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在梅长苏表示会想办法救出卫铮,说出“可是无论如何靖王殿下不能出面,靖王府也不能直接卷进来”的真正心意后,靖王的回答是“不行”,很多人以为他是因前梅长苏之前的态度而不能相信梅长苏,实际并不是。看看靖王本身给出的理由:
靖王:苏先生可还记得,当初霓凰郡主遇险之后,我特意与你定的规矩。
梅长苏:那又怎么样
靖王:同样的事情,先生已经做了第二次,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你,你再拿卫铮来做第三次。先生的所作所为依然触及到我的底线,请恕我再难相信你。
梅长苏:殿下以为我在敷衍你,殿下以为我不会真心实意的去救卫峥。
靖王:哼,难道不是吗?在我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苏先生做过什么事情,心里自然清楚……先生麒麟之才,大可另择贤主,就当是一开始,你选错了人吧。
所谓“霓凰郡主遇险之后,我特意与你定的规矩”,是指靖王误会梅长苏故意陷霓凰郡主于险地以谋取利益时提出的“我答应你与合作,你认我为你的主君,那么,你就必须要明白我的底线……有些人,不能伤害,有些人,不能利用”,就算梅长苏反对营救卫峥,也与这条“规矩”搭不上边,而“在我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苏先生做过什么事情”更不会是指梅长苏在密道里说的那些话。
靖王话中的“先生已经做了第二次”,很明显是指静妃一事,他认为梅长苏置静妃安危于不顾的行为越过了当初定立的底线,而这是他早已言明的双方合作的基础,在此情形下,他无法相信梅长苏不会利用营救卫峥一事谋取利益,而置卫峥的安危于不顾,也无法和梅长苏继续合作下去,只能让对方“另择贤主”。
就算梅长苏在密道里一开口就答应营救卫峥,也不可能打消靖王对他“利用营救卫峥一事谋取利益,而置卫峥的安危于不顾”的疑虑,对在的靖王心里(被骂醒之前),只要有这个疑虑在,断然不容让梅长苏插手卫峥一事,这是在进入密道之前就早已在他心中确定的事。
所以说,卫铮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炸药是静妃之事,就算不提卫峥一事,这场爆发还是会来,只是换个方式、换个由头而已。靖王从相信小新说的话开始,就已经认定他和梅长苏没有继续合作的可能了,更不会真心去向梅长苏请教如何营救卫峥。他去密道见梅长苏是为了“割铃断义”,去雪地里见梅长苏是为了告诉他“另择贤主”,如果他对梅长苏抱有期待,必定会向他核实静妃一事,只因在他眼里,除非证明那是一个误会,否则双方合作、信赖的基础已然不复存在,这点不会因为梅长苏爽快的答应救卫峥便发生改变。靖王放弃核实静妃一事,放弃证明那是一个误会的机会,就表示他已放弃双方之间的合作。
-------------------------------------------------------------------------
最后,来说说靖王的“割铃断义”,一再表示与梅长苏断绝合作关系,是否如某些观众所说的,是“一时气话”?
可能在很多现代人眼里,一个人在气头上说什么都很正常,说过就算也很正常,毕竟这是一个只要更换马甲就可以当自己说过的话全部不存在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言论信用的意识越来越薄弱。但中国古代曾经推崇的是“大丈夫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琅琊榜》的时代虽然架空,但仍是以“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为美德的时代。
举例而言,萧景睿生日宴上,岳秀泽向卓鼎风挑战,卓鼎风为了保住他与谢玉之间的秘密,假意失手被断去手筋,一身修为尽毁。卓鼎风本可以拒绝岳秀泽的挑战,毕竟这是谢玉的府邸,岳秀泽在人家办生日宴时上门挑战,本就十分失礼,就算谢玉前行把他赶出去,也不会招来非议。但就因为卓鼎风对岳秀泽说过会“随时候教”,所以他宁可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也不愿食言而肥。
再看主角梅长苏,虽然一度看似誉王的谋士,但是像是“我奉殿下为主君”这样的话,他对誉王说过哪怕一次吗?没有,一次也没有。他对誉王的态度一直都是,有事咨询,提供意见,照不照办,一律随便,薄礼可留,厚礼不收。
在那样的时代,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随便说,剧中靖王对梅长苏说的那些划清界限的话就是份量极重、不能随便说的话,靖王既然说出来,便是已经痛下了决心,至少在当时是相信自己不会改变主意才会说的。
