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吧 关注:107,914贴子:564,131
之前的帖子因为标题违规,删了,另起一贴,专门讨论茶的涩,望广大吧友,各抒己见,共同讨论。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11-08 12:29回复
    额,占个楼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1-08 12:33
    回复
      强势插入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1-08 12:35
      回复
        茶的苦涩从何而来?
        茶的苦与涩是要分开说的,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苦涩总是相伴而生,但喝茶的经历中的确遇到过,或者茶汤香甜却有涩口或者茶汤苦但涩极轻的情况。
        事实上,茶的苦、涩的确是不同原因造成的。茶叶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涩味物质主要是多酚类,鲜叶中的多酚类含量占干物质的30%左右。
        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络合物,此结合物呈鲜爽味。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就茶树的一个枝条来说,苦味物质,往往是嫩叶含量比老叶高,尤其是芽以下的第一、二叶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最高,第三、第四叶依次减少。
        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酯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绿茶因制作工艺没有“发酵”,因此保留的苦涩味物质最多,此外,如云南省大叶种因其内含物比起其他茶类丰富,所以云南的大叶晒青茶的相对苦涩味比较重。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11-08 12:36
        回复
          怎么才能让茶不涩?
          去涩——世间滋味,尝尽酸咸苦涩。时今倒食蔗,无甜汁。
          饮茶者论苦说甘,品香谈醇,以为常态,渐成规则,鲜有把“涩”作为话题拿来把玩的。即使有,多半染上“抨击”或“嘲弄”色彩,诸如“涩味重,品相欠佳”等等。
          尽管如此,茶之涩却是存在的,是不以茗香与否、回甜多寡的客观现实以及饮茶者讳“涩”忌“涩”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民间所谓“头茶苦,二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的谚语说辞,从一个侧面不仅道出了涩乃茶之本相之一的事实,而且强调了夏季采茶会更加凸现茶涩的特征。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回避茶涩的现实。
          固执的茶涩与执着的饮茶者在太极推手一般的柔和交锋中彼此相生相克。人们没有因涩生而弃茶,没有因涩重而厌茶,却津津乐道地在祛涩、消涩、除涩、避涩、缓涩各种尝试和努力之中感受着茶的其他美妙之处。
          例如,人们在冲泡某品牌普洱茶时,对除涩求甘有如此体会与总结,饶有趣味——
          第一泡:入口微苦,涩较轻,舌底生津迅速,水较软柔,栗香明显。
          第二泡:胶质感渐浓,苦较重,反映在喉后部,七秒左右化甘,口感饱满,粟香浓,涩较长,反映在上齿两侧。
          第三泡:汤质醇厚,如米汤般浓稠饱满,苦如第二泡,涩感较长,喉底甘韵渐浓,生津不绝。
          第四泡:如上,已达到茶的最佳喉感。
          第五泡:苦涩渐弱,入口甘醇,汤软滑饱满。
          第六泡:苦极弱,涩在,香味依旧,水软滑。
          第七泡至第八泡保持韵味和口感。
          第九泡:甜味彰显,苦无涩轻。水质依然软滑。
          第十泡至十二泡为闷泡,甘爽软滑,口感清香,木质甜感明显……
          当然,一定不排除另类而特殊的爱好者——对于“涩”的情有独钟。总之,在采茶、制茶、泡茶、饮茶时如何除涩,好像成了一种游戏,成了一门知难而进的学问,有规矩、有门槛、有难度,因而也有乐趣。
          人们给予茶许多美名、爱称,诸如佳茗、叶嘉、雀舌露、灵芽、瑞草、雪芽等等,每一个美名之后都包含着不乏浪漫色彩的解释或者对应着渗透了个人情怀的诗文,不过茶涩的事实表明,即使像备受人们宠爱的茶叶,本身兼备幽香、回甜、静心、醒脑等诸多优长,也难免不被人们抓住“涩”的把柄。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5-11-08 12:39
          回复
            涩真的完全无法避免吗?
