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华夏吧 关注:1,753贴子:79,295
  • 10回复贴,共1

书法小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发几个书法家的小故事~
不太会发帖,将就看吧。。。


1楼2015-09-26 12:20回复
    偶创飞白(东汉)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2楼2015-09-26 12:21
    回复
      2025-05-12 22:28:35
      广告
      笔冢(唐)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非常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5楼2015-09-26 12:27
      回复
        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


        6楼2015-09-26 12:28
        回复
          乞米帖(唐)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7楼2015-09-26 12:28
          回复
            人品和书品(宋)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8楼2015-09-26 12:29
            回复
              郑板桥学书法(清)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9楼2015-09-26 12:30
              回复
                苏黄论书
                苏东坡与黄山谷在一起谈论书法,切磋书艺。苏说:“你近来的字虽然清新劲挺,可是有时用笔过分瘦弱,好像树梢上挂的长虫(蛇)。”黄说:“对你的字,我本不敢轻易评头品足,可是我觉得有的字写得也太局促,扁扁的,像石头下压着的癞蛤蟆!”
                二人一边谈着,一边大笑不止。
                按:“当面敢批评,难得是诤友。”苏黄二位书友之间的真挚直率之情,真令我们羡慕不已!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10楼2015-09-26 12:31
                回复
                  2025-05-12 22:22:35
                  广告
                  “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下第一关”的“关”(関)外框末笔钩时,腕力支持不住。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脚灵巧地将笔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写”出的钩饱满、锐利,似对整个门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
                  前来观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刚刚挂起,城楼下的人群顿时哑然无声,原来是匾上的“下”字漏写一点。肖显急中生智,向楼下茶馆要来一块抹布,饱蘸余墨,又从卫兵腰间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头上,张弓搭箭,对准城楼上匾额射去。只听“叭”的一声,不偏不斜,正好补上了那一点。


                  11楼2015-09-26 12:32
                  回复
                    顶个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9-27 01:2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9-27 0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