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在瞿老大的力荐(要求)下,读了《柯藤左士和的超整理术》,大概在国庆期间就已经看完了,回来就试着把宿舍的桌子的东西——书呀,生活用品呀,学习用品呀之类的东西整理了一下,效果还是不错的,感觉看看自己整齐的书桌,再看看隔壁乱成狗一样的书桌,心理还是有那么点儿可耻的优越感的。
书中写了三种境界的超整理术,物质上(实体物质的)超整理,信息的超整理,思维方式的超整理,再具体举了些例子,就完成了这本书的基本框架。
物质是最好实践的,按照类型分好物品,在按照使用频率进行排序,舍弃过多的代替品,固定好每个物品的位置,用完东西马上放回原位云云。其实这方面很多东西都是很简单的常识,我们需要的是些断舍离的决心——毕竟扔掉一些鸡肋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的。这个我觉得是见效最快的超整理,至少可以让你的书桌在一个小时里从量词“一坨书桌”变成正常的“一个书桌”。虽然我一般学习不会再宿舍的书桌上进行——那样就算是一个十分之整齐的桌子在宿舍吵杂的环境中更不别想工作有效率——但是看着这样一个赏心悦目的桌子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让同学回宿舍帮自己拿一下东西的时候,可以立马说出那件东西的所在地,既让同学更加方便,也省去了自己的物品被翻的困扰。呼,感谢七叔。
物质(可见可触碰的实体物质)的超整理之后就是信息的超整理lor,信息的超整理最多的体现着电脑这个由庞大信息流所构建的东西里。最基本的就是文件夹的命名,从我之前电脑的乱七八糟的文件放置方式——我完全不知道我的什么文件在什么盘,不知道我下载了什么文件,反正就是一团浆糊,运行速度还慢——到现在还算整齐的排放,效率与感觉还是很大的飞跃的,至少不用再忙瞿老大的作业时候——这个时候人已经变得十分烦躁——还要受到找不到文件的折磨。一开始其实我会质疑说,哦,一下子这么多文件夹会不会变得很乱?后面觉得自己只多虑了,点多几下鼠标显然比在一堆命名混乱的文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文件简单。另一个体现得最明显的地方是做那个个人简介PPT的时候对于工作目录的建立,把各种东西分门别类放在他们该呆的地方,这样方便寻找,另外一个神奇的方法就是语义化命名,这样更加方便去找所需要的文件。
最后的当然是思维方式的超整理术了,这个按照柯藤左士和的说法是最难的,因为它最为抽象。要说的对于产物的话大概就是这次的团队作业了把,拿到一个课题要怎么把它完成?这就成了一个问题,没有框架,没有方向,没有人领导,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怎么做才能达到效率的最优化?这些大概就是思维方式的超整理了吧。在我看来这个东西还真的没有前两个方面好弄,第一个对于可见物质的超整理无非就是把各种东西翻一翻,找个固定的位置放着之类,第二个是把物质的超整理放到电脑里面罢了,把文件比作现实中的书本呀,水杯之类的东西,找个地方(文件夹)放这就好啦。然而思维方式的超整理无从谈起。这个也是最难提高的把。在我看来,也在瞿老大的潜移默化,顺水推舟,奇蒙拐骗之下,认识到了做好计划的好处,先打好框架,在慢慢把框架装修好,就差不多完工了。那么这次的团队PPT也是如此,先确定好主题,风格之类想需要贯穿整个PPT的主线类的东西,然后确定下PPT的结构,分头找资料,最后自己做自己方面的PPT,经过汇总,修饰,踢去结合处的棱角,一个project就算完成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到异常的辛苦,毕竟偷懒是人的趋向,简化思维是人们喜欢的东西,但现在做了一个PPT之外,还又多了这些项目规划书什么的,至于么?不过这种超整理的思维方式在一些小问题上可能不那么显著有效,但是在做一个project,特别是大project的时候就会显得十分必要了。
七叔说,这种超整理还可以用到诸如人际关系的场合。我还真的不知道要怎么用?超整理既然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个人感受为主旨的,那么大概用到人际关系方面就是提倡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社交什么的吧。这方面感触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