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派吧 关注:173贴子:1,367

回复:不论噶玛巴的转世会住世多久,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時候,我们善于拿着学佛的尺,修行的尺,慈悲的尺,去衡量检測每一个人,善于订下一个自己认为是或非的标准,去评断每一个人,但是有一个人,我们总是忘记,应该用同样平等的标准去要求他,那个我们所忘记的人,竟然是--自己。--宗萨欽哲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4楼2016-02-27 16:14
回复
    慈悲的行为并不意味着看轻某些可怜、令人同情的动物或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展现我们对他们的仁慈。这种类型的慈善行为到头来只是在喂养我们的我执,而且比较像是一种救世主情结或傲慢,而不是真正的慈悲。抱持这种可怜他人的态度事实上是将自己与其他众生分隔开来。——大宝法王噶玛巴《崇高之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5楼2016-02-27 16:24
    回复
      要舍弃此生,有人因此产生误解,以为要舍弃今生所以就很消极,什么都不做,这种误解是很糟的......离贪并不是漠不关心。经典形容要能够舍弃此生。什么叫做「此生」?意思是什么?要舍弃「此生」,是指舍弃太过于物质化的人生。——大宝法王噶玛巴《心的伤害,其实都是自找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6楼2016-02-27 16:32
      回复
        我们之所以很难认出自己的贪着是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有向外挑毛病的强烈倾向。对于自己的问题,我们习惯向外去推卸责任,而且常常把自己的不快乐归咎于外在的因素。当我们贪着的对象无法让我们快乐时,我们认为问题是出在自己贪着的对象上,而不是在深植于我们身上的贪着感。——法王噶玛巴《崇高之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7楼2016-02-27 17:11
        回复
          有病是一种快乐,依此可消除往昔的很多业障;没病也是一种快乐,用健康的身体可以多做善事。有钱是一种快乐,用它能上供下施,积累资粮;没钱也是一种快乐,可以断除自己对财物的耽着。——无著菩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8楼2016-02-27 17:17
          回复
            我们一生中,「禅定」的力量是很重要的。禅定,是「五遍行」心所之一,它的本意是「专注力」,就是心的一种清晰、稳固、专一的状态。如果没有这种专注力,人生会很辛苦。——大宝法王噶玛巴《龙树亲友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9楼2016-03-01 20:33
            回复
              我们不需要击败任何外在于我们的人,我们只要击败“我执”。是我们的我执,伤害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尽己所能的征服我执。——广定大司徒仁波切《根道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0楼2016-03-02 18:13
              回复
                所谓「佛教徒」的修持法,是藉由佛法而得到心的力量,了解人生的精髓与实义,这才是修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究竟利益,让自己如愿达到究竟的幸福与利益,而非得到外在物质或生存条件等暂时性的帮助。——大宝法王噶玛巴《心的科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1楼2016-03-02 18:19
                回复
                  最密的建议则是:无论你感受到什么烦恼,要深入直观,于是烦恼便会不留痕迹地消退。如此,烦恼便自解脱了。这是很容易修持的。——莲花生大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2楼2016-03-02 18:31
                  回复
                    有一位修行人曾经对佛陀说:这一世的家人和朋友,就如同在同一家旅店住宿的旅客。短暂的相聚之后,是长久的很多世的分离。这是多么地令人悲哀啊。佛陀说:这是财富,非常宝贵的财富啊。对于我们的存在而产生的悲哀是了不起的财富啊,它让我们产生出离心。让我们想出离轮回的苦。——宗萨钦哲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3楼2016-03-02 18:35
                    回复
                      单只是相信空性会产生危险,而导致断灭空的见地与行为。因为我们可能会这么想﹕既然每一件事都是空的,那你杀个人或帮个人都没有关系。这不是空性的正见。空性的正见是﹕在绝对的层次上视每一件事的本质为空性﹐但在相对的层次上视因果业力丝毫不爽﹐并且知道如何清晰精准地转化它。——竹庆本乐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4楼2016-03-02 18:41
                      回复
                        若任由自己沉迷于贪嗔疑嫉的忆想当中,那无异是使自己沉浸妄想之中,正因对此一切情境的执着,恶业造作生起,而痛苦随之而来。——顶果钦哲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5楼2016-03-03 18:12
                        回复
                          瞋心大小,在被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欺侮时,就看得一清二楚。我慢大小,在自己学问有些增长时,就看得一清二楚。嫉妒大小,在别人抢到好位子时,就看得一清二楚。贪欲大小,在春风得意时,就看得一清二楚。吝啬大小,在布施自己的财物时,就看得一清二楚。——藏巴加惹大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8楼2016-03-09 23:50
                          回复
                            什么是「魔鬼」?并不是指身形丑陋,颜色乌黑的什么怪物,而是指障碍善法、善根在心续中生起的人,这种人就是魔鬼。——大宝法王噶玛巴《修心絮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0楼2016-03-13 10:07
                            回复
                              律藏里面所制定的男、女出家众的戒律有不可以贪欲心来接触别人的肢体,在家弟子没有制定这样的规矩,但是你知道师父们有这样的规矩,你怀着关心或尊重他们持戒的心,跟师父保持一定距离也很好。——大宝法王噶玛巴(2009.6.27)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1楼2016-03-13 2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