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书友吧 关注:23贴子:542
  • 3回复贴,共1

【B】个人读后感归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5-11-05 21:00回复
    2013年6月6日,用了20天时间终于看完雨果130万字的巨著《悲惨世界》。临近结尾时,有几段情节催人泪下,而看到结尾,目睹了冉阿让的辞世,心情不免沉甸甸的。合上书,感到雨果给予我们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根本难以细述,说任何一方面都是挂一漏万的、片段式的印象。然而,其意诚诚、其心切切,通过百万文字传递过来的那种热度,是一以贯之的,确实非常感人至深!作为一个故事,它足够漫长、曲折、离奇、有内涵,雨果把一个黑暗的故事讲得光芒四射,惊心动魄,人性的旗帜始终在高高飘扬;作为一本书,它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接,值得细细品读、分析。这是一本有人性的书,一本有力量的书,一本有生命力的书!总有一天,我会再回首,再次进入《悲惨世界》的宏大空间,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2楼2015-11-05 21:08
    回复
      2013年12月17日,用十天时间读完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21万字)。米沃什以独立的思考揭示出苏俄帝国这棵参天大树所结出的累累恶果。作者对跨度很长的历史时期所做的叙述,广泛而深入,夹叙夹议,密度很大,形成了一种“丛林效果”,对书中四位主人公个人命运的演化、心理和行为变化的描述又形成了在一种“内窥效果”。在苏俄强权的淫威下,20世纪中期的中欧、东欧几个小国,沦为苏俄的附庸(作者称之为“莫斯科中央的客户”、“帝国西部省份”或“东部封疆”),苏俄对人们生活的干涉几乎涉及一切领域,特别是强奸人意的意识形态,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在高压政治造成的恐怖之下,人格出现了可怜的变异,让人感觉只要待在那个氛围中就毫无出路。说到底,苏俄的可恶,在于扼杀了生之为人的最宝贵权利——自由。而最为可怕的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体制就是要让人们生活在永久的恐惧之中,随时准备被摧毁生命、自由、文化、国家(被吞并的小国)、家园、民族等等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本书以作者的亲历材料、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流畅的分析,全面揭露了“莫斯科中央”的荒谬残暴和反人类、反人性的实质。这本书,政治性很强,表述方式也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是枯燥的,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也许并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但我读来却很经心,米沃什的表述方式我颇为接受:很像一位生物学教授在课堂上,拎着某种曾经咬过他的怪异生物的图片,冷静地讲述它的鲜为人知的可怕之处,有着某种严肃的轻蔑和愤慨的不以为然。米沃什的文字,宛若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特殊纹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我甚至会时时为那些荒谬绝伦的事情而不可抑止地爆发出笑声)——这是作者纷繁思绪的可贵结晶。读这本书,会感到一种被“笼罩”的效果,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所具备的特征之一。


      3楼2015-11-07 21:18
      回复
        看完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口述》(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6月版,3.7万字)。这是《博尔赫斯全集》里面的一本。这套全集的出版是今年中国文学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书一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挑了一本比较薄的,就是这本《博尔赫斯,口述》先读读。
        这其实是博尔赫斯在贝尔格拉诺大学上的五堂课的教案。既然是讲课,那就可以大量引用先贤的语句,每篇文章都是旁征博引,顺手拈来,显示了博尔赫斯的博学;博氏的语言高度凝练,一切都很紧凑、通透,没有任何累赘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干巴巴的,但其实是一种高段位的、很老道的语言,可能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他在书中提到的“平静无漪”正好可以用来形容他自己的语言。读这本小册子,可以初探博尔赫斯的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
        博尔赫斯似乎不太喜欢自己,书中说“我可不愿意永远当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愿意成为另一个人。我希望我的死亡是彻底的,我希望肉体和灵魂一起死亡。”“我害怕不朽……我腻烦我自己,腻烦我的名字,腻烦我的名声,我想摆脱所有这一切。”可能是作为盲大师,内心的无奈和对盛誉的不以为然一起涌上心头,就有了这些说法吧。
        对于这次的全集做成一小本一小本,业内有种有趣的说法:“因为读博尔赫斯,有点像那种可能会让人吸食过量的东西,需要一小本一小本地读。”
        接下来,可以看他那些据说令人目眩神迷的迷宫般的短篇小说了!


        6楼2015-12-28 21: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