当然,“驷马难追”并不表示不能改正错误,认识到错误之后收回说过的话与出尔反尔不是一种性质,所以靖王挨骂之后改变主意,并不算是言而无信啦。
靖王:苏先生可还记得,当初霓凰郡主遇险之后,我特意与你定的规矩。
梅长苏:那又怎么样
靖王:同样的事情,先生已经做了第二次,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你,你再拿卫铮来做第三次。先生的所作所为依然触及到我的底线,请恕我再难相信你。
梅长苏:殿下以为我在敷衍你,殿下以为我不会真心实意的去救卫峥。
靖王:哼,难道不是吗?在我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苏先生做过什么事情,心里自然清楚……先生麒麟之才,大可另择贤主,就当是一开始,你选错了人吧。
所谓“霓凰郡主遇险之后,我特意与你定的规矩”,是指靖王误会梅长苏故意陷霓凰郡主于险地以谋取利益时提出的“我答应你与合作,你认我为你的主君,那么,你就必须要明白我的底线……有些人,不能伤害,有些人,不能利用”,就算梅长苏反对营救卫峥,也与这条“规矩”搭不上边,而“在我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苏先生做过什么事情”更不会是指梅长苏在密道里说的那些话。
靖王话中的“先生已经做了第二次”,很明显是指静妃一事,他认为梅长苏置静妃安危于不顾的行为越过了当初定立的底线,而这是他早已言明的双方合作的基础,在此情形下,他无法相信梅长苏不会利用营救卫峥一事谋取利益,而置卫峥的安危于不顾,也无法和梅长苏继续合作下去,只能让对方“另择贤主”。
就算梅长苏在密道里一开口就答应营救卫峥,也不可能打消靖王对他“利用营救卫峥一事谋取利益,而置卫峥的安危于不顾”的疑虑,对在的靖王心里(被骂醒之前),只要有这个疑虑在,断然不容让梅长苏插手卫峥一事,这是在进入密道之前就早已在他心中确定的事。
所以说,卫铮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炸药是静妃之事,就算不提卫峥一事,这场爆发还是会来,只是换个方式、换个由头而已。靖王从相信小新说的话开始,就已经认定他和梅长苏没有继续合作的可能了,更不会真心去向梅长苏请教如何营救卫峥。他去密道见梅长苏是为了“割铃断义”,去雪地里见梅长苏是为了告诉他“另择贤主”,如果他对梅长苏抱有期待,必定会向他核实静妃一事,只因在他眼里,除非证明那是一个误会,否则双方合作、信赖的基础已然不复存在,这点不会因为梅长苏爽快的答应救卫峥便发生改变。靖王放弃核实静妃一事,放弃证明那是一个误会的机会,就表示他已放弃双方之间的合作。
-------------------------------------------------------------------------
最后,来说说靖王的“割铃断义”,一再表示与梅长苏断绝合作关系,是否如某些观众所说的,是“一时气话”?
可能在很多现代人眼里,一个人在气头上说什么都很正常,说过就算也很正常,毕竟这是一个只要更换马甲就可以当自己说过的话全部不存在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言论信用的意识越来越薄弱。但中国古代曾经推崇的是“大丈夫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琅琊榜》的时代虽然架空,但仍是以“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为美德的时代。
举例而言,萧景睿生日宴上,岳秀泽向卓鼎风挑战,卓鼎风为了保住他与谢玉之间的秘密,假意失手被断去手筋,一身修为尽毁。卓鼎风本可以拒绝岳秀泽的挑战,毕竟这是谢玉的府邸,岳秀泽在人家办生日宴时上门挑战,本就十分失礼,就算谢玉前行把他赶出去,也不会招来非议。但就因为卓鼎风对岳秀泽说过会“随时候教”,所以他宁可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也不愿食言而肥。
再看主角梅长苏,虽然一度看似誉王的谋士,但是像是“我奉殿下为主君”这样的话,他对誉王说过哪怕一次吗?没有,一次也没有。他对誉王的态度一直都是,有事咨询,提供意见,照不照办,一律随便,薄礼可留,厚礼不收。
在那样的时代,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随便说,剧中靖王对梅长苏说的那些划清界限的话就是份量极重、不能随便说的话,靖王既然说出来,便是已经痛下了决心,至少在当时是相信自己不会改变主意才会说的。
当然,“驷马难追”并不表示不能改正错误,认识到错误之后收回说过的话与出尔反尔不是一种性质,所以靖王挨骂之后改变主意,并不算是言而无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