            如何挑选自己可接受范围的茶
            有人在品茶中可以接受茶的涩,但有人却非常不喜欢。茶的涩是否能够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一点在选购茶时仅凭看干茶是很难看出来的。
            很多人介绍选购茶叶的方法是:外看形、内看汤、最后看叶底,这个方法固然不错,但不得不承认,它毕竟是在专家们评审茶叶标准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可谓千锤百炼了。可是作为普通消费者,不一定有茶叶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新方法——“一泡法”:利用茶庄的品尝茶叶,进行一泡到底的残酷试验,合格者选购之。
            好茶有很多标准:外贸部门有外贸出口标准、技术监督部门有检验检疫标准、农业部门有生产制作标准、茶叶协会和茶人组织有审评标准,各种标准侧重点不同,反映出各自行业特征。作为普通消费者,茶叶外形、汤色、叶底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明明白白的。尤其要选购物美价廉的好茶叶时,我们不得不“牺牲”掉一些外在的东西:譬如外形、汤色、叶底等等。因为我们最终追求的是滋味。
            我们认为的好茶,至少其滋味应该是不那么苦涩的,从经济角度看最好是耐浸泡的。要检验是否耐浸泡,不苦涩,“一泡法”就是检验茶叶好坏的绝招。
            方法是:取3g茶叶(大约把盖碗的底铺平),放置到容量为150cc的普通茶碗里浸泡,大约5-10分钟后你尝茶汤,看看茶汤的苦涩你接受得了吗?如果是香气高昂饱满、滋味醇厚、不苦涩、回甘好、价格合适的话,那么你还犹豫什么呢?赶快下手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5-11-08 12:41
            回复
              我该如何来“泡”你?
              茶的特性和冲泡方法之间的关联
              茶的冲泡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茶的涩感,但适合的冲泡方法可以提高茶的香气,带来更好的品茗体验,相应减轻涩感对我们体验的影响。而相应的冲泡方式就好像我们需要为不同身材的女孩量体裁衣,既不能让丰满的女孩穿着消瘦的裙子,也不能让苗条的女孩穿着臃肿的外套。
              譬如各类名优绿茶,其特点是条索漂亮,嫩度很高,汤色清绿,具备高度观赏价值,喝起来气味鲜爽,汤感细腻滑润,滋味和回味则相对淡薄,根据这些情况,通常选用玻璃杯令其能够展现外形,用偏酸性的软水激发鲜爽气息和收敛感来增加香气和滋味,并且选择稍低的水温,激发鲜爽的气息并避免嫩芽被烫变色以及水熟味,在低投茶量的情况下或用冲或者上投法等配合其形体的注水方式来做一段时间的浸泡,令茶叶溶出姿态更美的同时汤感也更加的柔软。对于乌龙茶来说,其半发酵的特质令其兼有香气,滋味回味以及汤感,所以在冲泡的时候,根据其发酵和焙火的程度来判断其不同的品饮特性,再辅以相对应的器具和方法,大多数时候跟地域习惯和方便性有关,譬如潮州单枞,多以潮州朱泥壶或盖碗来冲泡,而福建铁观音,则多以宜兴紫砂或盖碗冲泡,在冲泡中,冲注结合,注水或环或定,水线或长或短,节奏或缓或急,皆与泡茶之人对所泡之茶的理解为基础,见仁见智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5-11-08 12:42
              回复
                像要有强的回甘,带点儿涩也是正常的,主要看喝茶人如何取舍了,每个人的味蕾敏感的味道不一样,感受到的也就不一而论了,而且每款茶不是样样好,就好比人一样的,并无完人,各方面都优的茶,自然就价高,有时候也要学着赏识她的优点,或许缺点也就会淡化一些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5-11-08 12:46
                回复
                  还要懂得如何泡能扬长避短,才能喝到可口的茶,要是揪住某些缺点而忽视了她更多的优点,那丢失的将是整片森林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11-08 12:48
                  回复
                    茶叶中都带有苦涩味,但不同茶品苦涩感轻重表现不同,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的认为茶叶内含物质多少不同的关系,苦涩感不同有可能是茶区不同、包括光照充足与否、光照时间长短不同、光照强弱不同,都会有影响。其次是茶树品种不同、茶树大小不同,茶叶老嫩不同(同片茶园采摘嫩度高的苦涩感偏重)、杀青时成熟度不同、揉捻加工轻重不同(揉捻重茶叶出味快易浓,给人的感受就更苦涩)、制中发酵轻重不同。。。。。。。
                    好茶是茶汤的鲜爽本韵浓烈盖住茶汤的苦涩,并且苦涩在还无知无觉中已转化。但这种无知无觉在于人的主观感受,若出现苦涩或者水粗的现象,因为水还没走透。若等级较高,苦涩感则不明显,其味道强度与回甘强度都明显强。


                    IP属地:福建11楼2015-11-08 14:18
                    收起回复
                      我是东北人说说我自己感受 我喝过一品家的那款兰花香滑 香 没有涩味 我们东北人喜欢喝茶都喜欢闷一会 铁闷了味道与快速出汤味道两种各有不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11-08 15:01
                      收起回复
                        强势插入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1-08 15:02
                        回复
                          我当初也是闷了一会才喝铁 东北都是这么喝茉莉花的但是铁快速出汤的味道确实比闷的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1-08 15:02
                          回复
                            焖了确实苦,好的正味三五分钟微苦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5-11-08 15:03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11-08 16:07
                              回复