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不能缺了工科理科,没有它们存在的帝国,不可能在近代史上长存。
难道说只是加理科一项这么容易么?
我想懂文科的吧友们得跳起来杀了我。
当然不是。要改变,就要从根源开始。
因为强化理科,就是挑战传统权威,就是给资产阶级一个广阔的展示舞台。
简单地说,就是让商和士平起平坐。
简单地说,让资产阶级和政治交轨,甚至于,统治。
问题是,这太颠覆。
颠覆地需要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而这场变革,需要一个强大的团体。需要和旧世界的很多东西,明确地说一个“不”字。
然而有这样魄力的人,凤毛麟角。
不过并不是没有,所以才有了后面的轰轰烈烈,于是才改变了地球的颜色。
但,那都是后话。
我只是想说,中国所经受的屈辱,绝不可能由她一人造成。
她在当时没有救起中国,并不能算得上能力有多差。
只是,这个难题不易,只是,这个解法太新。
然后我想说的是,她,不是一个懦弱的人,至少曾经不是。
八里桥战败,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咸丰帝大惊失色,据说在家宴上流下泪水,众嫔妃也哀不能制。而她,冷静异常,劝咸丰不要自乱阵脚。
咸丰还是慌乱,打算逃亡热河避暑山庄,这时的她,极力地劝阻,请求咸丰帝固守京都,与敌人决一死战,维护国家尊严。咸丰不允,她继续劝谏,差点丧失性命。
虽然并没有成功,但我仍旧欣赏她的胆魄。
有人会说,这种勇气只不过来自于她生下咸丰唯一一个儿子笃定咸丰不会杀她的恃宠而骄而已。
我想问问,如果各位是当时的她,外寇将要兵临城下,以先前的战事来看,这场殊死之战胜利的可能性不大,有多少人能做到拍着胸脯说自己一定会坚守在北京城?
她,并不是集所有劣性在一身的恶人,她,是个平常人,某种程度上,一个强人。
戊戌政变之后,朝上很多大臣主张剿灭义和团,她联合义和团的势力,向世界宣战。
这是大清朝最后一次展现自己大国的威严。
虽然,这很幼稚。
虽然,这很莽撞。
虽然,这很不理智。
虽然,这最终失败。
我们可以再举出千万个理由解释她的这一行为的背后的万重心机,但是,把“向世界宣战”堂而皇之地放在诏书上,要的仍旧是极大的勇气。
我知道,这样的宣言不现实。
她也没有完全看清当前的局势,甚至没有完全地和西方断绝关系。
也许,这最后的挣扎不仅没有效果,还可能促进了西方的侵略。
但我只想说,她,并没有想象的懦弱。
丽妃之事,是对她的千古奇冤。
好一个“人彘”!
不知道为什么后人这么喜欢这样的剧情。
因为皇帝喜欢另外的妃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