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吧 关注:35,744贴子:481,506
  • 24回复贴,共1

转载: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8-02-01 陈文华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文载《农业考古》
空前发达的农业生产为各诸侯国争雄称霸提供了坚挺的后援,也为后来秦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秦汉时期人们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促进饮食文化向精致化的更高层次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反映在上层贵族生活奢侈化,也只有他们才有条件讲究饮食的精美和奢华。
《墨子·辞过》就指出:“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冬则冻冰,夏则饰饐。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不乱,不可得也。”
统治阶级的生活奢靡,固然是对社会物质财富的一种耗费,增加人民大众的负担,但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当时烹饪技艺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IP属地:甘肃1楼2015-10-07 19:44回复
    一.饮食结构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主食
    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如:
    “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管子·重令》)
    “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墨子·尚贤中》)
    “贤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章句上》)
    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如《盐铁论·散不足》:“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 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
    同样的道理,过去食用麦子也是采用粒食方法,直接煮成麦饭食用,不易消化。用石磨将麦子磨成面粉,粒食就改为粉食,可以蒸煮成各种各样的面食,既可口又易于消化,极受民众的欢迎。小麦又是一种越冬作物,可以和粟等粮食作物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是解决青黄不接之时的重要口粮,于是在汉代就得到政府的重视,大力推广种植。《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上书汉武帝说:“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建议汉武帝令大司农“使关中益种宿麦,令毋后时。”其后,轻车都尉、农学家汜胜之又“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1)东汉安帝时也“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2)于是,自汉以后小麦就与粟成为黄河流域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作为南方主粮的水稻,虽然早在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已有种植,但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时期还是珍贵的食物,《论语·阳货》说:“食乎稻,衣乎锦,于汝安乎?”可见只有上层贵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种植自然不广。随着秦汉帝国的建立,整个南方都归入版图,稻米在全国粮食中的比重也就加大。同时也促进北方水田的发展,因此记述北方耕作技术的农书《氾胜之书》就辟有专章介绍水稻的种植技术,指出“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张堪引潮自河水灌溉,“狐奴(今北京市顺义区)开稻田八千余顷。”(3)由此亦可想见,北方种植水稻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IP属地:甘肃2楼2015-10-07 19:45
    收起回复
      饮食器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食具基本上仍承继商周青铜食器的传统,到了秦汉时期,则无论是器形还是质地都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精美的漆器食具的出现,更是突出的成就。先秦时期流行的篮、簋、敦、豆等食器已消失,汉代使用的盛装食物的食具主要是鼎、壶、锺、钫、盒、盆、盘等。
      鼎在先秦时期是烹调食物的器具,在青铜鼎的下部烧火可以煮熟(或加热)鼎中的食物。汉代的鼎则主要是用于盛装食物的盛器,特别是那些精美的漆鼎,更是无法用来烹煮食物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策就有“狗巾羹一鼎”、“牛苦羹一鼎”的记载,可见鼎已成为盛装食物的容器。
      壶与锺都是盛装酒浆的容器,郑玄在注释《周礼·秋官·掌客》时说:“壶,酒器也。”《说文解字》“金部”说:“锺,酒器也。”壶与锺器形大致相同,从有铭文的锺之器形来看,锺的腹部比一般的壶腹要圆鼓些。而钫则是方形的壶。《说文解字》“金部”:“钫,方锺也。”汉墓中长有方形的铜壶、陶壶或滑石壶出土,就是《说文》中的“钫”。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中记载:“漆画枋(钫)二,有盖,盛白酒。”(21)可与《说文》相印证。钫在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减少。
      盒在汉代亦称为“合”,是一种有盖的圆形盒。湖北云梦大坟头西汉墓遣册记载有“漆丹画盛二合。”墓中出土的实物是两件彩绘漆圆盒。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遣册也记载有:“右方食盛十四合。”“漆画盛六合。”出土的实物是各种圆形的漆盒和陶盒(22)。盒有盖,可以防止食物热量的散失,它所盛装的菜肴应与一般的菜肴有别。但东汉中期以后,盒就逐渐减少。
      盘在汉代作盘。《说文解字》“木部”:“盘,承盘也。”是放一般食物的器具,为浅底的圆盘。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许多彩绘的漆器平盘和圆盘,遣策中书有“君幸食”文字,可见是盛装食物的器具。
      作为饮用酒浆的器具主要有卮、樽、杯等。卮是带有小把的圆形饮酒器,安徽阜阳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圆筒形漆器就自名为“卮”(23)。卮多用木片卷曲制成,故亦称为“圈”。《礼记·玉藻》郑玄注:“圈,屈木为之,谓卮、堎之属。”除木制的卮外,还有用铜、银、陶制成的卮,容积也因大小不同而有差别。马王堆西汉墓遣策和器物铭文记载的卮有小卮、二升卮、七升卮和斗卮等(24)。《史记·项羽本纪》有项羽赐樊哙“斗卮酒”的记载。汉画像石和壁画墓的宴饮图中也常有持卮饮酒的画面。樽似卮而略小,上有盖,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发,有保温作用,似为饮温热酒浆的饮器。杯呈椭圆形,两侧口沿端部有附耳,故也称为耳杯,多系漆器,也有陶制。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精美耳杯中,书有“君幸酒”文字,可证耳杯确是用来饮酒的,当然也可以盛装如羹汤之类的食物,即用匙将鼎中的羹汤舀到耳杯中再食用。


      IP属地:甘肃7楼2015-10-07 20:06
      收起回复
        前排。。。挺好的科普资料,你可以把此贴链接发到第一个置顶帖,方便吧主看到
        ★★★★★★★★★★★★★★★★
        我的深情,
        镌刻在百里咸阳的城墙上,
        寄托在英魂常驻的秦俑内,
        倾注于潺潺湲湲的银水中,
        幻化于穿越千年的月光里。
        任时光轻擦,岁月磨砺,此心不改。
        ——来自蒹葭原创专属小尾巴客户端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0-07 20:30
        收起回复
          看过之后更不怕回秦国了,有吃的还怕啥哈哈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10-08 09: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