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群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在50多平方公里内分布20多个地点的遗址,整个遗址群依山顺势,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和谐一体,组成一个远离居住区、坛庙冢三位一体的大型礼仪祭祀中心,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红山文化人精心规划,有意而为。
从牛河梁遗址群平面图去看,牛河梁遗址群已编号16个地点,有主有从。第一地点是女神庙、山台(广场),正对形似熊首的木栏山,形成一条中心线,其间分布有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三地点,以西的第十六地点,以东的第十四、十五地点,成三点一线等距离分布,与中轴线近于垂直。形成以女神庙、山台(广场)为中心,积石冢群环绕的布局。
从牛河梁遗址群地势看,牛河梁遗址群已编号16个地点,遗址群所在努鲁儿虎山山谷,山谷道道山梁东北西南走向为主,地形起伏多变,遗址有高有低,层次分明,女神庙位于东北到西南走向的最高的东北一端,海拔671.3米。诸积石冢置于女神庙周围的稍低的诸山岗顶部,第二地点积石冢海拔627米,第三地点积石冢海拔629米,第五地点积石冢海拔618.4米,第十三地点积石冢海拔580米,第十六地点积石冢海拔560米。
牛河梁遗址群发现以后,将坛、庙、冢的组合与个人传说的古代帝王举行重大祭祀的仪式“郊”(祭天地)、“燎”(焚柴祭天)、“褅”(天子诸侯宗庙之祭)相联系,名副其实。
红山文化已有设坛祭祀的做法,目前发现独立祭坛3处,即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南部的圆形祭坛、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双冢间的方形祭坛、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圆形祭坛。
牛河梁第二地点祭坛位于2号冢以东2米处。坛体为正圆形,用石块筑成三重圆的石桩界,并排立置如“石栅”形,直径分别为22米、15.6米和11米,形成三层台基。每层台基由外向内,以0.3—0.5米的高差,层层高起。坛的顶面铺石,较平缓,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坛体。与积石冢所用白色硅质石灰岩以及叠摞平砌式形成鲜明对照。石粧规格以外圈最大,高在30—40厘米之间,长宽各约15厘米;中圈次之,一般高为30厘米,长宽各约10厘米;内圈石柱最小,高为20厘米,长宽各约6厘米。紧贴石柱界立置成排筒形陶器。由于淡红色的石台基与筒形陶器色调相近,使整个祭坛呈现出一种红色效果,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祭祀活动的庄重。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有长方形祭坛,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5米。石面平坦,四边砌筑整齐。
红山文化祭坛有圆形祭坛和方形祭坛,其形状不同功能也应该不同。红山文化人筑造了圆形祭坛可能是祭天,筑造了方形祭坛可能是祭地。祭坛是人与天、地、神沟通的场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大特点,表现人与天、地、神的和谐。
红山文化祭坛是中国最早的祭坛,是后世历朝历代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的祖型。祭坛,无不是皇家独有,是国家的象征。
红山文化祭坛是中国最早的有“阶级”(台阶)的祭坛。目前已发现的红山文化祭坛中,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祭坛坛体为正圆形,由石块筑成三重圆的石柱界,直径分别为22米、15.6米和11米,形成三层台基。每层台基由外向内,以0.3—0.5米的高差,层层高起。三层“阶级”(台阶)最为明显,是中国最早有“阶级”(台阶)的祭坛。
来源:建平县文联《牛河梁红山文化简明知识读本》
该书及作者授权建平新闻网独家发布。这些资料是小编们费时费力打字并校对出来的,为了尊重小编们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建平新闻网。
从牛河梁遗址群平面图去看,牛河梁遗址群已编号16个地点,有主有从。第一地点是女神庙、山台(广场),正对形似熊首的木栏山,形成一条中心线,其间分布有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三地点,以西的第十六地点,以东的第十四、十五地点,成三点一线等距离分布,与中轴线近于垂直。形成以女神庙、山台(广场)为中心,积石冢群环绕的布局。
从牛河梁遗址群地势看,牛河梁遗址群已编号16个地点,遗址群所在努鲁儿虎山山谷,山谷道道山梁东北西南走向为主,地形起伏多变,遗址有高有低,层次分明,女神庙位于东北到西南走向的最高的东北一端,海拔671.3米。诸积石冢置于女神庙周围的稍低的诸山岗顶部,第二地点积石冢海拔627米,第三地点积石冢海拔629米,第五地点积石冢海拔618.4米,第十三地点积石冢海拔580米,第十六地点积石冢海拔560米。
牛河梁遗址群发现以后,将坛、庙、冢的组合与个人传说的古代帝王举行重大祭祀的仪式“郊”(祭天地)、“燎”(焚柴祭天)、“褅”(天子诸侯宗庙之祭)相联系,名副其实。
红山文化已有设坛祭祀的做法,目前发现独立祭坛3处,即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南部的圆形祭坛、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双冢间的方形祭坛、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圆形祭坛。
牛河梁第二地点祭坛位于2号冢以东2米处。坛体为正圆形,用石块筑成三重圆的石桩界,并排立置如“石栅”形,直径分别为22米、15.6米和11米,形成三层台基。每层台基由外向内,以0.3—0.5米的高差,层层高起。坛的顶面铺石,较平缓,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坛体。与积石冢所用白色硅质石灰岩以及叠摞平砌式形成鲜明对照。石粧规格以外圈最大,高在30—40厘米之间,长宽各约15厘米;中圈次之,一般高为30厘米,长宽各约10厘米;内圈石柱最小,高为20厘米,长宽各约6厘米。紧贴石柱界立置成排筒形陶器。由于淡红色的石台基与筒形陶器色调相近,使整个祭坛呈现出一种红色效果,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祭祀活动的庄重。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有长方形祭坛,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5米。石面平坦,四边砌筑整齐。
红山文化祭坛有圆形祭坛和方形祭坛,其形状不同功能也应该不同。红山文化人筑造了圆形祭坛可能是祭天,筑造了方形祭坛可能是祭地。祭坛是人与天、地、神沟通的场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大特点,表现人与天、地、神的和谐。
红山文化祭坛是中国最早的祭坛,是后世历朝历代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的祖型。祭坛,无不是皇家独有,是国家的象征。
红山文化祭坛是中国最早的有“阶级”(台阶)的祭坛。目前已发现的红山文化祭坛中,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祭坛坛体为正圆形,由石块筑成三重圆的石柱界,直径分别为22米、15.6米和11米,形成三层台基。每层台基由外向内,以0.3—0.5米的高差,层层高起。三层“阶级”(台阶)最为明显,是中国最早有“阶级”(台阶)的祭坛。
来源:建平县文联《牛河梁红山文化简明知识读本》
该书及作者授权建平新闻网独家发布。这些资料是小编们费时费力打字并校对出来的,为了尊重小编们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建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