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无论何时,都会是人们对世事和生活的最大祈愿,当年,大同有“晨钟暮鼓”来为人们报时作息,有魁星楼为读书人祈愿科举榜上有名,亦有太平楼蕴含着大同人对世事安宁平和的祝愿。如今, 古城太平楼的复建将全面启动。
位于和阳街与太平街交汇处的太平楼,历史上亦是大同古城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许是旧世太平不易,太平楼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据清道光《大同县志》载,“太平楼在学院午署东南,明时建,上有嘉靖谕碑。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县周全功修,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宋乾金修,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据了解,太平楼为木结构建筑,四周围以石狮十数尊,太平楼的座洞东西平坦可通马车,南北洞较狭小,又因地形南高北低,洞内转弯、通车不易,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缺陷,导致历经多次重修的太平楼最终还是无法长享“太平”,1934年,大同镇守张汉杰以太平楼有碍交通、防碍战时出兵为借口,下令将其拆毁。
市文物局文管所所长白志宇对记者说,由于太平楼被拆毁年代较早,不像钟楼留下充分历史资料,但其建筑形象从县志的城池图和旧照片中看,楼为三层,重檐,底层每面三间,中开洞门,砖砌券壁,门呈十字穿心,二三层为木构,与钟楼建筑造型相似。在复建的过程中,将本着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再现明代大同古城楼阁式建筑风貌。
据了解,目前,与钟楼复建同步,太平楼亦在加紧进行地质勘察和设计招标工作,力争年内开工,2017年时全部完工。
位于和阳街与太平街交汇处的太平楼,历史上亦是大同古城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许是旧世太平不易,太平楼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据清道光《大同县志》载,“太平楼在学院午署东南,明时建,上有嘉靖谕碑。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县周全功修,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宋乾金修,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据了解,太平楼为木结构建筑,四周围以石狮十数尊,太平楼的座洞东西平坦可通马车,南北洞较狭小,又因地形南高北低,洞内转弯、通车不易,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缺陷,导致历经多次重修的太平楼最终还是无法长享“太平”,1934年,大同镇守张汉杰以太平楼有碍交通、防碍战时出兵为借口,下令将其拆毁。
市文物局文管所所长白志宇对记者说,由于太平楼被拆毁年代较早,不像钟楼留下充分历史资料,但其建筑形象从县志的城池图和旧照片中看,楼为三层,重檐,底层每面三间,中开洞门,砖砌券壁,门呈十字穿心,二三层为木构,与钟楼建筑造型相似。在复建的过程中,将本着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再现明代大同古城楼阁式建筑风貌。
据了解,目前,与钟楼复建同步,太平楼亦在加紧进行地质勘察和设计招标工作,力争年内开工,2017年时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