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庄子的寓言有多少是作为今天的镜子,我们对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有时候都不是以他的方式在养育他,都不是以他的快乐时光去还给他,而是用一种成人的标准去进行剥夺,那么这种好意有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出乎意料的恶果,这种恶果就象庄子在《应帝王》里面写的一个寓言。他说南海之地叫做倐,北海之地叫做忽,这也象他写的南冥北冥一样非常辽阔,非常遥远这样两个地方,他们要是想会面的话,经常在中央这个地方大家相会,中间的这个帝王名字叫浑沌。什么叫浑沌呀,就是长成了一个蒙昧未开的大肉球。浑沌就老迎来送往,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倐跟忽,倐与浑就看着这个浑沌,他们觉得心里很内疚,觉得他什么人间的至乐,都享受不了,所以倐与忽谋报浑沌,两个人为了报恩,就在一起谋划,说人皆有七窍,有了七窍,可以吃,可以喝,可以听,可以看,人间的喜怒悲欢,声色美丽,都可以入得眼目,那么说浑沌没有,怎么办?我们给他凿开吧。整整凿了七天,结果是什么呢?是七日七窍成,而浑沌死,真正凿开的时候浑沌就失去了他的本真,他之所以可以活着,就是因为他的“浑沌”之态,他可以去综观天地,等你把各窍给他分开的时候,他已经远离了他的生命本体。其实这个寓言仅仅是一个寓言吗?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我们一窍又一窍,凿到最后呢,我们变成了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功人士,但是离我们的赤子之心、“浑沌”之态又有多远呢?(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我们很少在内心追问这个命题,因为我们离自己已经太远了,很多物理的属性,我们一眼看去可以一目了然,但对我们自己终究看不清。人世间很多事情效率是出在它的科学上的,也就是说用一种准确的方式迎合物性去做,这就是最高的效率,而不要违逆它,用人为的想象去判断,去处理去强加于人,其实庄子讲的这些寓言,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听的真正就是一些故事吗?有很多故事可能离我们很近很近。我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只小鹰,它从小就是跟鸡群长大的,主人把它放到鸡群里头从小一起给它养大了,它一直就认为自己是一只鸡,所以主人真正要放这只鹰的时候,怎么打,怎么骂,怎么给它吃的,诱惑它都不行,它就认为自己是鸡飞不起来,最后这个主人太失望了,他说我白养了一只雏鹰,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把它扔了吧。把这只鹰带到了悬崖边,象一只鸡崽一样一撒手,垂直向悬崖底下掉下去。
就在坠落的过程中,这只鹰扑棱扑棱翅膀,在没有坠地的时候,突然飞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就在悬崖坠落这样的一个高空的落差中,它的天性被恢复了,因为它知道它的翅膀是有用的,而过去你养育它的过程中,一直把它和鸡群喂在一起,没有用过它的翅膀,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