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纸吧 关注:52贴子:397
  • 7回复贴,共1

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解释]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1-08 09:59回复
    二.莲湘花鼓
    武坚莲湘花鼓武坚莲湘花鼓“始于明,行于清,盛于当代”,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它富有传奇色彩,“花鼓救驾”的传说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津津乐道。它的动作优美、简洁明快;它的伴奏质朴、欢快、清亮、优美,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它的《春到水乡》、《送郎参军》等优秀节目,思想性、艺术性很高,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武坚莲湘花鼓历经400多年的发展。花鼓以舞为主,以唱为
    辅,一般由4人演出3个行当。表演时,少年手敲节奏强烈的小锣,三花脸手挥纸扇,2村姑右手各舞1根花团锦簇的莲湘,左手对应地挥动花手帕,边演边唱,生动活泼,轻盈、诙谐。武坚莲湘花鼓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普遍赞誉。它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史上的经典力作,是武坚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1-08 10:00
    回复
      五.糖画
      糖画是一种汉族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1-08 10:06
      回复
        三.篾(miè)匠
        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现在篾制工艺品也很受人们的欢迎。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开,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1-08 10:07
        回复
          七.颖拓
          颖拓艺术是在民国初年由书画金石篆刻家姚茫父始创。姚华,字重光,号茫父,贵州省贵阳市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卒于民国19年(1930年),一生主要活动在北京,他在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方面都有很多的成就。书画造诣高深,并著述了一系列绘画理论,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行了较广泛的涉足,在近代美术史上,做出了丰富的理论方面的贡献。'颖拓'"。一般的传拓是先在要拓的原物上均匀地涂上墨、铺上纸,然后手拿软布在纸上轻轻地拂按。而张海若先生的"颖拓"则别具一格,他把要拓的原物放在一边,看着原物拿笔蘸墨在纸上画、抹、点、拓。作品与原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颖拓"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很受人们的欢迎。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1-08 10:11
          回复
            八 耍牙
            耍牙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属于宁海平调表演中的一门绝活儿,与川剧中的“变脸”相齐名, 耍牙并称为“西脸东牙”。 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这一绝技称为“绝活”。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11-08 10:14
            回复
              中国艺术是由几千年发展演化而形成的特殊的文化,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一些艺术都是我们智
              慧的祖辈留给我们的一张张永不枯萎的名片,社会在进步,有些被慢慢淘汰,希望那些淘汰的艺术和手艺
              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所代替,而不是被人们刻意的去丢失,也希望社会能够让美好的东西继续延续下去。
              最美好的,也要让我们的后辈能够欣赏到,而不会,慢慢的在我们手中消失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11-08 10:15
              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2-29 2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