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曲艺吧 关注:292贴子:1,237
  • 17回复贴,共1

【偶咪兔佛】鼓王刘宝全与京韵大鼓《闹江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京韵大鼓最早叫木板大鼓也叫“怯大鼓”,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才正式统一称为“京韵大鼓”。
在京韵大鼓艺人中,对京韵大鼓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刘宝全,因此享有“鼓王”的声誉


IP属地:北京1楼2015-10-12 13:28回复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有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终刘宝全一生,一共灌制过三次《闹江州》的唱片,早期是百代、中期是高亭、晚期是蓓开。今天把百代和蓓开这两张《闹江州》贴出来,供大家欣赏一下,从中也可以领略到刘宝全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的艺术的变化。百代版《闹江州》灌制于20世纪20年代的初期,据说片芯上的名字还是写成了“刘宝泉”,而非“刘宝全”。这版《闹江州》中规中矩、朴实无华,代表了刘派初创时期的艺术特色。
    鼓界大王”刘宝全的《闹江州》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北京2楼2015-10-12 13:37
    回复
      相关知识: 传统创作里有一种技巧叫“正犯法”,即同一种类型时间,反复写上多少次,尽力做到次次不同。比如常说起的“三打”、“三审”、“三探”、“三闯”、“三闹”等,又如“林冲起解”后有“武松起解”、“宋江起解”、“玉麒麟起解”等。
        这都是大情节的上的“正犯法”,方法是“犯中求避”,让每个事大关节相似,小巧处各有千秋。《闹江州》一节乃集大成者,写三十二个好汉各自以不同方法混入江州,堪称“正犯法”的经典教程。


      IP属地:北京5楼2015-10-12 13:40
      回复
        百度百科了王惠,真厉害,先学的骆派,还受过骆老亲自指点,后宗刘派!赞!


        6楼2015-10-12 19:01
        收起回复
          ----鼓王刘宝全轶事------
          杨小楼为京剧武生的一代宗师。《长坂坡》是他拿手的长靠戏。他与当时蜚声曲坛的鼓王刘宝全互为知音。而《长坂坡》也是刘宝全的得意曲目。
            有一次,刘宝全看了杨小楼的《长坂坡》之后,觉得杨小楼扮演的赵云在对糜夫人慷慨陈词时,有一个用右手猛拍腰部的动作,砰然有声,很有气势。他想把这个动作用在他京韵大鼓的表演中。可是杨扮演赵云时身扎硬靠,拍起来砰然作响。而刘上场时穿的是大褂,所以显得没劲儿。在闲谈中刘向杨提出了这个问题。杨小楼沉吟片刻,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建议刘宝全在大褂里系上一条硬腰带,这样拍起来就有劲儿了。刘宝全欣然采纳。此后每当他演唱二本《长坂坡》时,都要系上硬腰带上场。在唱到“凭为臣满腔热血、一点愚忠”时,便将鼓键子递到左手,腾出右手完成这个动作。使人感到神定气足,恰到好处。有力地刻划了赵云临危不惧、义薄云天的大将气度。于此可见鼓王对待艺术刻意求精的态度。
            久而久之,刘先生觉得系上硬腰带对于提丹田气很有帮助。到了他晚年时,逢上场必系硬腰带。至今一些说唱演员仍保留了这个习惯,据说就是从他开始的。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5-10-13 07:04
          回复
            刘派男京韵的名家还有一些。比如,天津还有姚士泉,北京有种玉杰。


            8楼2015-10-13 12: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