿张丹的从艺路上,他感到欣慰的是能激起所能得为女儿提供机会,是她得到锻炼。平顶山的文艺栏目《乡音大舞台》,张丹一连上了4次。在省电视台名牌栏目《梨园春》擂台赛中,张丹两度夺得擂主。尤其是在155期守擂成功后的“知识就是财富”的知识问答中,她答对了全部问题,拿走了所有奖金6.4万元,成为“小满贯”。
本来,张丹随父母唱的都是豫剧,但《梨园春》擂台赛唱豫剧的较多,为了尽早参加比赛,张天喜就根据张丹的音域宽广、嗓音浑厚的特点,让她主练越调唱腔。凭着对戏曲的良好悟性,张丹改唱起申派的《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选段,其唱腔平稳、有力、浑厚,很有大家风范。
张天喜清楚地记得,张丹在《梨园春》擂台上,从攻擂到守擂唱的都是《诸葛亮吊孝》选段,她那字正腔圆的唱腔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征服了观众和评委。在接下来的《梨园春》“知识就是财富”栏目问题的提问中,张丹的回答几乎是不假思索,对答如流。她沉着、聪慧的表现不时赢得台下观众的赞扬。最终,张丹不负众望,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了栏目的最高奖6.4万元。顿时,台下欢声雷动,掌声一片。此后,张丹“小诸葛”、“小满贯”的称号不翼而飞。
谈到这次成功,张丹坦诚地说:这完全得益于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为让她练好戏,父亲不知给她买了多少磁带。2001年冬,在赴巩县参加《梨园春》擂台赛初赛途中,他们所乘的中巴车坏了,父女俩在冰天雪地了冻了4个多小时。在参加155期《梨园春》擂台赛时,张丹直打退堂鼓。当时,她正上小学六年级,学习非常紧张,再加上如果守不住擂,拿不到奖金,会令大家失望,所以压力很大。这时,张天喜对她说:“孩子,别紧张!尽管家中缺钱,但也不会指望你,只要尽力就行了,即使守不住擂也不碍事,反正咱也曾是擂主,擂主让给别人一次也无妨吗?”
眼看着张丹一步步顺利过关直至“冲顶”,主持人也不由连称:“没办法!没办法!”据幕后人士透漏,张丹取得“大满贯”拿走6.4万元奖金后,在《梨园春》栏目组引起震动,他们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说如果再有几期出现像张丹这样的情况,后果……最后,栏目组决定停办了《梨园春》“知识就是财富”栏目。这样,张丹就成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大满贯”。
也就是在张丹夺得《梨园春》擂台赛两期擂主的2002年,她被省艺术学校破格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