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还有不少“兄弟连模式”的影片挺不错,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下,我个人很喜欢德国拍的几部片子,换个角度看待二战也挺有意思~
《铁十字勋章》(德国):铁十字勋章,在贵族军官心里是最高荣誉,在厌战老兵眼里却是破铜烂铁,两种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PS:中文版配音还不错~
《从海底出击》(德国):枯燥、乏味、沉闷、压抑、无聊、平淡——这些电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因素,到了本片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本片的完整版长达5个小时,看完之后深感:战争竟是如此的“不好玩”,不像某些书本上描绘的那样“有趣”……
《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又名《斯大林格勒战役》,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地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
《血战阿拉曼》(意大利):奸商把本片译作《沙漠兄弟连》,影片风格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似。“死亡只有在课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现实中,死亡是悲惨、凄凉、血腥而且散发着阵阵恶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这个……应该叫“姐妹连”才是……
《桥》(南斯拉夫):自我吹捧的“大话片”一部,不过主题曲很经典。(南斯拉夫的二战电影我觉得拍得最好的莫过于《没有天空的都市》)
《地下水道》(波兰):安杰依·瓦依达《战争三部曲》之二,反思片。
《光荣岁月》(法国):罕见的以非洲人为主角的二战影片,德国人完全成了跑龙套,主要矛盾对象是盟军内部的种族主义者。
《风语者》(美国):这部……不少人觉得很失望。
《硫磺岛家书》(美国):很多人认为《父辈的旗帜》不如本片来得“好看”,对此我不以为然,论反思性,《家书》不如《旗帜》。我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栗林忠道曾在中国进行扫荡,坏事干尽,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
《铁十字勋章》(德国):铁十字勋章,在贵族军官心里是最高荣誉,在厌战老兵眼里却是破铜烂铁,两种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PS:中文版配音还不错~
《从海底出击》(德国):枯燥、乏味、沉闷、压抑、无聊、平淡——这些电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因素,到了本片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本片的完整版长达5个小时,看完之后深感:战争竟是如此的“不好玩”,不像某些书本上描绘的那样“有趣”……
《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又名《斯大林格勒战役》,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地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
《血战阿拉曼》(意大利):奸商把本片译作《沙漠兄弟连》,影片风格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似。“死亡只有在课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现实中,死亡是悲惨、凄凉、血腥而且散发着阵阵恶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这个……应该叫“姐妹连”才是……
《桥》(南斯拉夫):自我吹捧的“大话片”一部,不过主题曲很经典。(南斯拉夫的二战电影我觉得拍得最好的莫过于《没有天空的都市》)
《地下水道》(波兰):安杰依·瓦依达《战争三部曲》之二,反思片。
《光荣岁月》(法国):罕见的以非洲人为主角的二战影片,德国人完全成了跑龙套,主要矛盾对象是盟军内部的种族主义者。
《风语者》(美国):这部……不少人觉得很失望。
《硫磺岛家书》(美国):很多人认为《父辈的旗帜》不如本片来得“好看”,对此我不以为然,论反思性,《家书》不如《旗帜》。我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栗林忠道曾在中国进行扫荡,坏事干尽,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