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狐狸君raphael,现就职于某管理咨询公司,欢迎关注微信号fantastic_fox。从去年7月初稿敲定到现在,终于成书。本文为《风口上的猪:一本书看懂互联网金融》一书试读章节!欢迎拍砖!
互联网金融,最近一两年最火爆的话题,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权威定义。谢平教授,这个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曾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提到:“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而在实际见闻中,各大媒体只要逮着互联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或是金融机构提供互联网服务,都会把它们被归为“互联网金融”。很多媒体人或分析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谢平教授与邹传伟、刘海二在其后的著作《互联网金融手册》中也重新梳理了互联网金融的构成。在我看来,它们大多未能覆盖互联网金融的全部。依托着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不重不漏),本文将从最基本的金融需求出发,用简洁明了的图表,为读者绘出互联网金融的全貌。
金融的需求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去思考问题。那么我们不妨首先思考一下,用户的金融需求是什么?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其实没什么差,一样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投资、融资、支付。
投资:资金充裕的人想让钱生钱(存款、保险也是投资的一种)。
融资:缺乏资金的人需要钱,融资则要付出成本(如借贷的利息和手续费),其实是用钱买钱。
支付:金钱的流动。
上述的语言定义也许有点简单粗暴,下面的图会给大家一个更直观的解释:
投资和融资则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投资是资金盈余者想用钱卖钱,融资是资金短缺者想用钱买钱,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交易总是要有买卖双方才能顺利达成。
相对的,支付可以独立于投融资活动,自立自强。举个栗子,我们平时日用品网购的支付,整个过程并没有涉及到投资或融资活动。
搞清楚这三个基本金融需求后,我们来发掘互联网金融的全貌。整个投融资的流程如下图所示。资金盈余者将钱给予资金短缺者,资金短缺者之后返还本金及投资回报或亏损。(图中箭头仅表示投资资金流动方向)
传统金融机构通常被称为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tes),负责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比如银行,资金盈余者将钱存入银行赚取利息,银行将款项放予资金短缺者,融资者支付利息。
传统金融机构虽然被叫作金融中介,其实也被包含在最简单的模型中。
以银行为例,在资金盈余者存款的交易中,传统金融机构是资金短缺者的角色。在资金短缺者融资贷款的交易中,传统金融机构则是资金盈余者的角色。
在最基本的投融资流程的基础上,有时候由于信息不够透明,需要投融资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介入,以促成供求信息配对,完成投融资活动。
此外,由于投融资活动承受着各种风险,且每个投融资的主体有着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以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为例,投融资本身受到很多市场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以及行业本身的影响。这些信息将更好地让投资者了解不同项目的风险及回报,让融资者清楚不同融资渠道的成本。它们将直接影响资金盈余者的投资决策,以及资金短缺者的融资决策。
看到上图可能有些读者会疑问:传统金融机构是不是属于上图中的第三方?针对这个问题,我进一步解释一下第三方在投融资流程中的角色。
第三方并不吸收资金或出借资金,而是仅作为媒人,撮合投融资双方,投融资双方是一一对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拥有资金池的所谓P2P借贷平台其实不是第三方,而是资金盈余者或短缺者。
传统机构也有可能是第三方:以银行代销基金产品为例,基金公司是资金短缺方,零售投资者是资金盈余方,银行则是第三方。用金融行内的术语来讲,第三方只是一个“通道”。
弄清楚了投融资的流程,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