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者吧 关注:50贴子:2,608
  • 3回复贴,共1

【瓦尔登湖】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审美情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


IP属地:浙江1楼2008-06-10 18:35回复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审美情趣 
       
       
      摘 要:梭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强调自然对人精神的净化和宽赦,并表现出他对他那个时代机械工业文明的批判,这些都促成了他对自然审美情趣的独特理解。梭罗留给人们的关于自然审美的精神遗产,一直是后来西方环保主义运动最直接最丰富的理论来源,他也被誉为当之无愧的西方自然审美生态伦理的精神先驱。 
           
      关键词:梭罗;自然;审美情趣;工业文明 
           
        亨利•梭罗(Henry D.Thoreau,1817--1862)是美国著名的散文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重要著作有:《河上一周》、《缅因森林》、《论市民的不服从》、《没有原则的生活》、《散步》等。其代表作《瓦尔登湖》(1854)以“描写自然景色的细致”而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它的主题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它们彼此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自然的关系。”[1]梭罗这种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感悟,构成了他独特的自然审美情趣。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真实体验写成的。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一个星期,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书中发挥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而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1854)则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此书一向被人们称为“梭罗的精神自传”。 
        在梭罗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他独特的自然审美情趣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梭罗热爱自然,强调自然对人的精神的净化和宽赦,以及他对他那个时代机械工业文明的批判,这些构成了他独特的自然审美情趣。 
      


    IP属地:浙江2楼2008-06-10 18:35
    回复
      一、关于自然审美情趣 
          “自然”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本文无意去追思它的流变,但它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一个是大自然意义上的对象性的‘自然’,一个是与人的感受相关的感受性的‘自然’,最后一个是作为人的生存样态的源初性的‘自然’”。①换句话说,那就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通过外感与内蕴的相互作用,达到感性直觉与理性把握的统一。这种自然审美,在人与自然之中存在有着一种“共同天性”。[2]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探寻的就是,人与自然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相互“打招呼”,文中无不是围绕着这个独特的视角,即自然审美情趣来展开的。因为很久以来,人与自然是相对立的,它们处于一种不调适的状态,正如杜夫海纳指出的,人虽然“审美自然,但仍然是人在向他自己打招呼,而根本不是自然在向人打招呼。”[3]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不能形成交流与对话,不能共为一体,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不能形成交感,不是互相成为审美对象。缘此,人对自然的审美感知向度便构成了人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审美情趣。“自然之所以能从审美的角度去看,那是因为它能从文化的角度去看。”[4]毫无疑问,从文化角度上去感知自然,那么自然就被染上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人在自然的审美中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如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所指出的那样,“对自然的审美感知所能阐明的东西正是外显自然与物似或死物之间的关系。在对自然的任何感知中,实际上皆涉及到整个社会。后者不仅提供一般感知的方式,而且也界定着与其自身超验性相关的自然。这样,对自然的感知则是对否定性具有决定作用的官能的产物。”[5]自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正是人和人的审美感知“赋予自然界之物以生命活力。[6] 
          在《瓦尔登湖》中,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自然的清新气息,它们都是“诗意”的,即都是“思”的“诗”。在海德格尔看来,自然就是诗意,自然具有无限性的本质,而诗能穿透这种有限达到无限。然而,什么是“诗意”?诗意就是人与自然自由自在地相处与大地之上,即人与自然和谐并存。“诗意”是一个内涵极丰富的概念,它可以用来说明一种文化氛围,一种人生态度。同样,在周宪看来,诗意是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和表现,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境界。诗意更多的是表现在一种自然谐调的原初生活里面,即没有过多地被机械工业文明所异化的时代生活。诗意表征的是一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是一种完美的和谐运作状态,并使在这个时候的人处于自由之中。那时的人与自然是浑然不分的,强调的就是“天人合一”,人化了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7] 《瓦尔登湖》这部作品以审美的姿态来看待生活、看待自然,以达到一种清淡素朴和纯化,即澄怀观道的人生理想。“一切的思都是诗”,梭罗眼中的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心灵交流与对话,是梭罗对自然“思”的“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作者在《瓦尔登湖》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照,人们心存自然的感情,在对自然的“思”中也就内露诗意的美感。说到这种美感,霍克海默在《批判理论》一书中也这样说道:“纯粹的美感是主体的个人反应,它是个体从流行的社会标准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判断。把美定义为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愉快存在,也根植这种关系中。主体在不顾它社会价值和目的美的判断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8]换言之,人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引起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反应与交感,从而人在心灵上有愉悦,获得情感和美的情趣。


      IP属地:浙江3楼2008-06-10 18:38
      回复
         诚然,梭罗的自然审美情趣是以审美为指归的,审美在自然与人之间筑起一道桥梁,引导人在自然生活中超越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就是康德所谓的“优美”,即和谐均衡的世界,它具有个人的、非功利的和普遍性的特征。在这和谐均衡的纯然世界里,人与自然形成交流和对话,并在这独特的交流和对话中,人们对自然和人的生存审美观照得到升华与净化,从而达到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超然彼岸世界。但是,在《瓦尔登湖》作品中也表现出某种忧虑, 即所谓的“无论何种审美主义,仍然是一种理念化的思想建构,即经营的是感性本体论和此岸理念论。”[9]也就是说,这种理念纯然的世界是人们能够达到的吗?自然能给人们带来和谐均衡与净化吗?人在自然中能得到宽赦和新生吗?这种生存审美观照忧虑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审美观照是人在感性上的诗与思,它能否达到,则要看现存现实世界的基础, “审美无论如何高张感性、体验、本然生命,依然是一种理念——感性至上的理念,这一理念必有一个实在的基础。审美主义作为一种感性至上的理念论主张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方式的重点是在感性上。”[10]诚然,作为自然审美的愉悦,它给我们人类的只是一种临时的精神生活的假象。在自然中,我们通过各种知觉整体去感觉自然的存在,但对自然的审美我们始终无法逃避现实,始终被现实所缠绕。关于这一点,诚如彭峰所说,因为“变化着的自然始终提醒我们它是真实地存在着的……完全满足的,自行其事的自然在根本上不服从我们的想象”,“自然在根本上也不是意向世界,而是不断撞击着我们的,体现出不服从想象的必然性的现实世界。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不仅不能使我们逃离现实世界,相反,使我们更加接近现实世界,进入一个比实践事物组成的现实世界更为真实的世界。”[11] 
            《瓦尔登湖》中展现出的这种独特的生存审美观照,即向往诗意的审美世界,它能使处在纷繁的世俗世界中的人们找到一个心灵的安息之所。虽然这种世界或许是难以达到的,但他毕竟在作品中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自然图景。客观地说,也批判了扭曲、病态的机械工业文明社会,而这种社会是与自在、健康、有净化和救赎功能的大自然完全相对立的。


        IP属地:浙江4楼2008-06-11 1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