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依恋类型会在青春期发生一个重大改变,就是由原先的依恋父母,变做较少依附于父母,而转向依恋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人,这是一个从等级依恋关系向朋辈依恋关系的转化;同时,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时,个体会倾向于依恋一个被感知为拥有更强壮、更智慧……等特征的个体——年龄相近的教官,或是被委派负责新生军训的学长、助教都是理想的对象,而年龄教大的教官、部队领导、老师则因为具有“父母”的特征而不会被依恋。
米兰昆德拉的“媚俗”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他举例说,草坪上有一群孩子在大笑着奔跑,人们正常的反映当然是觉得感动,觉得温馨等等。但一个人可不可以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或者感到厌恶?米兰昆德拉认为,当然是可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会觉得,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的人是冷血的,至少是不正常的,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被看成那个不正常的人,于是,看到小孩和草坪的场景就会表现出感动、温馨的反应,以求得那种融入人类集体的安全感。久而久之,这种反映成了一种不用经过大脑思考的条件反射,反而遮蔽了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有很多。亲人去世,你应当悲伤,朋友离别,也应当悲伤,恋人出轨,你应当愤怒,这种情感和对应的场景,早就通过各种方式,固化在我们脑海中,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遮蔽了我们的真实感受。
为什么面对军训结束这样的场景,流泪是很多人的反应方式? 对大多数人来说,军训就是吃苦,但这种吃苦是没有意义的,是被校方强制参与的。但人们对这种价值的虚无是恐惧的,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白白受苦,那样的打击太大了,并且这容易激起人们反抗的欲望,但反抗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打击。为了消解这种恐惧,人们回望自己经历的没有价值的苦难的时候,总是试图用一种感动的方式,来为这段苦难赋予一种崇高感,借此来安慰自我,逃避价值的虚无,消解自己反抗的欲望。
这种面对苦难的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这种一回望苦难就开始自我感动的场面,渐渐的符号化了、模式化了。人们遇见这样的场面,已经不用思考,直接从“数据库”中调用便是。并且这种情感反应,如同洪水一般,完全淹没了那些对苦难表示憎恨,表示愤怒、甚至表示反抗的那一部分人的情感。
大家回想一下,当军训结束,大家都在用眼泪为过去的这段时光赋予意义,你不参与,你就是异类。大家都在为集体的解散感到悲伤,你不悲伤,你就是冷漠。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流泪,是不是有一种被集体抛弃的恐惧感?而你参与了,就获得了一种融入集体的安全感。当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场面,不经过自身的思考,而让自己随着群体的感情的洪流而去,这就是媚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媚俗”在军营文化里最为盛行。因为军队特别需要士兵团结一致,并且在必要时献出生命,因此常常需要在军队营造出一种奉献生命的崇高感、士兵之间那种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而运用“媚俗”就是最常用的宣传方式,比如官方组织誓师大会、送退伍战友等等重大场面,都有助于唤起官方需要的情感。所以,你在军训结束时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不是巧合。
米兰昆德拉并不是要反对感情的流露,更不是反对感情本身。他反对的是那种在大众中高度符号化的情感反应,因为这遮蔽甚至扭曲了人的真正情感,甚至形成了一种情感暴力,对个人进行绑架、利用。
1 .孩子,淡定,你和教官仍然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大家都逢场作戏,结果都入戏了,就这么回事。
2.军训合不合理大家都明白,走形式,甚至训练都走形式,很反感。
3.大部分教官基本都是没什么内涵的,很难让我对其产生正常的钦佩感。
4.他们也是执行任务,就跟老师教书育人,那也是干活挣钱、养家糊口。以职业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廉价的眼泪,易得的感动,只是弱者证明自己活过的安慰剂。如此,还有什么不舍的?
米兰昆德拉的“媚俗”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他举例说,草坪上有一群孩子在大笑着奔跑,人们正常的反映当然是觉得感动,觉得温馨等等。但一个人可不可以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或者感到厌恶?米兰昆德拉认为,当然是可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会觉得,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的人是冷血的,至少是不正常的,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被看成那个不正常的人,于是,看到小孩和草坪的场景就会表现出感动、温馨的反应,以求得那种融入人类集体的安全感。久而久之,这种反映成了一种不用经过大脑思考的条件反射,反而遮蔽了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有很多。亲人去世,你应当悲伤,朋友离别,也应当悲伤,恋人出轨,你应当愤怒,这种情感和对应的场景,早就通过各种方式,固化在我们脑海中,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遮蔽了我们的真实感受。
为什么面对军训结束这样的场景,流泪是很多人的反应方式? 对大多数人来说,军训就是吃苦,但这种吃苦是没有意义的,是被校方强制参与的。但人们对这种价值的虚无是恐惧的,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白白受苦,那样的打击太大了,并且这容易激起人们反抗的欲望,但反抗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打击。为了消解这种恐惧,人们回望自己经历的没有价值的苦难的时候,总是试图用一种感动的方式,来为这段苦难赋予一种崇高感,借此来安慰自我,逃避价值的虚无,消解自己反抗的欲望。
这种面对苦难的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这种一回望苦难就开始自我感动的场面,渐渐的符号化了、模式化了。人们遇见这样的场面,已经不用思考,直接从“数据库”中调用便是。并且这种情感反应,如同洪水一般,完全淹没了那些对苦难表示憎恨,表示愤怒、甚至表示反抗的那一部分人的情感。
大家回想一下,当军训结束,大家都在用眼泪为过去的这段时光赋予意义,你不参与,你就是异类。大家都在为集体的解散感到悲伤,你不悲伤,你就是冷漠。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流泪,是不是有一种被集体抛弃的恐惧感?而你参与了,就获得了一种融入集体的安全感。当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场面,不经过自身的思考,而让自己随着群体的感情的洪流而去,这就是媚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媚俗”在军营文化里最为盛行。因为军队特别需要士兵团结一致,并且在必要时献出生命,因此常常需要在军队营造出一种奉献生命的崇高感、士兵之间那种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而运用“媚俗”就是最常用的宣传方式,比如官方组织誓师大会、送退伍战友等等重大场面,都有助于唤起官方需要的情感。所以,你在军训结束时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不是巧合。
米兰昆德拉并不是要反对感情的流露,更不是反对感情本身。他反对的是那种在大众中高度符号化的情感反应,因为这遮蔽甚至扭曲了人的真正情感,甚至形成了一种情感暴力,对个人进行绑架、利用。
1 .孩子,淡定,你和教官仍然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大家都逢场作戏,结果都入戏了,就这么回事。
2.军训合不合理大家都明白,走形式,甚至训练都走形式,很反感。
3.大部分教官基本都是没什么内涵的,很难让我对其产生正常的钦佩感。
4.他们也是执行任务,就跟老师教书育人,那也是干活挣钱、养家糊口。以职业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廉价的眼泪,易得的感动,只是弱者证明自己活过的安慰剂。如此,还有什么不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